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八课 故都的秋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歧 . ( qí)韵 譬 . 如( bì) 嘶 . ( sī)叫 凋 . 谢( diāo)
B. 耗 . ( hào)子 开 拓 . ( tà) 落 蕊 . ( ruǐ) 一 椽 . ( chuán)
C.橄 榄 . ( lǎn) 落 寞 . ( mò) 细 腻 . ( nì) 廿 . ( niàn)四桥
D. 着 . ( zhuó)衣 椭 . ( tuǒ)圆 萧 . 索( xiāo) 潭 柘 . 寺( zè)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自古逢秋悲 寂寥 . .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碧宵 . . 。(刘禹锡《秋词》)
B.虽今日之 茅掾蓬牖 . . . . ,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 襟怀 . . 笔墨者。(《红楼梦》)
C. 屋檐 . . 如悬崖 /风铃如 沧海 . . /我等燕归来……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 蝉翼 . . 的未来。(《千里之
外》歌词)
D.梦醒蹁跹 /有你的画面 /温热仍在心底 蔓延 . . /浑沌 . . 流年 /谁忘了誓言 /一半苦涩 /一半情深 /数着年月只为花
开那一面 /就算来来回回错过又擦肩。(《繁花》歌词)
3.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
比 对比 比喻)
C.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
(排比 对比)
D.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冬天来内蒙古根河吧,这种 严霜烈日 . . . . 的极端天气分分钟让你变成“冰花男孩”!走一圈回来,眉毛,帽子,
围巾上都是结满的冰花。
②生命像流水,那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谁在倾听, 一叶而天下知秋 . . . . . . . 的美丽?思念,像秋天的落叶,落地成
伤。
③此处,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 疏疏落落 . . . . 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构成了一
幅优美的水乡风景画。
④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聚集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
内 交相辉映 . . . . ,久久回荡。
⑤日本是一个和我们 一衣带水 . . . . 却又让我们爱恨交织的国家。它深受中国汉唐文化影响,有人说如果想看唐朝
就请去奈良。
⑥以色列科学家阿迪·斯特恩教授表示,量子技术正 方兴未艾 . . . . ,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取
得了“惊人的”成就。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 1952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
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B.《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
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C.老先生年届九十,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古文尚书》,皓首穷经,谁也不能否认先生不是青年学者之楷模。
D.《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
【文本阅读】
一、 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 秋 ” ,这故都的
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央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
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
丝漏下 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
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
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
人 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
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
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
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央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 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
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 唉,天可真凉了 —— ”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 ?一层秋兩一层凉啦 !”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
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
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 有这枣子,柿
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Colden Days。
到了秋天,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
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 秋士 ” 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
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
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 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
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段写南国之秋的无味,作者不远千里来到北平,只为饱尝一尝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
强烈热爱。
B.作者描写故都秋景时,详细地描写了故都旧院的秋,它有着清、静以及沧桑味儿,秋意浓烈而典型。
C.文章插入写秋的诗文,点明文化渊源,自然气息之外增添浓重的文化气息,暗合“故都”题旨。
D.对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展开,给读者如入其境之感。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该文是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挥笔而就的,若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是很难写出这样的佳作的。
请从 文中选出三个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
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
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早晨起 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
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
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
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
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
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 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
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
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 ——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
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
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
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
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
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 许多并于秋的
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
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
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
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
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 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
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
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 8月,在北平。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故都”两字明确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
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B.“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
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有可欣赏之处,衬托出北国之秋的美好。
C.本文是写景文。第 12自然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作者似乎是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
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这与“故都”题旨不符。
D.开篇和结尾均提到“南国之秋”,并作了适当的展 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明确,即抑
彼扬此,南国之秋胜于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E.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
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深厚的主观
色彩。
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概括这五幅画面(每幅
画面概括不超过 6个字)。
3.作者写“秋蝉”、“秋雨”虽详略不同,但表现方法是一致的,请简要赏析。
4.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
理由。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 秋 ” ,这
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
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
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
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
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
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
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 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
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 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
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 唉,天可真凉了 —— ”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 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
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
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
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 文里,赞
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
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
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
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
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
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 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 秋士 ” 的成语,
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
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
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
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 8月,在北平。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因为“蓝色和白色”恰当
地传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
B. 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
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C.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
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D. 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 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细致入微地展开
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E.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2. 文章 3-11段中,为了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 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很亮的秋天
王清铭
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
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
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
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
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 “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 我只是用肌肤感觉一
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
能够长出翅 膀,大概也很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
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得到的。
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
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
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
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
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 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
