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八课 喜爱稻菽千重
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辍 . 学 /阔 绰 . 纯 粹 . /猝 . 然 地 壳 . /脑 壳 .
B. 伺 . 候 /整 饬 . 拘 泥 . /忸 怩 . 拗 . 断 /执 拗 .
C. 悭 . 吝 /纤 . 维 炮 . 制 /庖 . 厨 偏 裨 . /裨 . 益
D. 缉 . 拿 /汲 . 取 狙 . 击 /诅 . 咒 屏 . 气 /屏 . 除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张秉贵的一生,是从黑暗的旧中国里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工、学徒成长为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典型。
B. 张秉贵从 1955年开始到百货大楼站柜台,大约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共接待顾客近四百万人。
C. 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举给濒临灭绝
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D. 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
无疑是肯定的。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家商店学习张秉贵的 “ 一团火 ” 精神,工作人员十分热情,使顾客 如坐春风 . . . . 。
B. 我们的时代需要楷模,过去的日子也从来不曾缺少楷模。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张秉贵 ……
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可谓 汗牛充栋 . . . . 。
C. 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 “ 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 ” 行为的查处力度, 长此以往 . . . . ,违法占
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D. 赵经理一跨进会议室,我们这些参加质量分析会的代表都 不约而同 . . . . 地站了起来。
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 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
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
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 “ 旧我 ” 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
卓然而立。
A. 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 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 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昧,提高精神境界。
D. 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缓解压力,尽快消除心理阴影。 ” —— 复读生小明在高考前一
个月到心理学家张教授那里咨询。
B. “‘ 学而不思则罔 ’ ,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 —— 李艳梅的同桌张海潮在学习上 “ 不求甚解 ” ,
李艳梅意味深长地劝告他。
C. “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 ——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
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D. 银行大厅营业员对她说: “ 你想干什么? ” —— 李蕾周末去银行营业厅取学费,正在选择到哪个窗口办
理。
【文 本阅读】
喜爱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 1930年 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
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
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 ;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
称号 ;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 8项 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
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
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
奖的科学家吗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
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 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
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
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 1960年 7月的
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 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
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
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
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
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
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 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
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 (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 )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
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
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
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
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
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 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
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
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 ;既然自然界客
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
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 际
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1.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事件 体现的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①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 “ 天然杂交稻 ” 的杂种第
②
一代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③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④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
⑤
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2.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喜爱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 1930年 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
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
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 ;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
称号 ;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 8项 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
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
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
奖的科学家吗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
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 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
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
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 1960年 7月的
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 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
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
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
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
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
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
收获有希望的 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 (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 )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
