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九上《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子目标:
(1)针对所给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
(2)能用实验论证自己的方案。
(3)能辨证地认识化学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4.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5.课型:交流讨论 实验探究
6.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创设情景】两段录象: 1.火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火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提问】看完两段短片,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请你谈一谈,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火(燃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没有火(燃烧)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
【讲述】正如同学们所说:“科学是把双刃剑”。火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观看】
【讨论交流】
【回答】只有深刻认识了火,才能很好的控制与利用它。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能得到火呢? 【布置任务】物质的燃烧与燃烧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所了解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学案上。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同学们刚才列举了许多有关燃烧的事例,能不能从这些燃烧事例中发现什么是燃烧?
【提问】从燃烧的定义看,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回答】燃烧时能产生火
【回顾、总结并填写学案】
【汇报交流】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将会从以上两个方面举例物质的燃烧及其现象。(如镁、铁、硫、蜡烛等的燃烧,如煤、煤气、天然气燃烧以及烟花爆竹的燃放等)
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设问】同学们听过“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讲述】俗话说:“水火不容”,水火真的不容吗?
【演示】兴趣实验:水火不容
【讲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物质在水中也能燃烧,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书上P89的“交流与讨论”完成三个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如果有足够的仪器或药品,也可设计其他实验方案或提出其他生活中的实例。
【提醒】由于我们做的是与燃烧相关的实验,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就请大家开始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讲述】同学们设计完成了哪些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让我们一起交流。
【讲述】请同学们看屏幕,在同学们交流之前,提醒两点:1、发表见解时,请按照我做了什么猜想——根据以上猜想我设计了什么实验——实验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进行。2、设计但未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案也可以发表,但希望能预测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介绍】在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通常被称为该物质的着火点。它是物质本身固定的性质,一般不发生改变。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如: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提问】以上三个条件是同时具备,还是只需其中的一个?请举例说明。
【演示】烧不坏的手帕
【提问】“烧不坏的手帕”奥秘是什么? 【倾听】
【观看并思考】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
【思考并回答】由于着火点不同,点燃方式也不同。
(提供酒精的着火点与木柴的着火点,追问为什么能用火柴点燃酒精。)
【思考并回答】三个条件应同时具备。
【思考并回答】 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可能方案:
1.火柴可以点燃,而小石子不能点燃;酒精可以燃烧而水不能燃烧;或木条、棉花、棉纱等可以燃烧而水、玻璃杯等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才能燃烧。
2.用酒精灯帽把酒精灯熄灭;燃烧的酒精用煤粉盖住熄灭等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用坩埚钳夹着木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木条燃烧时铁制坩埚钳没有燃烧;蜡烛与酒精灯用火柴一点即燃,而煤粉很难用火柴点燃等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学生就自己设计完成的实验进行交流表述,以加强对燃烧条件的记忆与理解。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渡】认识了物质燃烧的条件,我们就趁热打铁继续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我刚才看到:有些同学点燃了酒精棉花(木条),却不知道该怎样熄灭,以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布置任务】请同学回忆: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前排的同学可以回过头与后排同学讨论,并在学案上做适当记录。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各自填写的内容。
【创设情景】播放四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讲述】认识了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让我们在将来可能遇到火险时知道了一些处理方法,以下再让我们来观看一些片段,进一步知道火灾紧急避险的方法。
【播放】火灾紧急避险的片段
【思考、讨论、填写】
【汇报交流】
【思考并回答】略
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通过观看火灾紧急避险的片段,让学生能了解并知道在遇到火灾伤害时应如何处理。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练习与实践】
【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