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
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
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
词。比如刘禹锡的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
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鱼在清浅的水 底也能够飞翔,真
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
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
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 “ 壮年
听雨客舟中,博云低,断雁叫西风。 ” 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伤感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
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
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 远和壮阔。说过 “ 人生即痛苦 ”
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 “ 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到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 秋在心上,可以是
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
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
天灌浆、着色。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
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
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的。我不喜欢张爱玲,但喜欢她写的一段话: “ 有一天我们的文
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 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
我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国的秋天与之类似的感受,说明他们对秋的体验
完全相同。
B.作者笔下的秋,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常有的“伤春悲秋”意识的一种新的突破,这种意识在古典诗词中前
所未有。
C.作者强调了人自身对于环境的体验的重要性:季节和境遇尽管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但人生的心态最终要
靠自己去调适。
D.第四段中“秋在心上,就是愁”一句,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和双关手法,表现了秋天常常带给人的一种感
受。
2.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
3.请结合本单元学习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举例分析“秋天”这个意象在本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平的冬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
日 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
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
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
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
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
炉子一生, 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
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
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
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
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
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 色奇异的冰纹。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
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
吱吱的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
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
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 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
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
得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
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
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
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 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
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
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
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
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 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
一九三六年 五月廿七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写散文要寓情于景,客观纯正的写景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但本文不是借景抒情的文章。
B.文中有些话和《故都的秋》近似,如“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但是本文的意境不如《故都的秋》深沉、邈远。
C.《故都的秋》对北平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而本文运用
真实自然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留恋和深彻肺腑的亡国之恨。
D.郁达夫写北平的冬季,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景象,充分传达出北
平冬季的精神品质,做到了形神兼备。
E.本文与《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写出了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
闷心境。
2.“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深沉的,试简要概括。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
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
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孩子们,总也是个个怀念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
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 —— 西北风 —— 至多也不过冷
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
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
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
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 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
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
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
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
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
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 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
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
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 ” 的诗人
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到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
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 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
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
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杈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淡
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蓬小船,茅屋窗中画上
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 晚来天欲雪,能饮 一杯无? ”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 寒沙梅影
路,微雪酒香村 ”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 柴门闻大吠,风雪夜归人 ” ,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
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
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
雪的。去年的冬 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
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
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
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
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 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和真诚的热爱。
B.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
了范围。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朴又优雅
的感受。
D.《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
不住精神的奢华。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国冬天的生活?
3.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4.(新高考新导向题)《故都的秋》通过五幅画面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进行了描绘,本文第 5
? 9段也用了四幅画面对江南的冬景进行了正面描绘,请用简洁的语言对这四幅画面进行概括。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秋的感怀
孟超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
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除此,
街头上、庭院里, 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 ,这大约是那 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
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
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
不管怎样的热衷,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
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
我的故乡 —— 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 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
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
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边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
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
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
脚麓;我也曾在 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 的,
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
我站在中正桥头, 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有什么不同 。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
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
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 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
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
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
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
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 的希
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
②
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 —— “曾惊秋肃临天下” ,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
却记不起来了。
(原文有删节)
注: ① 文章写于 1941年,当时作者在桂林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② 鲁迅 1935做《亥年残秋偶作》,首联是
“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 。意为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
的温煦呢 ?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写了桂林、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秋,欧阳修与《秋声赋》等,素材丰富,灵活自由。
B.文中“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一句蕴含着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的深深的痛惜之情。
C.结尾引用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中的头一句,省略后句,起到了欲言又止、含蓄蕴藉的效果。
D.本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皆咏秋抒怀,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
2.对桂林之秋,作者先是说“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后面又说“感不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前后是否矛
盾?为什么?