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
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
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
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
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
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
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 ;既然自然界客
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
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
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 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1. 《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使用了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 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 “ 种田人 ” —— 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
间一度流传:两个 “ 平 ” 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 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
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 我日日下田,而已。 ” 他的神坛下,是无
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
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 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
称其为 “ 三不稻 ” ,即 “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 。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 “ 没
事,会解决的。 ” 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 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
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 “ 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感,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
姓一个交代。 ”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
日报》发表文章《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 “ 两优 0293” (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绝收或减产。一时间,
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 “ 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 ”“ 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 ” 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
他愿意安 之若命, 20世纪 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甚至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
觉得 “ 做好研究才最重要 ” ;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
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
科研到育种公司,从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 “ 袁隆平 ” 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
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2014年 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
的角度对网 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 “ 居心叵测 ” 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
不亢。结尾处他写道: “ 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
2000 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
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 200万元
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 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
“ 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 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 他的名字,
就是金字招牌。
20世纪 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委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 “ 我不
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 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
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 “ 我就是个 ‘ 过路财神 ’ 。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
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救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
种意义上的坚守。 ”
相关链接:
“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 你? ” 记者问道。
他说: “ 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
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
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 20 世纪 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 10天在医
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 …… 等妻子醒来,
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
来了争议。
B. 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 “ 三不稻 ” ,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后来处于无奈才为
自己辩护。
C. 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 “ 三不稻 ” 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
任和担当。
D. 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
稻的事业。
2. 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 袁隆平 “ 坚守 ” 的是什么? “ 放弃 ” 的又是什么? “ 坚守 ” 和 “ 放弃 ” 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相
关链接分析说明。
4. 科学的道路上往往布满荆棘,是科学 家的 “ 本心 ” 鼓舞着袁隆平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上文中提到了袁
隆平作为科学家的本心,而他的这种 “ 本心 ” 在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
隆平》中也有所体现,请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袁隆平的 “ 本心 ” 是怎样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
—— 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侧记
2012年 2月 14日的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祥和,年已九旬的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年度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刻,这位一生致力于建筑规划的大师得到了国家授予的最高科学荣誉。 “ 民惟邦本, 普通人的居住
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 正是源自这份关注普通百姓的朴实情怀,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和
爱戴。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 ” 这句座右铭,恰恰是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
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一生的写照。
一生为理想
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吴良镛随兄长匆匆离开家乡。而在此之前,他更是目睹收账人揭走自家屋瓦,
国仇家恨、背井离乡,在这个少年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在重庆国立二中,他即将完成整个高中的学业。那个午后,吴良镛刚刚完成考大学的最后一门科目。突
然间,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他和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霎时间地动山摇,大半个城市陷于火海,瓦砾遍地。
在轰炸中,吴良镛的老师戴劲沉也不幸罹难。两天后,吴良镛悲痛地挥别合川。也就在那时,他对今后
的设想也了然于胸: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1940 年,吴良镛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师从我国建筑教育先驱鲍鼎、徐中、谭垣、杨庭宝等诸位
