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 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 上册 第六单元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1-01 07: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D.通过科学研究广泛繁育稀有生物
2.
目前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物种退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食物链中弱肉强食基因的多样性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主要是(

A.生态旅游
B.法制管理
C.迁地保护
D.就地保护
4.公元1600年至1800年期间,世界上灭绝了25种鸟;公元1800年至1950年期间,世界上灭绝了378种鸟。生物种类多样性减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基因多样性的减少????????B.病虫害爆发
C.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D.环境恶化
5.藏羚羊大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B.非法武装分子的疯狂捕杀
C.缺少食物造成  
 D.气候条件恶劣导致
6.金花茶被誉为“茶族皇后”,是一种珍稀植物,保护金花茶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A.禁止采摘、利用?????????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建立种质库???????????D.大规模人工种植
7.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
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
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D.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指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B.为保护海洋鱼类,应禁止一切捕捞活动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9.三峡大坝蓄水后有些生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为了挽救这些生物,最好采取下列哪一种措施??(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
C.建立种质库????????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
10.
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有珍稀动物,下列哪一种不是我国特有的动物(
)
A.袋鼠????B.扭角羚???C.扬子鳄???D.大熊猫
1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颁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C.迁地保护??????? ?D.建立濒危植物的种子库
12.近两千年来,已经有110多种兽类和130多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这些动物易感染病毒???????B.自然灾害频繁
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生态对环境破坏严重
13.下列哪项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
A.控制牲畜数量,防止超载放牧 
B.营造草场防护林
C.新建草场水利        
D.开垦草原变为粮田
14.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有珍稀动物,下列哪一种不是我国特有的动物(
)
A.袋鼠????B.扭角羚???C.扬子鳄???D.大熊猫
15.导致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  
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
?D.生物入侵?
二.填空题(共55分)
16.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素有海口“绿肺”之称的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自然保护区。这里自然食物丰富,有着血蚶、蚝、对虾、青蟹、血鳝、各种鱼等多种水生生物,
是鱼虾蚌集居繁衍、候鸟飞禽栖息越冬好地方。
资料二:曾经,这个鸟类乐园正在遭受着毁灭性威胁:村民砍烧卤蕨、挖塘养鱼,过度捕捞,鸟类乐园惨遭荼毒!近几年,我省以贯生态保护理念,多管齐下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治理,进行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现在红树林又恢复昔日靓丽风景,迁徙鸟种类和数量及各类水生生物数量又逐年增加了。
红树林有“绿肺”之称,是因为红树能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
______

红树林是候鸟飞禽栖息越冬好地方,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鸟类这种迁徙行为属于
______
行为。迁徙的鸟类获取氧气能力非常强,这与鸟身体里有发达气囊与
______
相通,起到辅助呼吸作用有关。
在资料一中提及动物种类中,属于无脊椎动物有
______

从目前红树林状况看,迁徙鸟种类和数量及各类水生生物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
______

我省除了有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
______
自然保护区,其保护的对象是
______

17.目前,濒危物种的大量出现,主要是人为因素破坏物种的栖息环境造成的。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2)水葫芦是我国1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于净化污水,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出现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水面,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这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原因属于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可以建立濒危物种的________,
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分析说明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下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称为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5%、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是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天然湿地,分布着高原荒漠和高原草甸,是藏羚羊。藏野驴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该地区还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三江源地区是祖国母亲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2000年8月14日,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区名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这是党和政府实施西部开发,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______
,人为因素主要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等。
19.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
,1974年为18.7%
,1981年仅为8.53%
,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绝灭,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绝灭。
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
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l)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绝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________的入侵或引种到_______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的物种受到威胁。
(4)这些因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会使________的多样性和________的多样性都会遭到破坏。
20根据事例,完成下列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两种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和
______
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
______
入侵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D
3.
D
4.A
5.
B
6.
B
7.D
8.C
9.
B
10.A
11.
A
12.D
13.
D
14.
A
15.A
二.非选择题
16.
解:(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天然的“蓄水池”。其中前两个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第三个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2)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鸟类的迁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完成双重呼吸。鸟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家鸽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家鸽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大大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血蚶、蚝、对虾、青蟹的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鱼、鸟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5)除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外,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也是海南省内的自然保护区,它的保护对象是海南黑冠长臂猿。
故答案为:(1)氧气;?
(2)先天性;肺;??
(3)血蚶、蚝、对虾、青蟹;
(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答案有理均可)
(5)霸王岭;海南黑冠长臂猿。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分,我们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动物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柱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4)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7.(1)自然保护区(2)外来物种入侵(3)种质库
18.解:通过阅读资料可知,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其中自然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干旱,容易造成沙漠化;人为因素是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滥砍乱伐,使得植被减少,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水土流失严重,使环境恶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故答案为:气候干旱;过度放牧;滥采乱挖;滥砍乱伐。
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0年8月14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分析资料作答。
了解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分析资料中的内容,结合题意,就能合理答题。
19.(1)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改变和破坏,掠夺式
 (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
(4)生态系统,基因(生物种类)
20.解:(1)乱砍滥伐,使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使生态环境改变和破坏,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而坡垒等珍稀树种喜阴不耐阳,最终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2)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滥采乱挖、掠夺式开发导致野生甘草的已有一半被挖尽,滥捕乱杀使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后,适应当地环境,食物充足(马尾松林多),又没有天敌控制,因此大量繁殖,数量剧增,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成了破坏,破坏当的额生态平衡,危及本地物种,因此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
故答案为:(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或过度;
(3)外来物种。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