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31 11:40:3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
新知导入
以前的农业
插秧
收割
种植蔬菜
灌溉
耕地
新知导入
现代化的农业
插秧
收割
蔬菜大棚
喷灌
滴灌
耕地
新知讲解
第二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新知讲解
活动一:农业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讨论: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有地形、水源、气候等。
新知讲解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东南丘陵---
东北平原---
小麦、玉米、大豆
林业
新知讲解
黄土高原---
植树造林
洞庭湖沿岸---
养鱼
新知讲解
东南丘陵---林业
东北平原---种植业
黄土高原---畜牧业
洞庭湖沿岸---渔业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结合下图,谈谈你作出这种安排的理由。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平原,河湖多
新知讲解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下列农业安排是否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并说明理由:
(1)山区毁林开荒,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
不符合,会导致水土流失;
(2)为了提高森利覆盖率,在平原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不符合,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应分布在山区;
(3)山东丘陵上大力发展林果业。
符合,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业;
(4)青藏高原上发展畜牧业。
符合,高原上有草地分布。
新知讲解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
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草海周围居住着3万多农民,人均不到5分耕地,农民生活贫困,人鸟争地,矛盾尖锐。
历史上的草海有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人们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小到5平方千米。80年代重新筑坎蓄水,草海水域面积有所恢复,农民弃田上岸,骤感生活艰难。
案例分析:
草海地区农民围湖造田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围湖造田的做法不合理,这种做法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破坏了草海地区的生态平衡。
新知讲解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A处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A处靠近城市中心区,这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B处选择种水稻、小麦、玉米。这里远离城市,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在山区可发展林业,栽种果树。
A
B
活动二:农业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新知讲解
案例分析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草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官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1996年,我国市场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
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后来的滞销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讨论
市场需求量。
新知讲解
活动三:走科技强农之路
下面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呢?
反映的是利用科技,培育并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
反映的是利用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
新知讲解
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的实施;
反映的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新知讲解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思考、讨论: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新知讲解
机械化农田
牛养殖
新知讲解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新知讲解
你知道什么是“三高农业”吗?
(高产、高质、高效)
以市场为导向
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1.假如你是居住在城市郊区的农民,你可能会发展(
)
A.粮食种植业
B.果树种植业
C.蔬菜种植业
D.棉花生产
2.在现有
的条件下,提高粮食单产主要依靠(
)
A.政策
B.科技
C.天气
D.土地
3.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中,科技含量最低的是(
)
A.滴灌
B.棚膜
C.生态农业
D.人工收获玉米
4.贯彻因地制宜的
方针,山区应侧重发展(
)
A.林业
B.种植业
C.畜牧业
D.渔业
C
B
D
A
课堂练习
5.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利用众多的河湖发展淡水养殖
B.在内蒙古高原利用夏季高温的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水果
C.在西双版纳利用丰富的热量资源大量种植棉花
D.在山地迎风坡利用降水较多的优势大面积种植水稻
6.下面四位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各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伟说:我们那里草场广阔,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
B.小强说:我们那里多山山泉多,应该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c.小亮说:我们那里位于海边,滩涂多,应大力发展林业
D.小民说:我们住在城市,那里市场广阔,应大力发展渔业
A
A
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
下列地区和农作物的搭配,符合“因地制官”发展原则的是(
)
A.四川盆地--棉花、水稻、油菜
B.松嫩平原--甜菜、冬小麦、大豆
C.华北平原--春小麦、苹果、花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油菜、棉花、甘蔗
A
课堂总结
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说明要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板书设计
农业分布:
自然条件--农业发展
社会条件
优势
不足
因地制宜--
科技强农
作业布置
教材九九页活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节第2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讨论、讲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进入新课学习。
以前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对比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
讲授新课课堂活动一:农业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讨论:练一练案例分析课堂活动二:农业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案例分析活动三:走科技强农之路
展示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问题: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归纳:东南丘陵---林业
东北平原---种植业
黄土高原---畜牧业
洞庭湖沿岸---渔业结合下图,思考:谈谈你做出这种安排的理由。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D.渔业---平原,河湖多小结: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请同学们讨论分析下列农业安排是否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并说明理由:(1)山区毁林开荒,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2)为了提高森利覆盖率,在平原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3)山东丘陵上大力发展林果业。(4)青藏高原上发展畜牧业。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湿地,包括一类保护珍禽
黑颈鹤在内的140多种候鸟在此越冬。草海周围居住着3万多农民,人均不到5分耕地,农民生活贫困,人鸟争地,矛盾尖锐。
历史上的草海有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20世纪70年代,人们围湖造田,水域面积减小到5平方千米。80年代重新筑坎蓄水,草海水域面积有所恢复,农民弃田上岸,骤感生活艰难。草海地区农民围湖造田的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完成教材97页的活动。提出问题: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草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官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1996年,我国市场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
问题: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及后来的滞销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下面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呢?
归纳: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利用科技,培育并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利用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方式;第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第四幅图反映的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小结: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提问:你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展示图片:机械化农田、牛养殖、大型养鸡场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三高农业”吗?高产、高质、高效。
有地形、水源、气候等。东南丘陵---林业,东北平原---小麦、玉米、大豆,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洞庭湖沿岸---养鱼。
学生讨论交流后,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讨论分析,简要说明理由:(1)不符合,会导致水土流失;(2)不符合,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应分布在山区;(3)符合,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林果业;(4)符合,高原上有草地分布。
学生讨论,围湖造田的做法不合理,这种做法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破坏了草海地区的生态平衡。学生分析讨论,归纳:A处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因为A处靠近城市中心区,这些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B处选择种水稻、小麦、玉米。这里远离城市,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水源充足。在山区可发展林业,栽种果树。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市场需求量。学生思考后进行总结。学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明确怎样做到因地制宜。
认识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课堂小结
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说明要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板书
农业分布:自然条件--农业发展
①优势
②不足2.社会条件3.因地制宜--科技强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