先生。从此,他一生都未离开建筑。
梁思成无疑是影响吴良镛一生的人。 1945年,梁思成邀请吴 良镛赴清华大学筹办建筑系; 1948年,梁
先生推荐他到美国区演艺术学院,师从建筑大师沙里宁; 1950年,接到梁先生的来信,吴良镛辗转归国。
“ 北京百应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 ” 梁思成的召唤让吴良镛激动难抑。当时
正值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要想回国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吴良铺不得不辗转到达香
港,又经香港进步人士的帮助,从九龙取道深圳回国。
“ 回国对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事。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 ” 回忆起当时,吴良
镛对自己的 “ 觉悟 ” 轻描淡写。
回国后,吴良镛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直至退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二楼资科室中,挂着吴良镛的一
幅书法作品,这似乎象征着这位耄耋老者一生践行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期待。
“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遗产,迎接中华科学文化伟大复兴。 ” 笔法和道理一样,力透纸背。
忧心城市建设
“ 作为大建筑学家,您帮我出出主意。我想买房结婚,但房价这么高,该不该出手。 ” 在医院康复期间,
一位年轻医生的询问曾令吴良镛无言以对。
吴良镛曾坦言,自己对房价现在也很关注,但是回答上述问题很难。住房的问题,是要解决普通人的基
本需求,也是自己一贯的主张。
而对于现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吴良镛同样有自己的看法; “ 搞城市规划时,对历史文化传承,对当
前情况,所面临的问题要有所了解,对未来要有一定的理想。 ”
在吴良镛设计孔子研究院时,就将其定位为一座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建筑。他和设计团队根据战
国时代的建筑文化特征及中国书院建筑发展,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和造型,甚至装饰纹样等方面均做了一
定的探索。另外,还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技巧予以现代形象的表达,最后取得了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的
多重成功。
“ 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 学生,也
经常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我们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失去建筑的基本准则,无视历史
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 吴良镛对时下盲目追求洋
设计颇为忧虑。
除此以外,吴良镛多次对目前某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表达看法,比如那些重经济发展、轻人
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等做法。他还批评了一些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
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土地效益尽可能地最大化,旧城开发项目破坏了很多文物建筑,古树名木
等。
60 多年前,导 师沙里宁就对吴良镛提出过殷切希望:一方面要追求现代性,一方面不能忘记中国的根
基,要在中与西,古与今结合方面找出自己的道路; 60 多年后,吴良镛希望这则教诲也能指导中国的城市
建设。
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吴良镛获得了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是因为他有着 “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
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 的关注普通百姓的朴实情怀。
B. “ 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 ” 吴良镛的回国源于梁思成的召唤,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与其
他无关。
C. 吴良镛牢记导师沙里 宁的教诲,用中西结合的思想指导中国的城市建设。
D. 本文记述了吴良镛献身理想,忧心城市建设的历程,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捕写,再现了建筑
规划大师的爱国情感和朴实情怀。
2. “ 拜万人师,谋万家居 ” 是吴良镛的建筑理想,请简要概括他献身建筑的原因。
3. 食丰居安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的追求,袁隆平和吴良镛虽然研究的领域不同,一为求丰食,一
为谋安居,但他们作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却都有着最朴实的情怀,请联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说说二人对普通百姓有着怎样的情怀。
三、 阅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
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
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
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
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 13 个省区的 18 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
认为没 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二: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
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
所有人远离饥饿。
(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语)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
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诉
求的制度,是考虑 “ 全国一盘棋 ” 的制度。靠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前,我们办成了像 “ 两弹一星 ” 这样让
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事。我们依靠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摘掉了 “ 东亚病夫 ” 的帽子,被世界卫生
组织誉为 “ 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 。我们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挺拔地站起来了。
(摘自《 70年伟大成就使我们坚定制度自信》)
材料四:
有个评估机构说 我的身价是一千零八个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很
好,我不愁生活,工资足够用,房子也不错。衣服对我来说感觉都一样。我最贵的西装是在北京领首届最高
科技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买了打折到七八百块钱一套的西装,还是周围同事捣鼓了半天才买的。
我不愿当官。 “ 隆平高科 ” 让我兼董事长,我嫌麻烦,不当。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
不干行政职务就是为了潜心科研。学农有学农的乐趣,我就是乐在苦中啊!我们搞水稻,要在水田里呆,还
要在太阳下晒,工作是辛苦点。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有理 想在支撑着。因为我认为粮
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的事情。
(摘自《北方人》,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当今全国 13个省区的 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而正在进行的科研大协作,充分体现中国的
体制优势。
B. 袁隆平的富足在于他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于他立志解决人类饥饿问题及为之而付出的努力。
C. 材料三以 “ 两弹一星 ” 和 “ 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 为实例,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
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D. 材料四是袁隆平自己的叙述,可以证明材料二中的颁奖词对袁隆平的概括是高度准确、凝练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只有中国具备研究杂交水稻的有利条件,所以,也只有中国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研究成
果。
B.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的成就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实践,彻底颠覆权威,才能取得卓越成果。
C. 能够真正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诉求,考虑 “ 全国一盘棋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
大事的根本原因。
D. 袁隆平认为钱多对自己其实是大包袱,当官也会影响自己的科研工作,为潜心 科研,他宁可选择过穷
苦日子。
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 60年代,在中国 “ 绿色革命 ” 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 “ 杂交水稻 ” 难题的科技新星,他
就是被外国人誉为 “ 杂交水稻之父 ” 的袁隆平。
袁隆平, 1930年 9月 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
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
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 毕
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
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
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
跳进了 “ 农门。 ”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
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
