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课件新人教版(打包3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课件新人教版(打包3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31 19:43:53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
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
第15课
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
2.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3.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
4.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材料一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文
材料二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屡遭失败,迫切需要新的力量补充。孙中山也欢迎中共和他合作。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
中共方面
国民党方面
1.原因
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中共三大——政策
中共三大
时间
主要内容
1923年6月
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4年1月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广州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
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
强调反帝
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创建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时间
地点
领导
历史功绩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孙中山(创建者)
蒋介石(校长)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中共)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戴笠(国民党)
林彪
胡宗南
徐向前
左权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目标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军阀
控制地区
兵力
吴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20万
孙传芳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万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35万
北伐战争前形势图
浙江
福建
河南
上海
北京

西
江苏
直隶
广东
广西




山东



张作霖
吴佩孚
孙传芳
湖北
兵力20万
兵力35万
兵力20万
广东
广西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广州成立,将部队改称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正式北伐。图为誓师大会,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我不牺牲,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民无安宁。
国既沉沦,家孰与存。
2.北伐战争初期
北伐战争进军示意图
广州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隶
广州
桂林
长沙


山东



武昌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上海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英雄军队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叶挺像(1896~1946年)
主要战绩
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1927年1月武汉民众欢庆北伐胜利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3.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农民武装队伍
思考: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北伐军能节节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
2、北伐师出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
4、广大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北伐胜利进军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共合作破裂
(1)开始破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全面破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国民革命宣告失败。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性质
统一
1927年4月
南京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1928年底,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旧址
3.
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蒋介石在界河前线
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专列被炸现场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三省“
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了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
图为当时的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想一想: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客观方面: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主观方面: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国民革命的失败,对中国共产党有何启示?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建立
高潮——北伐战争
1926-1927
目的:
主要对象:
主要战场:
进军:
胜利进军原因:
失败:
标志: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失败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4.18
广东
湖南湖北
江西
南京
福建
浙江
上海
国民革命
准备
1924-1927
祖国尚未统一
同学仍须努力
作为当代中学生,在实现祖国
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合





)军








齐(




象(
)、(
)、(


)、(
)主


“铁
军”归
功(


泗、贺





)、(
)政











国共
黄埔
北伐



湖南
湖北
独立团


填写歌谣小结
1.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
2.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的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抗日军政大学  
C.云南讲武堂  
D.黄埔军校
B
D
3.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在(  )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  
D.广东、广西
A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C
5.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破裂的标志是(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说
6.国民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
A.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
C.国民革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A
A(共51张PPT)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识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相关基本知识。
2.知道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井冈山会师。
3.理解毛泽东创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感悟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一、南昌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三、工农武装割据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从大革命的失败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南昌起义
1927年,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受党的重托,秘密来到南昌,和朱德、贺龙等缜密地筹划起义的准备工作。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地点:
意义:
一.南昌起义
2.概况
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
一、南昌起义
时间: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地点:
江西南昌
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在起义总指挥部(原江西大旅社)下达了起义命令,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敌军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取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
起义经过
201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暨“八一”南昌起义90周年,
江泽民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题词:
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就有7位: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林彪(除彭德怀、徐向前、罗荣桓外),而参加过起义的大将、上将更不在少数。南昌起义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摇篮。
资料卡
南昌起义胜利后,党为什么会决定将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转向广东?
想一想
答:①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导致全军覆没。
②广东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英勇奋战,由于敌强我弱,主力遭到挫败。为了保存力量,我军主动撤出战斗。
南下广东
转战湘南
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
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一、南昌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三、工农武装割据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年
(1)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为革命道路指明方向
秋收起义: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1927年9月,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到湖南,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经过
1927年9月
湘赣边界
毛泽东
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修水
长沙
铜鼓
安源
醴陵
浏阳
江西
湖南
三湾
南昌
文家市
宁冈
井岗山
攻占县城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井冈山根据地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进军路线图
进攻长沙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到1928年春,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确定了进军方向后,毛泽东选择了将井冈山开辟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其他地区,井冈山有哪些优势呢?
想一想?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
论从史出:毛泽东为什么要进军井冈山?
材料一
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景区内拥有各种植物3800多种。
材料三
井冈山离广东、福建不远。俗话说:“一声鸣叫传四省。”这里反动力量薄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组织基础,并且留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
历史红——群众基础强
地势险——易守难攻
山林好——物产丰富
3.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暴动的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改变历史的握手
朱德说:
“所以用这名字,为要保持国民革命第四军
‘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要领导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景
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一、南昌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三、工农武装割据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科学概念。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
2.“工农武装割据”实践
农民分到土地后,烧毁地契
旧社会农民受压迫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武装斗争
游击战争
中央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湘赣
闽浙赣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毛泽东、朱德
方志敏、邵式平
徐向前
贺龙、周逸群
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
邓小平、张云逸
彭湃
1927~1930年夏,全国各主要农村革命根据地图
全国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建立根据地
新问题,新挑战:
在农村的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解决: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
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古田会议会址:
会后不久,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
3.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毛泽东主席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大革命失败
反抗斗争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受挫,进军农村
三湾改编
创建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
古田会议
建立红色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本课小结
1.右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那么,“八一”二字纪念的是(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C
当堂达标
2.“1927年8月1日,一批共产党人在一支新建的一万五千人军队的支持下在南昌发动起义,8月5日,部分起义队伍冲破封锁转移至粤闽赣交界地区。”材料中的一批共产党人不包括(
)
A.周恩来  
 B.贺龙  
  C.朱德  
  D.毛泽东
D
3.如图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一个片段,该片段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A
4.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这一总方针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井冈山会师大会
5.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C
C
6.“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革命永远向前进。”以上歌词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
B.“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C.“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
D.“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革命永远向前进”
B
7.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探索这一道路的起点是(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遵义会议召开
D.红军长征胜利
8.井冈山会师,使“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形成的红军主力”指的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新四军
D.人民解放军
B
B
9.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B
10.“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的含义是(
)
A.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D.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B
11.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创建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D.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
12.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
)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②八七会议召开 
③南昌起义爆发 
④秋收起义爆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13.“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
)
A.发动武昌起义
B.领导南昌起义
C.发动秋收起义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D
(1)“南昌打响第一枪”指的是什么?
(3)通过这些事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2)此材料涉及到那几个历史事件?
讲起“八一”历史长,
南昌打响第一枪;
朱德率领队伍走,
进军湘南改红军;
秋收暴动毛泽东,
闹的湘东遍地红;
井冈山上朱毛合,
创建四军建奇功。
城市
农村
建立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建立中国工农
红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三湾改编
秋收起义
事件名称: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论断
内容或意义: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共56张PPT)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1.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4.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传承红军精神,树立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4年前的中国
从1931年起,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又欲进犯华北。
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等
彭德怀等
贺龙等
徐向前等
方志敏等
邓小平等
刘志丹等
星火燎原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红军歼敌数
领导人
第一次
10万
4万
1.5万
毛泽东
第二次
20万
3万
3万多
第三次
30万
3万
3万多
第四次
50万
7万
3个师
周恩来
朱德
中国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表
(1930——1933)
“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红军歼敌数
领导人
第五次
50万
10万
博古
李德

