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1 16:3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在整本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承“战国时期的社会变法”,后接“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第三单元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大一统的开端,对后面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围绕秦统一中国这一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目标
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
他13岁称王,21岁才亲政,
他运用远交进攻策略灭六国,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教师:这个谜语讲的是谁呢?
学生回答:秦始皇。
教师:从谜面上,我们看到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有这样的称谓呢?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秦统一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秦始皇一生经历的谜语引入本课内容,引发学生对秦始皇一生的兴趣,进而顺利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秦统一中国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新课讲授】
一、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原因
展示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展示图片:
教师:在战国时代,有七雄争霸,但为何是秦完成了统一,他的统一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3)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和善于用人。
2.秦灭六国过程
展示图片:
教师: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定都咸阳。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秦灭六国形势”动画,直观了解秦灭六国形势的知识点。
3.秦朝疆域
教师:秦统一后,秦朝的疆域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图片:
教师:从地图中,我们看出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那么秦朝统一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秦灭六国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秦朝疆域的四至。通过地图和史料来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和地图的能力。
过渡: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嬴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
展示图片:
教师: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
(1)皇帝制度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师: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2)中央机构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制度?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3)地方机构
展示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教师: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展示图片:
教师: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本目从皇帝制度、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三个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目内容。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郡县制”视频,直观了解郡县制的知识点。
过渡:伴随着秦统一全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那么这个来之不易的秦朝又该如何巩固统治,全面实现大一统呢?
巩固统一的措施
【演一演】小小历史剧《秦囧》
旁白:公元前220年,一个秦朝人驾着马车、带上了足够多的钱,踏上了周游全国的旅途 。然而,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旅程结果却……我们拭目以待吧!
秦朝人:唉!又累又饿,我要休息会!我从咸阳出发,走到韩国故地。因为秦国的车比韩国的大,韩国的道路太窄,车过不去,我只好步行。好不容易,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哎呀妈呀!终于看到一个卖栗子的,我买了2斤。
卖栗子的:好嘞,给您2斤栗子。
秦朝人:二斤栗子怎么只有这些,我要用我的称量一量,你看,不够称吧。奸商竟敢骗我。
卖栗子的:气死我了,卖了一辈子栗子了从来没有人说我是奸商。
旁白:于是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突然秦朝人想起自己的马还饿着呢,于是匆匆走开去买草料。
秦朝人:我要买一升草料喂马,
卖草料的:你确定你要买一升那么多吗?
秦朝人:对啊,我的马很饿。
旁白:卖草料的商人窃喜,那么多草料根本吃不完啊。
卖草料的自言自语:正愁没人买呢。今天是遇到大财主了吧。
秦朝人:那么多草料,两天都吃不完,我又不能带走,浪费了。
旁白:秦朝人牵着吃饱的马路过一家布店,于是兴致勃勃的去订做了一条长裙,做好了穿在身上,却发现是条超短裙。他很生气。
秦朝人:我的旅行啊,还怎么继续,既然如此,付钱吧。
做衣服的:我不收秦国货币,我收赵国货币。
旁白:一车的钱秦朝人根本没地方用。没办法,他只好把身上的玉佩抵押给了他。卖衣服的卖家让秦朝人写个抵押玉佩的字据,可是他写的字卖家都看不懂。秦朝人对他的旅行失望了,饿着肚子,牵着吃撑了的马,穿着超短裙回家了。
教师:刚刚同学们表演了这个小短剧。那么针对秦朝人旅途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秦朝政府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1.统一文字
教师: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展示图片:
2.统一货币、度量衡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
秦一尺约今23.1cm
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
秦一升约今202ml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教师: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统一车轨、修驰道
展示图片:
教师: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4.北击匈奴、修长城和灵渠
展示图片:
教师: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教师:结合课本和地图谈谈灵渠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秦朝的开疆拓土”视频,直观了解秦朝开疆拓土的知识点。
【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目首先通过一个历史小短剧,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理解这些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再通过一系列图片和相关史料的呈现,使学生深刻的掌握统一措施的历史意义。最后再以归纳总结的形式来度本课进行一个概况,加深学生的印象。
【本课小结】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有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