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
植物体的最小单位 —— 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
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
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 …… 直到能 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
地说: “ 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
1959 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 “ 我的十年 ” 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 党的 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 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 “ 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
并进。 ”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
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 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 论进行无性杂交、
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
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
径。
60 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
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
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 1960 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
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 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 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
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
的丰硕成果。
“ 文化大革命 ” 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
动的机会。
1970年 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 “ 野败 ”
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
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 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
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 “ 三系 ” 配套关。
在 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
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
① 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 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 900公
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 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
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 年 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 CCD小行星项目组发
现的一颗小行星( 8117)被命名为 “ 袁隆平星。 ”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 “ 三系 ” 配套关,充分表现
出他不计名 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
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
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 “ 农门 ” 。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
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
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
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 “ 杂交水稻 ” 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3. 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片段写作】
1.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形象。作者以记叙为主要
写作手法。同时,为了更丰富地展示人物,塑造人物,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使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尤其
是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请你恰当地运用 “ 夹叙夹议 ”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 300字左右。
2.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 “ 泥腿子 ” 科学家袁隆
平的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A项, chuò, cuì/cù, qiào/ké; B项, cì/chì, nì/ní, ǎo/niù;
C项, qiān/xiān, páo, pí/bì; D项, jī/jí, jū/zǔ, bǐng。故选 B。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 “ 一生 ” 和 “ 典型 ” 搭配不当; B项,不合逻辑,删
去 “ 多 ” 。 D项,表意不明, “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 不知道肯定的是什么。故选 C。
3.【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A项,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
的教诲、熏陶。语境是顾客感受到商店服务的热情,不合语境; B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用错对象;
C项,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语境是指交警加大力度管理,不合语境; D项,不
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使用 正确。故选 D。
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内容的理解、概括、语言简洁表达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
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
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
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文段强调
的是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塑造人的心境,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精神等。由此分析, C项最恰当。
故选 C。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得体能力。 A项,垂询:垂问。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
的询问。用在此处,谦敬失当; C项, “ 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 是口语,此处应用书面
语; D 项, “ 你想干什么 ” 不礼貌,营业人员称呼顾客时一般要用 “ 您 ” ,可以说 “ 您想办理什么业务 ” 。
故选 B。
【文本阅读】
一、 【答案】 1. ①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 ②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 ③ 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
④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 ⑤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 ① 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②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
前。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注意
把握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形象特点的事迹,注意从人物事迹中概括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
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本文在选
材上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几个时间节点上袁隆平身上的典型事 件,事件详细而富有真实性,对突出人物形
象,塑造人物性格,主题主要内容的显现上都有较大的好处和作用。
二、 【答案】
1. 《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2. 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
正标题: ① 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 “ 喜 ” 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3.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
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标题的作用的能力。例如小标题: “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 与正文的
关系是概况的关系,正文: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
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
