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声声慢》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1 12:4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要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人生际遇对词作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4.加强默写诵读,感受婉约派风格。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一位女子,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惊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声声慢》,领略绝世美神的别样愁情。
二、背景介绍:
南渡之前,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五六岁时便生活在京城,出生于城市的她,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花灯街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南渡之后,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丈夫赵明诚又因病去世,李清照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最后在杭州旅居中寂寞的死去。李清照人生经历是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研读作品
1、诵读词作,初步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全班同学齐读初步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诵读指导:注意语速、停顿、语调和轻重音)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探究性学习:鉴赏意象,感受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她的愁呢?
A、
大家一共从词中找出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B、探究性学习
在这些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意象?说说你对这个意象的理解。
淡酒
: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两盏白酒还说是淡酒,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在《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中说“浓睡不消残酒”,此时酒力为何如此浓烈?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看来此时酒是浇不了李清照心中的愁了。正像李白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啊。前期的愁是一种年轻贵族的闲愁,闲愁不痛。前后对比,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晚风
:怎样理解“晚来风急”?它渲染了什么气氛?
明确:由于酒淡,更显风力强劲,环境更清冷。
过雁
:为何说是旧相识?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也写到雁?为何是“正伤心”?
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并且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旧时相识”在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它象征着什么?与《醉花阴》比较
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要迎丈夫一起来赏花,并且要把盛开的菊花折下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
梧桐细雨:
梧桐细雨在一起通常象征着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运用想象的语言来描绘“黄昏时,梧桐细雨”的画面,注意情景结合。
明确:梧桐、细雨、黄昏是惹人愁思的意象。这里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3、再读品悟:齐读,诗人为何而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不是单单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此句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独辟蹊径之笔。前人写愁用词较大,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化多为少,仅用一个愁字,但如何能包括得尽,有“欲语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试问:谁能解这最后一句蕴含的情感?
明确:(1)痛——天上人间,各半;(2)恨——美满姻缘,难全;
末句蕴含情感
(3)伤——半壁江山,沦陷;
(4)悲——偏安一隅,用奸;(5)苦——形影相吊,孀晚;(6)愁——漫漫余生,难挨。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有谁愿意这其中的任何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呢?但它们都一连串地落在李清照的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生: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比较阅读: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2、
两首词选取的意象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都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
《醉》词中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慢》词中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的典型意象。
《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
《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
《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
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相比之下,《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酒的意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古人借酒消愁,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
“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是“愁”的象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是离愁的化身。]
[秋风意象渲染愁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细雨意象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
梧桐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白描。
《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四、结语
:道离愁,说孤寂,讲悲愁,《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就这样在秋雨淅淅的黄昏,用心中点点滴滴的泪,化笔下字字句句的情,用凄凄惨惨的愁,成就了声声慢的美。本词借景抒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读着它,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是一种凄厉的美!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历练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
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一、
布置作业:1.默写两首词。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