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文档属性

名称 匆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4 10:15:47

文档简介

《匆匆》赏析
朱自清是个擅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诗人。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习见的自然现象,但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着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于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但从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抒发这一感受时,并不是去作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讲述,也不是去发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艺术特点,首先便体现在作者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之中。
应该说,作品开端寄兴于燕子、杨柳、桃花的抒写,还只是点题。为了使内心情意表现得更集中、更丰富、更强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写得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情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诗人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显得充满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阳,实际上是直接沟通诗人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诗人借助它抒发了自己在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将篇端开拓的意境予以深化。
在《匆匆》里,鲜明的比喻和对照,起了有力烘托内在潜思的作用。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作者写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者,正由于此。接着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进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时间的流作更具体的对比,他以“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和“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来譬喻自己“过去的日子”。“轻烟”与“薄雾”极言其空虚飘忽,不务实际,把“徘徊”与“匆匆”形象化了,从而表露了不愿虚度此生的心愿,这就如他在同一时期所写的《毁灭》一诗里说的,觉得自己“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因此极思“拨烟尘而见自己的国土”。《匆匆》的题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时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对比之中展现开来的。
《匆匆》篇幅短小,构思新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作品大体上有三个层次,起头作者就透过自然现象不断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谁?又存在何处”?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现在又到了哪里”?设问灵巧,一句一锤,扣人心弦,逼着你去思索人生严肃的问题。在第二层次里,又以来去日子“又怎样地匆匆”这一发问句别开生面,引出太阳这一具体形象。那作为诗人感情附丽物的太阳,既是诗人主观抒情的渊薮,又是通篇结构的纽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问题形象化了,又为以下的情感抒发别辟蹊径。在最后一个层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么”这一反问句式,把情绪进一步挥发,以一连串发问句,追踪自己生命的痕迹,反省着“过去的日子”,最后又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呼应开端。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于众的独特风格。
《匆匆》显然是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怅惘的情绪,但综观全篇情调却是健康向上的,诗人绝不是观花溅泪,望柳伤春,而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作品似乎没有回答“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去结束“徘徊”,但在作者不断追问、反问、责问中,可以看出他是深深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掷光阴“匆匆”而过。“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正是作者点睛之笔,隐含在作品里的就是这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后来,经过长期摸索,作者终于“一步步踏在泥土上”,向前走去。《匆匆》
朱自清
一、由夕阳红引出话题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谢谢同学们!其实,老师真的不敢独占这掌声,因为我知道,文字本身的魅力已经把我们深深地折服。这篇文章后面有发表的时间,1922年,离现在大约有83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大家已经把自己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了,读顺了。有没有非常喜欢的段落?想配乐读吗?
3、音乐起,生配乐读: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a、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b、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师:作者焦灼、无奈、惋惜,还有一丝痛苦。所以他不断地反反复复地追问——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能不能发现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比较突出?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次追问。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画下了这一段。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段?
学生自由读第这一段。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
师:关于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与时间赛跑》之中,父子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出示课件;师生对读。
师:请注意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要透彻地领悟它却不是那么容易。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的什么变了?
生:年龄变了。
师:你长大了一岁,更加懂事了。
生:思想变了。我原来很开心,很快活,很单纯,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开。可是现在我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开了,再也找不到以前快乐的时光了,现在我很茫然,很难过,我已经和朱自清一样的心情了!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刚才很多同学感受到了这一段文字的美,能具体谈谈文字怎么美吗?
生:我特别欣赏第一句话。因为我觉得朱自清写着一句话十分富有诗意,很押韵,而且没有直接的、很白话的把时间去得匆匆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从写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些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
师:她感受到了诗的韵味,感受到了诗的意境,觉得读这一段文字有一种像读诗一样的感觉!假如老师把这一段文字变一下形式,你就会更感觉这像一首诗了。
出示课件。
师:文字排列的形式变了,是不是更像一首诗?再读读,感受这诗一样的语言美。
学生深情诵读。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也难怪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和广大的读者都写下了不少评论的文字来夸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想不想看看这些评论?
出示课件。
师:其实,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远远不是这三段评论可以涵盖的。现在我们继续读,继续品。刚才有同学说,这种反反复复的追问还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生:六次!
师:读读每一次追问。
生读每一次追问。
师:是不是每一次追问作者都没有做出回答?
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做出了回答。
师:我来问,你来答!“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作者回答了几次?
生:两次!
师:六次追问,有的已经做出了回答,有的依然没有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吧!比如说,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了深深的生命痕迹?或者说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生:就说安徒生吧。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至少他的灵魂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现在他的灵魂还在被我们朗读着。