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 去农民就富不起来。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
交稻每亩产 700 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 800 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还有比这更令
他欣慰的事吗 ?小标题的内容文字上看,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更加的感兴趣。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正副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抓住标题的特点,结合
具体的标题特点去分析其塑造人物的作用。例如本文的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标题的特点是 “ 诗情画意 ” ,作用是富有一定的诗意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人物的事迹,深深
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 : “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 ,副标题的特点是围绕人物的事迹和性格特点,
作用是对人物事迹的概括,为塑造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服务。
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要求,要注意回归到文本的相应位置,
从文本内容中进行答题。本题题干要求是: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可以
从如下原文中去筛选: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
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
稻是 “ 三不稻 ” ──“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
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
“ 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 。 1992年 6月 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拓展阅读】
一、 【答案】 1. D
2. ① 专注科研; ② 不慕名利; ③ 勇于担当; ④ 甘于奉献; ⑤ 乐于创新。
3. ① 袁隆平坚守的是他对水稻的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
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不卑不亢地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② 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的守护。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
董事的职务,一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 隆平高科 ” 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研究,他错
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时光。
③ 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都是为了坚守他 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
与人民的责任。这 “ 坚守 ” 与 “ 放弃 ” 正体现了袁隆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 就课文的内容来看,袁隆平的 “ 本心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作为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国家
最高科技奖,拥有耀眼光环的科学家,袁隆平依然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 “ 种田人 ” 的本色,挽起裤腿走下
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 “ 形象 ” 。因而他被人们称为 “ 泥腿子专家 ”“ 泥腿
子院士 ” 。 ② 作为科学家,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
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 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
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 “ 对遗传学的无知 ” 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
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在理论与
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不迷信权威的所有观点。 ③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
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 都能挺身而出毫不
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解析】 1.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 A 项, “ 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 错误,由原文
第一段 “ 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 可知,带来争议的是 “ 持久不衰的盛名 ” ,并不是 “ 袁隆平的
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 。 B项, “ 后来处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 ” 错误,由原文 “ 这
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
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 可知,袁隆平为自己辩护的原因是
“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 ” ,不是出于无奈。 C项, “ 袁隆平承认 “ 三
不稻 ” 确实有问题 ” 错误,由原文 “ 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
题,但也绝不是一些 ‘ 居心叵测 ’ 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 ‘ 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
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 可知,是对 “ 超级稻 ” 承认有问题,而不是 “ 三
不稻 ” 。 D项,正确。故选 D。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 “ 这是袁隆 平第一次意识到,
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 ” 和 “ 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
位 ” 可知,体现了他专注科研。原文 “ 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
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不慕名利;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
义上的坚守 ” 体现了他乐于创新,甘于奉献;原文 “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 体现了他勇于担
当。
3.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解答此题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
向内挖掘主要是对文本语 句内涵的挖掘,本题需要挖掘 “ 坚守 ” 和 “ 放弃 ” 的内容,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
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
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4.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归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准确理解 “ 本心 ” 一词的含义,就《袁隆
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一文来看,袁隆平的本心就是指作为科学家同时又是种田人的他身上所具有的某
些优秀品质,然后到课文中去找相照应的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即可。可从袁隆平始终保持着 “ 种田人 ” 的本
色,具有敢于 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二、 【答案】 1. A
2. ① 家庭的遭遇,求学的经历,国仇家恨让他树立了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的理想。 ② 梁思
成的邀请,推荐和召唤影响了他的一生。 ③ 吴良镛有 “ 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 ” 的觉悟。
3. 袁隆平懂得 “ 民以食为天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
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凡是涉及不顾农民
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 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吴
良镛因在重庆读高中时,城市遭遇日军轰炸,激发了他的志向: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他牢
记 “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 ,内心便有了一份关注普通百姓的朴实
情怀,他也因此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项, “ 与其他无关 ” 说法错误。吴良镛回国的
原因还有他早年的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的理想等。 C项, “ 用中西结合的思想指导中国的城
市建设 ” 的说法欠妥,原文是 “ 60多年后,吴良镛希望这则教诲也能指导中国的城市建设 ” 。 D项, “ 心
理描写 ” 错误。原文中没有 “ 心理描写 ” 。故选 A。
2.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文中相关信息有 “ 目睹收账人揭走自家屋瓦 …… 日本飞机轰
