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程名称:高中美术
设计者:
单位(学校):
授课班级:高一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七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学时: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采用讲授法、提问法、探讨法、展示法等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3、学科核心素养: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
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辨析与研讨——应用拓展四个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内容结构
时间
●课前准备:老师展示视频,学生欣赏作品,创设情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
导入:
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结合作品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教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罗丹的这幅《巴尔扎克》塑造的是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的狂傲之士。罗丹要这样塑造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罗丹想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洞穿世界的非凡的巴尔扎克。这就是他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而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创作意图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二、知识探究: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1、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2、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现实和艺术
艺术家在受到现实和艺术的某种触动时有感而发,从而激起表达和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方面的影响。
师生共同分析作品《愚公移山》以古老寓言《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的,表明只要团结,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中国文人画《丛竹图》对比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米开朗基罗通过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对比分析《怒吼吧!中国》和《离婚诉》。由于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被缚的巨人,铁骨铮铮,正欲拿起匕首,斩断绳索,他大声怒吼,要挣脱束缚,站立起来,投入战斗。这幅小小的木刻有似战鼓,唤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指导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学生活动:主动探究与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出问题,点拨与总结。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引领学生回顾复习三大艺术类型的特点。
学生活动:主动参与作品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主动参与中来,教师结合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
1、具象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L.H.O.O.Q》其意图是多方面的:既是对人们普遍审美观的嘲讽,又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既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又重新解释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教师总结:具象艺术注重形象的塑造,意象艺术注重气氛的烘托,抽象艺术注重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意图,有的针对现实,有的针对艺术,但无论是针对什么,他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堂知识小结:(内容略)
对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了解都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将来同学们有机会去参观画展的时候,可以提前翻阅一些画家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知识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较容易的把握住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合理的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的离开展览馆。
知识拓展与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意象艺术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六)作业布置:
1、分析法国杜尚的作品《自行车装置》(1913年),作品是如何体现画家的创作意图的?(教材P35)?
2、当今艺术的发展出现综合、模糊和交叉的现象,同学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艺术,持什么态度?肯定,否定,包容?为什么?
3′
5′
15′
15′
4′
1′
板书设计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1、社会现实→态度、情感
2、艺术→主张、观念
(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现实与艺术:《愚公移山》。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
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离婚诉》、《怒吼吧!中国》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1、具象艺术:形象的塑造《开国大典》
2、意象艺术:整体气氛的渲染《荆轲刺秦王》
3、抽象艺术: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第三国际纪念碑》《L.H.O.O.Q》?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准备了大量材料以辅助教学,比如课程的导入:通过播放西方美术史上500年间大师们千姿百态的女人像,引入正题,学生兴趣浓烈。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典型美术作品,并围绕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提出问题,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容及作品情感,使他们能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全方位的思考。同时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作品的探讨有一种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很积极,并能理解本课重点内容。鉴赏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向实践的过程验证,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会点石成金才是最重要的。在应用拓展环节,应该对学生有区别的对待,尊重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组织语言上再下功夫,时间分配上再略微调整;力图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