3.文章在对秋的感怀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片段写作】
1.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 秋,使写景状物要有声有色、有动有
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请借助这种方法描写有关“江南春天的雨”的画面。不少于 200字。
2.秋天是一个容易引人生发无限感慨的季节。读了《故都的秋》,你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围绕“景由心
生”这一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 基础知识 】
1.【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譬”应读作“ pì”; B项,“拓”应读作
“ tuò”; D项,“柘”应读作“ zhè”。故选 C。
2.【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碧宵”应写作“碧霄”; B项,“茅掾蓬
牖”应写作“茅椽蓬牖”; D项,“浑沌”应写作“混沌”。故选 C。
3.【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 A项,“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 彩不浓,回味不永”没有比
喻,“譬如”意思是“比如”,是举出例子;“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是排比,“色彩不浓”和“回味不永”构成对偶。 C、 D两项均无对比,“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是排比,“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
是名花,不是美酒”是比喻,“半醉”是拟人。 B项,“(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是对比;“正像
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排比和比喻。故选 B项。
4.【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本题中①严霜烈日:比喻艰苦环境下的严峻考验或经
受此考验的刚毅节操。此处指天气特别冷,不合语境。②一叶而天下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
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③疏疏落落:形容事
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此处指篱笆之间距离远,使用正确。④交相辉映: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用在这里修饰歌声,属对象误用,可改为“余音绕梁”。⑤一衣带水:像一条
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 方便。此处形容日本和中国往来方便,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⑥方
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与“正”重复。此处
使用错误。故选 A。
5.【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成分残缺,在“深切的眷念之意”前加上“含有”; C项,
多重否定误用,将“不是”改为“是”; D项,主客倒置,应是青年学生对《故都的秋》熟悉,或在“青年学
生”后加“来说”。故选 A。
【 文本阅读 】
一、 【答案】 1. A
2.①视听结合,作者笔下“碧绿”的天,驯鸽的“飞”声,形象地再现了北平之秋所独有的澄澈高远之境。
②以动衬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衬托出周围之静,凸显了北国秋天“静”的特点。③情景交融,细腻的笔触
饱含着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3.①“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对清秋时节独有的明朗天气的观察细致入微,“一丝一丝”
极其形象,“漏”字更体现了作者观察的仔细与表达的传神。②“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对生
活观察得仔细,才能看到扫过灰尘之后地上所留下的“一条条……丝纹”。③秋雨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
站在“雨后的斜桥影里”,描写细致而传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④“小椭圆形的
细叶中间”“淡绿微黄的颜色”与“枣树叶落,枣子红完”,作者敏锐地抓住深秋时节枣树叶子和枣子颜色的
变化进行描摹,从枣树的变化再现了故都之秋的特点,这也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
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南国之秋的无味”是错误的。文中说“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并不是说“无味”。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鉴赏能力。画线句子描写的是北国清晨庭院中的秋景。作者抓住北国之
秋特有的“碧绿”的天色和驯鸽的“飞”声,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更能再现了北平之秋所独有的澄澈高
远之境。在北国的秋天,能够听得到驯鸽的“飞”声,可见环境之静,才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正是这种动
更能衬托出周围之静,凸显了北国秋天“静”的特点。作者笔 下的秋景寄寓了作者浓浓的情感,通过情景交
融的方式,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鉴赏分析的能力。本文要表现北国之秋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北国之秋时对景物进
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清晨坐在庭院中,看到从槐树叶底穿过的日光,作者用了“一丝一丝”,可见作
者对清秋时节独有的明朗天气的观察细致入微,并且在描写日光时还用了一个“漏”字,更体现了作者观察
的仔细与表达的传神。描写秋槐落蕊时,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见对生活观察得仔细。在写到秋雨话凉的时候,人们谈话的声调、“咬着烟管”
的动作和站在“雨后的斜桥影里”的位置,都 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物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最后对枣子的描
写,作者敏锐地抓住深秋时节枣树叶子和枣子颜色的变化进行描摹,从枣树的变化再现了故都之秋的特点,
这也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二、 【答案】 1. A E
2.清、静悲凉。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3.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故都的蝉和雨与南方的相比,并以南方的蝉和雨来衬托故都的蝉与雨奇。
4.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明确: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
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
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
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由此可见,作者是爱秋的、恋秋的,
是颂扬故都的秋的。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与概括,正
确的两项是”这是五选二 的题型,难度还是有的。 B项“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有可欣赏之处”说法错误,
应该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 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
意非常充分。” C 项“这与‘故都’题旨不符”有误,应该是“相符”。 D 项“南国之秋胜于北国”有误,
应是“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2.本题考查景物形象和情感。课文原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提纲挈领,统摄全文,是这篇散文的文眼)。然后帅选景物:秋晨所见: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 秋草(视觉 听觉) 秋槐落蕊 触觉 秋蝉残声:听觉 秋雨话凉:都市闲人 秋日胜果:枣
树。概括特点:这五幅秋景图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题干问的是“作者写‘秋蝉’、‘秋雨’虽详略不同,但表现方法是一致的,请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表
达特色。作答时先找出相关语句“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
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 比南方