炸了合川,大半个城市陷于火海,瓦砾遍地 …… 在轰炸中,吴良镛的老师戴劲沉也不幸罹难 …… 在那时,
他对今后的设想也了然于胸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 “ 梁思成无疑是影响吴良镛一生的
人 …… 1950年,接到梁先生的来信,吴良镛辗转归国 ” ; “‘ 回国对 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自然的
事。书读完了,就该回国参加建设 ’ ,回忆起当时,吴良镛对自己的 ‘ 觉悟 ’ 轻描淡写 ” 。整合以上信息
可以得出答案。
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括相关要点的能力。《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
者袁隆平》中相关信息有 “‘ 民以食为天 ’ 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
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
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 ── 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拚尽毕生精力用农业
科 技战胜饥饿 ” ; “ 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
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 凡是
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
在所不计 ” 。本文相关信息有 “ 在重庆国立二中 …… 日本飞机轰炸了合川,大半个城市陷于火海,瓦砾遍
地 …… 在那时,他对今后的设想也了然于胸: ‘ 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 ; “‘ 民惟邦本,普通
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 ,正是源自这份关 注普通百姓的朴实情怀,他赢得了全国人
民的尊重和爱戴 ” 。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 ’ 这句座右铭,恰恰是这位中国科
学 …… 一生的写照 ”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三、 【答案】 1. A 2. C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 “ 当今全国 13个省区的 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
杂交水稻难关而正在进行的科研大协作 ” 错误,材料一 “ 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
国 13个省区的 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 ” ,可知不是当今正在进行。故选 A。
2.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项, “ 只有中国具备有利条件 ” 错误,的说法绝对;
B项, “ 彻底颠覆权威 ” 错误,不是取得卓越成果的必要条件; D项, “ 他宁可选择过穷苦日子 ” 错误,
袁隆平不讲究吃穿,并不是说他过的是穷苦日子。故选 C。
四、 【答案】 1. C 2. B
3. ( 1)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
人民。(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
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 “ 王国 ” 的大门。( 3)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
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 “ 三系 ” 配套关。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C项, “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 ” 错误,依据第三段 “ 父
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 ,光宗耀祖 ” 和 “ 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
主 ” 可知 ,“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 ” 说法错误。故选 C。
2.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 “ 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 的原因于文无据;
C项, “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 ” 错误,第十段说的是 “60 年代,他从外文 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
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 ” ,故 “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 ” 说法不准确; D项, “ 没有大作
为 ” 错误,第十一段说的是 “‘ 文化大革命 ’ 中袁隆平 …… 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 ,
故 “ 没有大作为 ” 说法不对。故选 B。
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第二段 “ 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
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 和 “ 相关链接 ”①“ 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
的愿望,体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非凡的博爱情怀;依据第八段 “ 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 ,一边科
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 、第十段 “ 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
体、基因遗传学说 …… 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可知,袁隆平勤奋进取,注重理论联
系实践,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依据第十二段 “ 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
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 ‘ 三系 ’
配套关 ” ,体现了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片段写作】
1.【 参考例文】
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 ……
我忆起了他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 …… 突然,他仰天长叹: “ 天
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 ” 他纵身一跃,
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 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 “ 我懂,我真的
懂! ” 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 写作指导】 此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 ,所写的内容要符合
文化意境.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本题要求考生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塑造杂交水稻之父 —— 袁
隆平的形象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要求使用 “ 夹叙夹议 ” 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写什么,自己确定。考
生先确定写作对象,写什么人,叙什么事,要表现其人什么形象,作何评价。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可以写
陌不相识的人,当然也可以以课文中学习过的人物形象为形象进行再创作。假如写屈原,则可以记叙他在被
贬之后满腹惆怅,怀才不遇的形象。可以这样写: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
微微弓着瘦弱身躯,那沉吟 江边满脸的迷茫 …… 我忆起了他 ——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的屈
原。他在江边徘徊着 …… 突然,他仰天长叹: “ 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君王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
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 ” 他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 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
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 “ 我懂,我真的懂! ” 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
人的心中!
2.【 参考例文 】
过了一会儿,教室里走进来一位头小身体而又清瘦老师来,他的头上留着短而浓黑的头发,身穿一件棕
黑色的皮衣,黑亮亮的皮鞋衬托出他那双细小的 脚掌而这双细小的脚掌却支撑着他整个身体,黑色的眼睛透
出尖锐而稳重的目光。他走上讲台,介绍了自己并且也让我们介绍自己。介绍完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
学们都互相对视,不敢轻易的开口讲话。这时老师用响亮而清晰的语言对我们说: “ 上课 ” 。
【 写作指导 】 本题考查的是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 “ 微写作 ” 的字数一
般控制在 200-300字,不是考查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而是对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
理性的考查。所以,语文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 方向,
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本题的要求是:运用细节描
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 200字左右。考生要注意细节描写中的注意事项,可以使通过语言、动作、肖
像等方面进行描写,尽量把人物写得生动,例如本文中写老师,通过了老师的外貌、神态等角度,将老师描
写得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