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中考语文考点针对性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1中考语文考点针对性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附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1 14: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战2021中考语文考点针对性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选自《古代散文类选》,有删改)
【注释】 ①涩:本义指不通畅,这里是形容水浅行船的拖滞情状。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 ? ? ? ? ? ? ? ? ? ? ? ? ?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 ? ? ? ? ? ? ? ?? )
(3)不类城府(? ? ? ? ? ? ? ? ? ? ? ? ? ?? ) 
(4)欲问地所历名(? ? ? ? ? ? ? ? ? ? ? ? ?? )
2.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①。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④,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⑤。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⑥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⑦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
①甔甀(dān 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 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 ? ? ? ? ? )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 ? ? ? ? ? ? ?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 ? ? ? ? ? ? ?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①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②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
?????????????????????????????????????????????????? (选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释】①姊婿:姐夫。②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1.解释加粗的字
①素加敬(? ? ? ? ?)? ? ? ? ? ? ? ? ??
②遂于权前为书(? ? ? ? ? ??)
③权怒益甚(? ? ? ? ? ? ? ??)? ? ? ? ? ? ? ??
④不能躬相督厉(? ? ? ? ? ? ?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
3.说说孙权赦免校尉殷模的原因。
4.结合有关处理朱治、殷模的内容,谈谈诸葛瑾是一个怎样的人?
备战2021中考语文考点针对性训练:古诗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选自《古代散文类选》,有删改)
【注释】 ①涩:本义指不通畅,这里是形容水浅行船的拖滞情状。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 ? ? ? ? ? ? ? ? ? ? ? ? ?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 ? ? ? ? ? ? ? ? ? ?? )
(3)不类城府(? ? ? ? ? ? ? ? ? ? ? ? ? ?? ) 
(4)欲问地所历名(? ? ? ? ? ? ? ? ? ? ? ? ?? )
2.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 
(2)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
(3)不类城府(像 ) 
(4)欲问地所历名(经历 )
2.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乙参考译文]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①。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一源分为四埒④,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⑤。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⑥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⑦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
①甔甀(dān zhuì):盛水的陶器。②瀵(fèn):泉水。③醪醴(láo lǐ):美酒,④埒(liè):山上水道。⑤札厉:瘟疫。⑥侪(chái):共同,一起。⑦孳(zī)阜:繁衍盛多。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 ? ? ? ? ? )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 ? ? ? ? ? ? ? )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 ? ? ? ? ? ? ? ?)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迷而失涂,谬之一国通“途”,道路
(2)臭过兰椒,味过醪醴气味
(3)缘水而居,不耕不稼沿着,顺着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俗 好 声 相 携 而 迭 谣 终 日 不 辍 音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则醉,经旬乃醒。
(人们)喝多了(神水)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2)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他)回到国内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以至于)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4.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想。
【参考译文】
  大禹治理水土的时候,迷失了道路,错走到一个国家。在北海北边的海滨,不知离中国有几千万里,那个国家名叫终北。国家的正当中有座山,山名叫作壶领,形状像个陶瓮。山顶上有个口,形状像个网环,名叫滋穴。有水从中涌出,名叫神瀵,香味胜过兰椒,甘美胜过甜酒。从这一个水源分出四条支流,流注到山脚下。经过全国,没有浸润不到的地方。土气中和,没有瘟疫。人性温婉,顺其自然,不竞逐,不争夺;心地善良,筋骨软弱,不骄傲,不嫉妒;年长的和年幼的都平等地居住在一起,没有国君,没有大臣;男女混杂游耍,没有媒妁,没有聘嫁;靠着水居住,不种田,不收割;土气温和适宜,不织布帛,不穿衣服;活一百岁才死,不早天,不生病。那里的人民繁衍无数,有喜有乐,没有衰老、悲哀和痛苦。那里的风俗喜好音乐,人们手拉手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饥饿疲倦了就喝神泉的水,力气和心志便又恢复中和与平静。喝多了便醉,十几天才能醒。用神泉的水洗澡,肤色柔滑而有光泽,香气十几天才消散。
  周穆王北游时曾经过那个国家,三年忘记回家。回到周围宫殿以后,仍然思慕那个国家,觉得怅然若失,精神恍惚。不想吃酒肉,好几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
2.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 
(2)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
(3)不类城府(像 ) 
(4)欲问地所历名(经历 )
2.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桃花源与雪窦的相似之处。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④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乙参考译文]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蹚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①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②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
?????????????????????????????????????????????????? (选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释】①姊婿:姐夫。②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1.解释加粗的字
①素加敬(? ? ? ? ?)? ? ? ? ? ? ? ? ??