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只要他的作品还在,他就还活在我们的心里!
生:黄继光也没有虚度!他为中国人民做出了贡献!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
生:可不可以说活着的?
师:当然可以!
生:杨利伟也是!他驾驶着火箭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让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
师:这些人都作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只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人,他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吗?
朱自清先生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虽然只活了50岁,可是他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学遗产。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师:同学们看看这张黑白的老照片,看看这张充满睿智的脸,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再看看右边的文字。
学生读资料。
师:谈谈你的感受吧!你觉得朱自清的人生如何?
生:我觉得朱自清的人生不象他在文章《匆匆》里写的一样,他的人生不是虚度过去的,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攀登知识的高峰!
师:你看他的作品达到了190万字!正因为他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啊!
生:我看了这段资料,我对朱自清的文章有新的看法。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那些没有珍惜时间的人尽快
醒悟过来,要好好珍惜时间,把握好非常珍贵的时间。
师: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啊!因为生命中只有一次!你还觉得哪些地方震撼了你的心?
生:朱自清至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很有骨气!
师:说得好!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以他为骄傲!
: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多大?聪明的同学一定可以知道。
生:24岁!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资料中的出生年月到发表文章的日子减出来的。
生:我从“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知道他写这篇文章时是二十几岁。
师:多聪明的同学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已经知道了时光的匆匆,所以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尽管他的人生非常短暂。当你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段资料,你再读读这一段,把你新的感触融进去。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真的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叹息啊!关于时光的流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生: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要挤总是有的。
生:一寸光阴一吨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总结语:
时间,它并不完全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是一笔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但它是一笔不可以再生的财富,用一点,少一点。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以最吝啬的方式来支配属于你的财富!(共32张PPT)
匆 匆
朱自清
1、标题《匆匆》指的是什么
3、对于时间的匆匆流逝,作者始终在围绕一个问题发问,表达对时间逝去的遗憾、无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吗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文章旨在叙述时间的流逝。请同学们用“_______(什么样的)时间”的句式来概括时间的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
一、赏析第1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开头写“燕子、杨柳、桃花”这些春天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不仅意象优美,而且有潜在的含义: 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值得珍惜。
2、本段连用了几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4个。表现了我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惶恐心态。
3、第1节段意:写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赏析第2段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句中的“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涔涔而泪潸潸”?
“头涔涔”:形容汗流不止。
“泪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因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2、“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以形象地比喻成什么?
没有成就
3、“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无声无息。
4、第2节段意:
我因感悟年华虚度而惶恐。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赏析第3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尤其让你感到时间的匆匆?
“轻轻悄悄地挪移” “伶伶俐俐地跨过”
“飞去” “溜走” “闪过”
2、理解词语含义
“去的尽管去了”
“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
过去的时间
将来的时间
现在的时间
3、“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拟人,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
4、作者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瞬间来具体表现时间的流逝?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默默时,伸出手遮挽时,躺在床上时,和太阳再见时,掩着面叹息时,
作用:说明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匆匆的流逝。
5、第3节的段意
具体写时间是匆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赏析第4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第2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第4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两句的意思相同。都是作者对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的形象说法。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A、赤裸裸:形容一无所有
B、赤裸裸:形容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
两个反问句自我激问,催人猛醒,表达了作者决心珍惜时间,奋发有为,干一番事业的情怀。
3、第4节段意:
写我由“感悟”而奋发的情怀。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名言欣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
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
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
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
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
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赏析第5段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挪动、
伶伶俐俐、
赤裸裸
《明日歌》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笔致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代表作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语言比较:
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今”》)
B、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队我脚边飞去了。(《匆匆》)
两句都是表达时间流逝得很快。但A句是非常概括的阐述性语言。B句是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
A、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今”》)
B、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匆匆))
两句都是要表达珍惜时间的: A句语言概括抽象,B句语言形象生动。
课题 文体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写作目的
“今” 议论文 议论 语言概括抽象 以理服人
匆匆 散文 描写抒情 语言形象生动 以情感人
相同点:《“今”》和《匆匆》
晓喻人们要珍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