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3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31 17:1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2.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系统地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的深度过渡。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设置了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的主要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突破粗略、简单化的欣赏习惯,或者仅仅能够复述作品的内容而缺乏对形式的理解和个人创见。
教学基本思路:
这节课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鉴赏美术作品的问题。
本课围绕《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以两段视频:“法国科学家揭开达.芬奇上色奥秘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弟子复制品“这个蒙娜丽莎够年轻”作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鉴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四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使学生在视、听、思、说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四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
1.注重自主、探究、比较、练习、合作、讲述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2.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教学媒体: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
教材,笔记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两段视频(约3分钟):“法国科学家揭开达.芬奇上色奥秘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弟子复制品“这个蒙娜丽莎够年轻”作为突破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映示这两幅作品。http://www.56.com/u22/v_MzM3NTA0NzU.html
http://world.kankanews.com/europe/2012-02-22/1014924.shtml
http://news.stnn.cc/c6/2012/0227/746048816.html
对照观察两幅作品,以第一幅图为主请学生谈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提问
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分四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
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
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教师总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品位。
师:怎样品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感悟式鉴赏,映示选择题:
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这里的蛙指的是

)。
A、牛蛙
B、青蛙
C、蝌蚪
映示作品: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百度图片:http://news.sohu.com/20071223/n254245132.shtml
看图请学生结合P8图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提示: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
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
师生得出结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争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达到感悟式鉴赏欣赏的目的。映示图片,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式鉴赏内容。最后,教师点名作者意图。
2.形式鉴赏
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内容,P4“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点出与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理性的成分要多些,侧重于形式分析(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
映示《莲池》图片http://lib.sdkd.net.cn/Photo/ShowPhoto.asp?PhotoID=79
【设计意图】出示作品让学生更能直观感受对形式鉴赏中笔法的理解。
生讨论:完成P9思考和交流(这一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形式鉴赏的内容)。
师:简要介绍:莫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莲池》是他的代表作品。作者用画笔表现出一幅睡莲小桥的美景,给人的眼睛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
3.实践练习
学生分两组探究:欲得出——社会学式鉴赏
第一组:映示《钟馗嫁妹图》http://www.shw.cn/Article/ms/ldhj/200508/3452.html
A、师提问:《钟馗嫁妹图》,它所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教师提示:从内容、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上讨论(教师可以讲述《钟馗嫁妹图》故事,帮助学生理解)。
生讨论得出结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B、第二组:映示《韩熙载夜宴图》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enbao/2010-03/25/content_19687688.htm
学生思考查资料得出结论:两幅分别是表现民间故事和宫廷生活的美术作品。
教师总结:两幅作品主要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等方面的认识、理解,这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学生:完成P10思考与交流。
【设计意图】两作品是学生熟知的故事,学生容易联想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此作品更能明确的体现出社会学式鉴赏内容。
4.比较式鉴赏
教学策略:合作与探究,组织学生完成表格
参照第一组:《丽人行》、《宫女》(P11表格)
完成第二组:《竹子》、《丛竹》
《竹子》(文同)
《丛竹》(郑板桥)
题材
材质
构图
色彩
画风
教师提问:
⑴画面有哪些不同?
⑵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
⑶如何才能运用比较式鉴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特别要指明比较式鉴赏要在熟悉作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并且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比较。
三、课内拓展: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活动建议二
1.再一次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学生深入观察并思考,利用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感悟式鉴赏三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认识作品(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进行丰富)。
2.用比较式鉴赏方法分析研究波提切利的《春》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1/15/content_10662854.htm
【设计意图】使学生本课所学的鉴赏方法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对一幅作品的鉴赏。
四、课外拓展:完成活动建议一
尝试选择课本中所学的一种鉴赏方式,以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五、教学反思: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亦不可少,激发学生的想象,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了解学生,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上一节成功课的关键。如何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思考的。
蒙娜丽莎
年轻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