②遂于权前为书(? ? ? ? ? ??)
③权怒益甚(? ? ? ? ? ? ? ??)? ? ? ? ? ? ? ??
④不能躬相督厉(? ? ? ? ? ? ?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②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
3.说说孙权赦免校尉殷模的原因。
4.结合有关处理朱治、殷模的内容,谈谈诸葛瑾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解释加粗的字
①素加敬(一向)? ? ? ? ? ? ? ? ??
②遂于权前为书(于是)
③权怒益甚(更)? ? ? ? ? ? ? ??
④不能躬相督厉(亲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划线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
正碰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见到他认为不同于常人,将他推荐给孙权。
②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
我认罪还来不及,不敢说什么。
3.说说孙权赦免校尉殷模的原因。
诸葛瑾回顾往事,既指出殷模放弃祖坟、带领全家老小来归顺,跟着您征战是有功,又指出如今辜负了圣上的恩德该受罚,暗示处理应慎重。退一步的劝说反而引起孙权的伤感,念起了旧日旧情。
4.结合有关处理朱治、殷模的内容,谈谈诸葛瑾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虑有度、善于劝谏
【参考译文】
  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郡阳都县人。东汉末年逃避祸乱来到江东,正碰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见到他认为不同于常人,将他推荐给孙权。和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宾客的礼待,后来任孙权的长史,(又)改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互通友好,(他)和弟弟诸葛亮都在公事相会(时才)见面,结束后(他们)从不私下会面。诸葛瑾为人仪表堂堂、思虑有度,当时人们佩服他的宽宏高雅,孙权也很器重他,重大事情(都向他)征询。(他)和孙权交谈说话劝谏讽喻,未曾(有过)激烈直露(的言辞),(只是)略微显示风度神采,大体讲明意见要义,如果有不合(孙权心意的),就放弃(它)而去谈其他事情,慢慢地再借其他事情来引起先前的话题,用类似的事情来求得孙权理解,因此孙权的意见往往就不再坚持。吴郡太守朱治,是孙权提拔的将领,(孙权对他)一向十分尊敬。孙权曾因事对他有怨恨,却很难亲自诘难斥责,怀恨在心不能释怀。诸葛瑾揣摩明白了其中的缘故,但不敢公开说出来,于是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论说事物道理,借此用自己的想法来迂回揣测孙权的心意。写完后,把信交给孙权,孙权很高兴,笑着说:“我的思想解开了。颜渊的德行,使人更加亲近,难道(不是)说的这样的事情吗?”孙权又曾怪罪校尉殷模,给他定的罪名令人感到意外。众大臣很多人替殷模说情,孙权的愤怒更盛,和(众人)反复争辩,只有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说:“子瑜为什么独自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坐席说:“我和殷模等人遭遇家乡动乱,百姓几乎死光了。(我们)放弃祖坟,扶老携幼,拨开野草,(前来)归依圣明的教化。在流亡的仆役中,蒙受着养育长生的幸福,(却)不能相互自我督促激励,(来)报答万分之一(的恩德),以致于使殷模辜负圣上的恩德,自己陷于罪恶之中。我认罪还来不及,实在不敢说什么。”孙权听了这些话很伤感,就说:“(我)特地为您赦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