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可以很明显看出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然后分析对比的效果,主要就情感
方面作分析,将故都的蝉和雨与南方的相比,并以南方的蝉和雨来衬托故都的蝉与雨奇。
4.题干问的是“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是一道情感探究题,作答时先明确观点,然后在文本中找出依据。如本题可由作者直接
抒情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
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 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 一的零头。”可
以确定是爱秋、颂秋的,之所以不用明快畅达的笔调来颂秋,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
郁气质等有关。
三、 【答案】 1. CD
2. ( 1)“小院秋晨”图;( 2)“秋槐落蕊”图;( 3)“秋蝉嘶鸣”图;( 4)“闲话秋凉”图;( 5)“秋果盛景”
图。
3. ( 1)内容上: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点明文化渊源: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
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 ,深化了主题。( 2)行文章法上:宕开文笔,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
交融,充实了内容,同时,又使文章舒朗不羁,挥洒自如。
【解析】 1. A项,“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喜欢的颜色”不当,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更
好地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与作者的心境不一致。 B 项,“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不当,
文中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E项,“他的小说作品主
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不当,《四世同堂》是老舍的长篇小说。
2.本题解答 时首先通读 3-11自然段,然后根据时间、地点、景物的变化划分层次,最后抓住每一层中的主
要景物或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画面。本文 3-11 段可分为五层,第 3 段为第一层,时间是秋天的早晨,
地点是院子中,景物是在院中看到的蓝天、槐树、牵牛花、秋草;第二层是第 4段,作者集中来写北园槐树
的落蕊;第三层是第 5段,则集中笔力写秋天的蝉鸣;第四层是第 6段到第 10段,写了北国的人在秋雨之
后对天气转凉的反应;第五层是第 11段,集中写了秋天的各种果子,根据这些信息就可概括出答案了。
3.这类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第 12段用大量笔墨分析了古今中外文人写“秋”
的情况,指出“秋”对人的影响没有国别、人种、阶级之别,“秋”是文人所钟爱的,“秋”大量存在于中外
文学作品中,这就使原本写景的散文增添了文化意蕴,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从结构上看,本
文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指以前的京城,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的厚重感,这一段探讨秋在文学作品中
的地位,同样突出了文化意蕴,与题目中“故都”暗合了;另外,上文在写景,这里进行议论,而议论由秋
景而来,上下文既浑然一体,又有跌宕,显 出作者写作手法的高明。
【 拓展阅读 】
一、 【答案】 1. C
2.“很亮”有三个层面的意义;①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秋天天气还很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
②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没有感伤的情绪;③指在人的壮年时期(人生的秋季),以高远,壮阔的视角
看待人生,笑对苦难,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
3.①秋天作为一种“萧瑟悲凉,感伤”的意象而存在。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之
感。再如杜甫《登高》中的“落木萧萧”。②秋天又可作为一种缤纷、高远、壮阔、昂扬向上的意象而存在。
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 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说明他们对秋的体验完全相同”不恰
当,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对北国之秋的体验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与本文作者在文中表
达的“很亮”(积极、昂扬)的体验是不同的。 B项,“在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不正确,古诗词中的秋也并
不全部是”愁云惨雾,落木萧萧”。 D项,“秋在心上,就是愁”未运用拟人和双关手法。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题目中“很 亮”可谓本文的核心内涵。要理解“很亮”,
须从文中去寻找能表现“亮”的文字,再结合“亮”这个字本身的多重内涵,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由原文
中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
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要做的就是,
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
心灵的远行”“壮年漂泊的生活足够让自己的人生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
秋 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可以概括出“亮”的三层含义。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秋天”这个意象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两
个方面的意义,结合“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分析,是传统意
义上的萧瑟悲凉的秋。结合“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走在
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
词。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等分析,指积极向上的秋,作为一种缤纷、高远、壮阔、昂扬向上的意象而存在。
二、 【答案】 1. CE
2.住屋使人温馨安逸;雪天屋外生活最富情趣;冬宵适合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
3.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同时,北平的沉沦境况也在作者心里投下了抹不掉的阴影,从
中透露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本
题中, A项,“但本文不是借景抒情的文章”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文章。 B
项,“但是本文的意境不如《故都的秋》深沉、邈远”错误,“深沉”指深而不外露,“邈远”,深远,比较本
文和《故都的秋》可以发现,本文的已经更为深沉和邈远。 D 项,“郁达夫写北平的冬季,运用白描手法,
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景象”错误,从文中来看,郁达夫对北平冬季的描写“细腻真切,
深邃优美”。故选 CE两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涵,梳理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的”, 考生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即“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在第一
段的最后,这也就提示了筛选信息的区域,即在下文,分析下文可知,本题的信息区间在第二、三、四、五
段,考生梳理概括这几段的段意即可解答本题。如第二段“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在屋里住着,却一辈
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如第三段“到了下雪的时
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
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第四段“我曾于这一 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
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第五段“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