材料:
“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分兵六路抵御来犯之敌”
——博古、李德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失败,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长征原因
开始时间
军队
出发地点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
自主探究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重走长征路,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感受那伟大的征程。
重走长征路
005
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去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
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和!
渡过湘江人数从8万锐减至3万多人
强渡乌江
第一站:瑞金(红色故都)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11月14日,红军右路军攻克宜章,左路军攻占九峰山监视粤军。15日红军全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虽未经过激烈战斗,但减员2.4万。这也震惊了蒋介石。他急忙调湘、粤、黔、桂四省军阀和中央军40万人在湘江两岸设下第四道封锁线。
血战湘江


第二站:湘江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长征途中,红军拼死冲杀,突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第三站:乌江
乌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强渡乌江
1935年时的贵州遵义城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战役是遵义战役
  
1935年2月26日至28日,中央红军在贵州遵义地区击溃、歼灭敌人两个师加8个团。也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占领的最大城市。
遵义战役娄山关纪念碑
遵义战役,发生在1935年2月24日至28日;而红军第一次占领遵义,是当年1月7日,遵义会议是1月15日至17日。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站:遵义
在遵义曾经召开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说出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会议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
召开时间
召开地点
内容
历史意义
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幼稚
成熟
冲破四道封锁线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突破湘江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二、
过雪山草地
1.后期路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天险腊子口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吴起镇
腊子口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甘肃会宁
古镇赤水
第五站: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一渡赤水的渡口—土城
作用: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渡口——太平渡作用: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作用: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作用:佯攻贵阳
毛泽东同志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是红军作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
之笔”。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情况
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灵
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牵着
敌人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为红军北上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运动中歼灭了大
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
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
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
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第六站: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金沙水拍云崖暧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第七站:大渡河、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飞夺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第八站:爬雪山
长征路上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红军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
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
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战士身着破
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人
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实在冷得不行
,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
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有一天,19岁的
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
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
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
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
经僵硬了。
第九站: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有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第十站
突破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第十一站:胜利会师:吴起镇、会宁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他们分别从什么地点出发的?试沿着他们的道路再进行一次长征。
想一想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
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
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红一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
陕北红军
瑞金
吴起镇
遵义
大渡河
金沙江
赤水
乌江
湘江
会宁
图例
红一方面军
长征红军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甘孜
其他红军长征路线
重要地点
河流
红军在这里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巧渡金沙江,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
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
革命转危为安
③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①敌人的围追堵截。
②恶劣的自然条件。
③缺少粮食给养。
④内部矛盾斗争。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红军凭借什么样的精神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敢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
一个转折
两个会师
三个意义
四个时间
遵义会议
陕北吴起镇会师
遵义会议
长征胜利
主力会师
甘肃会宁会师
1934年10月
1935年1月
1935年10月
1936年10月
初期的路线:江西瑞金-湘江-乌江-遵义
后期路线: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本课小结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D.红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2.2006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
A.湘江
B.湘西
C.遵义
D.泸定桥
C
B
当堂达标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4.“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B
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6.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
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B
B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8.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