2021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学案+习题: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学案+习题: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01 19:30:07

文档简介

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
典型例题剖析指导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试题情景试题以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浮游植物密度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长江口附近的区域特征。
地理实践力:光照条件影响植物的生长。
综合思维:水生植物生长状况取决于水温和光照;海水透明度越好,光照条件越好;河流汛期含沙量大。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材料中说明的是长江口8月份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8月份长江为汛期,水流量大,河流含沙量大,河流入海口处水温高。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
知识整合技能提升
1.海水温度
(1)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
项 目
变化规律
原  因
随时间变化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沿南北
方向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沿东西
方向
暖流流经的海域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域水温低
同一纬度,暖流水温高于寒流水温
沿垂直
方向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1
000米以下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太阳辐射能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少
(2)海水温度的影响
海洋生物
的分布
海洋表层生物聚集,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海水养殖受海水温度的影响
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影响海洋航行
大气温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
(1)全球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大体呈“马鞍形”(如图)。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因 素
影  响
降水量与
蒸发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盐度偏低;暖流流经,盐度偏高
海区状况
海区封闭,与高盐海水交换少,盐度低,如渤海
3.海水密度
(1)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垂直方向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相关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压力)
正相关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对点训练迁移巩固
下图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20米先升后降,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2.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水深超过10
m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
m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
m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
m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下图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上图中①~④四条曲线中,表示海洋表面盐度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据图可知,赤道附近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
B.温度高、盐度较高
C.温度高、盐度较低
D.温度低、盐度较低
5.据图可知A纬度①曲线数字比较大的原因是(  )
A.水温低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降水多
D.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知识体系网络构建
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
典型例题·剖析指导
思路引导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
第(1)题,从图中数据可直接看出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第(2)题,从图中可知,图示海域自西向东浮游植物密度递增。由于夏季河流水体含沙量大,抑制了西部浮游生物的生长,故西部浮游植物密度小于东部;河口地区水体营养盐应优于东部地区,故其不是导致夏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该海域太阳辐射和洋流流向差异不大。第(3)题,与夏季相比,冬季该海域水温较低,营养盐较少,故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同时,由于冬季河流含沙量低,故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1)D (2)C (3)A
对点训练·迁移巩固
1~2.1.C 2.B 解析第1题,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20米先升后降,因此应为①曲线。地处长江口外水域,由于长江汇入淡水密度小,留在表层,盐度低,因此②曲线代表盐度。水温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随深度增加,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越少,水温也越低,但到了一定深度,太阳光线不能照射到,水温变化很小,因此③曲线代表温度。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升高,但到了20米深度时,盐度稳定。水深15米处,只有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很小。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持续降低。
3~5.3.A 4.C 5.B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表面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递减,且南极海域盐度高于北极海域盐度(北极海域附近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对应曲线①,A正确;曲线②应表示蒸发量,③表示温度,④表示降水量。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②表示蒸发量,③表示温度,④表示降水量。所以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第5题,①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A纬度附近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高,B正确,C错;A纬度地处低纬,水温并不低,A错;D不是主要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但盐度相对A纬度较低,D错。
知识体系·网络构建
提示①水文 ②暖流 ③海陆间循环 ④海上内循环 ⑤陆地水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
                 
海水温度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性质(暖流和寒流)的影响。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纬度水温西高东低
B.高纬度海区海水普遍结冰
C.西部水温温差大于东部
D.由南向北递减变化均匀
2.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性质
D.盛行风向
读某海域等盐度线,完成3~4题。
3.造成A、B两个海区盐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径流量
B.降水量
C.蒸发量
D.海水运动
4.A海区盐度最低的月份为(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读某海域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影响A处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
B.暖流
C.径流
D.寒流
6.在等盐度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34等盐度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7~8题。
7.下图中最能代表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规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下列海区中,吃水深度最浅的是(  )
A.波罗的海
B.地中海
C.红海
D.渤海
读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水密度关系图,完成9~10题。
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水密度关系图
9.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10.推断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域
B.红海
C.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
据地理工作者考察,在黄海中部海面以下20~30米处,存在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抑制了海水的上下对流,在海底洼地的下层海水表现为相对低温,称为黄海冷水团。读图,完成11~12题。
11.一年中,黄海海域上下层盐度差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黄海温跃层表现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北部湾海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洋流。琼州海峡(甲)受沿岸水的影响,盐度长年较北部湾偏低。一般而言,单位质量的海水,盐度大体积小。读北部湾地形图、北部湾表层洋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北部湾海底地形图
13.下列关于北部湾海区地形地貌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
(  )
A.全部为大陆架
B.多海湾、岛屿
C.大致北浅南深
D.属于断陷盆地
14.影响北部湾海流流向发生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底地形影响
B.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C.亚洲季风环流
D.北部湾海陆轮廓影响
15.就表层海水而言,下列关于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补给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半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B.冬半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C.全年,琼州海峡补给北部湾
D.全年,北部湾补给琼州海峡
微专题(四) 海水的性质
1~2.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同纬度海水温度西低东高;高纬度东部海区海水温度较高,不易结冰;西部海水温差大于东部;由南向北海水温度递减变化西部大,东部小。第2题,读图可知,甲海区纬度高,水温低;丙海区纬度低,水温高,故A正确。
3~4.3.A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A海区为渤海,B海区为黄海,渤海河水注入量大,盐度较低,故选A。第4题,8月份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河水注入量大,盐度最低。
5~6.5.C 6.A 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A处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可判断A处盐度偏低;A处位于圣劳伦斯河河口附近,盐度低主要受陆地淡水注入的影响。第6题,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说明径流入海量最小,时段是2月。
7~8.7.D 8.C 解析第7题,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所以甲应该是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海水盐度跟降水量与蒸发量密切相关,因此海水盐度变化是从副热带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丙是海水盐度变化曲线;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所以丁应该是海水表层密度变化曲线。第8题,吃水深度最浅说明海水密度大,根据海水密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红海纬度最低,蒸发旺盛,因此海水密度最大,C正确。
9~10.9.C 10.C 解析第9题,分析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密度越大,温度越低,盐度越大,即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第10题,在四个海域中,赤道地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海水密度相对最小。
11~12.11.D 12.B 解析第11题,结合图中不同季节海水上层与下层的盐度变化图可知,冬季时,上下层的盐度差最小。第12题,温跃层就是垂直方向出现突变的水层,据图可知,夏季时上下海水温度之差最大,容易出现温跃层。
13~15.13.C 14.C 15.C 解析第13题,根据等深线数值判断,北部湾海底由海岸向海洋内部逐渐变深,大致是北部浅南部深,最深处明显小于200米,绝大部分属于大陆架地区,基本无岛屿。第14题,北部湾海区较为封闭,在海岸线的约束下,表层海水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流整体呈顺时针流向,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整体呈逆时针流向。主要动力为季风。第15题,材料显示,琼州海峡因河流淡水注入盐度长年低于北部湾,说明琼州海峡长年单位质量海水体积大于北部湾,意味着琼州海峡海面高于北部湾,因此,海面海水长年从琼州海峡流向北部湾,故C正确。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