话的绝妙时间……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考生根据这些内
容进行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深沉的,试简
要概括”,这就要求考生要在文中勾画出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短语和句子,再根 据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态
度进行分析评价,另外,本文和《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有紧密的联系,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联系课文内容。
“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在文章的结尾,而作者用来作为“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的是
上文自己在北平的经历和感受,从上文来看,作者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勾勒出北平冬季的景象,抒写自己内心
真切的感受,如“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
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感
受到他对北平冬季是 无比眷恋的,是情有独钟的;但是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下面的写作时间来看,北平的
现实境况让作者担忧,在作者心中投下了阴影,作者最后的这句“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流
露出深沉的爱国情思。
三、 【答案】 1. D
2.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
趣。
3.①明朗和暖;②充满生机;③具有悠闲的境界;④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
4.寒郊散步、微雨(寒村)冬霖、日暮雪景、早冬晴日。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 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
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生机。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艺术手法以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写“江南的冬景”,却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文江南的冬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北国和江南的冬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江南冬景
的不同,展现江南的特点,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写作思路在作者的另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里也有体现)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 的能力。回到原文中,找出于对比中写江南冬景的相关
语句来,然后概括即可。从“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
里坐不住”可以看出天气晴朗温和。从“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
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于里,门对长桥,
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
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读出一种悠闲的状态以及雪景充满诗意。
4.本题考查把握物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章,重点读相关段落,组织答案。这道题
需要对江南的冬景图进行描述,找到描绘冬景的文段,再想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选文第 5段,所写景物:
为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可概括为“寒郊散
步图”。第 7段,所写景物为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景物特点是色彩素朴淡雅,意
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概括为“微雨冬霖图”。第 8 段,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
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 怒放。可概括为“日暮雪景图”。第 9段,所写景物:天
气晴朗,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可概括为“早冬晴日图”。
四、 【答案】 1. D
2.不矛盾。①“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意指桂林秋意不浓。②“感不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意指在桂林
所见的社会现实与别处无异,也是消沉落寞的。
3.①对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秋天的怀念。②抗战中见秋景的壮怀激昂。③对胜利之秋的憧憬。④对现
实之秋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内容、手法、 主题、效果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项,“本
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错误,因为《故都的秋》主
要抒写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虽也有时代的影子,却并非像《秋的感怀》这样是紧扣时局和民生来写的。故
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重要句子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比较的能力。依据第二段“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
片树叶”“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可知,作者说“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是指桂林秋意
不浓,让人觉得桂林没有秋;依据第六段“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 ,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
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可知,桂林虽也有美好的秋景图,但是在中正桥头看到的,却是“感不
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说明桂林的社会现实与别处无异,也是消沉落寞的。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依据第二段“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第三
段“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第四段“我的故乡 —— 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
秋的圣地”可知,作者写了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秋天,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依据第五段“抗战之后,
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 征……”“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没曾留下了凄凉
的感觉”可知,作者写了抗战中所见的秋景,表达了激昂的壮怀;依据第九段“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
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第十一段“抗战是在无
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可知,作者表达了对胜利之秋
的憧憬和坚定信念;依据第十二段“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
了不少的苍凉了”可知,作者表达了现实困苦的苍凉,对现实之秋的忧虑。
三、 【答案】 1. D
2.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
趣。
3.①明朗和暖;②充满生机;③具有悠闲的境界;④江南的雪景富有诗意。
4.寒郊散步、微雨(寒村)冬霖、日暮雪景、早冬晴日。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 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
