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高一美术
授课节数: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
2、能力目标: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三、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教学难点:
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美术手工课上。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会通过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美”的观念是极为丰富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课(3分钟)
1、看课本封面,请同学回答《美术鉴赏》中鉴赏的含义,引出本学期上课方式。
2、看课本封面油画《父亲》,同学们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件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美术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
【步骤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初步认识形式美法则(10分钟)
1、什么是“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美”字的由来。
2、
教师在黑板上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
学生讨论回答:你们觉得哪个字写的最好?为什么?
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
(给学生玩不倒翁来理解重心,均衡)
(二)形式美的来源(5分钟)
出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彩陶瓮》、《雷文三足鼎》、《兽纹鬲》。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这些美术作品的联系。
得出结论:(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
引出本课的主题:什么是美术作品。(由人类创造的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三)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功能的美术作品(10分钟)
白板展示年画,漆器,扎染,民居
美术作品展示:油画:《澜沧江畔》
国画:《端午图》《无量人家》扎染水印工艺品,建水紫陶。
提问讨论:哪些属于以审美的目的创作的美术作品?哪些作品源于生活的需要?
总结:这些作品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会逐步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美术鉴赏的意义(10分钟)
1、
用陶艺进行比较式鉴赏。
同学讨论,教师师引导分析
2、请同学们拿起身边的自己认为是美术作品的物品。
得出结论,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
1、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
【步骤三】本课总结(2分钟)
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下去完成活动与建议。
结束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法国)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