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生机。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艺术手法以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写“江南的冬景”,却先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一方面是为了引出下 文江南的冬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北国和江南的冬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江南冬景
的不同,展现江南的特点,从而表达出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写作思路在作者的另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里也有体现)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回到原文中,找出于对比中写江南冬景的相关
语句来,然后概括即可。从“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
里坐不住”可以看出天气晴朗温和。从“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
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 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于里,门对长桥,
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
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读出一种悠闲的状态以及雪景充满诗意。
4.本题考查把握物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章,重点读相关段落,组织答案。这道题
需要对江南的冬景图进行描述,找到描绘冬景的文段,再想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选文第 5段,所写景物:
为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可概括 为“寒郊散
步图”。第 7段,所写景物为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景物特点是色彩素朴淡雅,意
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概括为“微雨冬霖图”。第 8 段,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
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可概括为“日暮雪景图”。第 9段,所写景物:天
气晴朗,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可概括为“早冬晴日图”。
四、 【答案】 1. D
2.不矛盾。①“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意指桂林秋意不浓。②“感不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意指在桂林
所见的社会现实与别处无异,也是消沉落寞的。
3. ①对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秋天的怀念。②抗战中见秋景的壮怀激昂。③对胜利之秋的憧憬。④对现
实之秋的忧虑。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内容、手法、主题、效果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项,“本
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错误,因为《故都的秋》主
要抒写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虽也有时代的影子,却并非像《秋的感怀》这样是紧扣时局和民生来写的。故
选 D。
2.本题考查鉴赏重要 句子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比较的能力。依据第二段“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
片树叶”“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可知,作者说“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是指桂林秋意
不浓,让人觉得桂林没有秋;依据第六段“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
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可知,桂林虽也有美好的秋景图,但是在中正桥头看到的,却是“感不
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说明桂林的社会现实与别处无异,也是消沉落寞的。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概括思想情感的能力。依据第二段“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 ……”、第三
段“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第四段“我的故乡 —— 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
秋的圣地”可知,作者写了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秋天,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依据第五段“抗战之后,
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没曾留下了凄凉
的感觉”可知,作者写了抗战中所见的秋景,表达了激昂的壮怀;依据第九段“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
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第十一段“抗战是在无
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 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可知,作者表达了对胜利之秋
的憧憬和坚定信念;依据第十二段“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
了不少的苍凉了”可知,作者表达了现实困苦的苍凉,对现实之秋的忧虑。
【 片段写作 】
1.【 参考例文 】
江南的春天有一种温柔的秀美,杨柳依依,柳絮翩翩,袅袅柔柔。淘气的风儿传颂着新翻的泥土特有
的气息和百花争艳徐徐飘过的淡淡馨香。春天的江南可谓一尘不染,在这生机盎然的春色中,最耐人寻味
的便是那春归江南时的朦朦细雨。在一年最繁荣的季节里,江南的雨悄悄地来了,如烟似雾,宛如温柔多
情的靓丽的佳人,略带着丝淡淡的忧郁,同时又带着清新妩媚的气息,是那么的熟悉,不带一点做作,原
始而清丽,蕴涵着天庭的精华,没有任何世俗的芜杂。
【 写作指导 】 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可以仿照《故都的秋》里的那一段仿写,注意在仿写时要按题
干要求 去做,题干明确要求在描写有关 “ 江南春天的雨 ” 的画面时,要抓住江南的特点,运用动静结合的
写景手法,能加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能体现主题。画面描写要用于优美,不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
法,这样会使画面生动形象。注意字数。
2.【 参考例文 】
现实社会的黑暗、个人理想的渺茫,使得郁达夫在描写故都的秋色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但是,
面对秋天,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毛泽东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景象,
抒发的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因此,一个人的眼中有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他的心态是消
极悲观的,还是昂扬向上的。《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因情人被打死而在极度的悲伤中看到头
顶上是一轮黑色的太阳。既然景由心生,我们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
天。
【 写作指导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故都的秋》后引发的感慨,围绕
“ 景由心生 ” 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可以先写出感慨,再进行举例分析。如感悟到 “ 一个人眼中有什么样
的景物,取决于他的心态。 ” 根据《故都的秋》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可推知作者内心的 “ 悲凉 ” 。因而我
们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天。文中可以列举其他的例子加以证明,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中的景与情的关系等。注意语言的流程,层次的清楚,字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