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景之治”。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课,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势和长处,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西汉建立后,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慎于用法,政治上宽厚,生活上克己节俭,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史称“文景之治”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认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这个刻着“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了刘邦建汉,统一天下的情形。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汉并天下”这个图形来引入汉朝的建立,使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建立之后应该如何统治。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汉并天下
1.西汉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汉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学生回答:(1)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3)都城:长安
展示图片:
2.西汉初年社会状况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教师: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
展示材料: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所以大城市和著名都会的人口消散消亡,户口记载可循的只有十分之二三……
——《二十四史全译本·史记》
教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
教师: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的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连皇帝出行也凑不齐毛色相同的马匹,而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就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的状况。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汉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过渡:为了解决汉初的社会生产问题,西汉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二、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
1.休养生息的内容
教师:陆贾写出《新语》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的环境。那么,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呢?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西汉初年,经济十分萧条。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吸收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即不做大规模劳民伤财的事情,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教师:休养生息的含义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那么为此,汉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和兵役。
2.休养生息的影响
教师: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这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休养生息,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为下文“文景之治”的讲解做好铺垫。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视频,直观了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点。
过渡:刘邦的继任者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三、文景之治——大治初现
1.文帝景帝的统治
展示图片和材料: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史料来看看,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措施吧。
展示材料: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教师: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展示材料: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汉景帝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但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教师: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降低田赋。
展示材料: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把斩去左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一是减少笞数。
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成,须削平竹节;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得换人。
教师:同时,还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展示材料: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教师:他们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文景之治”的出现
教师: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这些措施对汉朝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展示材料: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班固《汉书》
教师: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文景之治”视频,直观了解文景之治的知识点。
【合作探究】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秦亡汉兴的局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秦亡汉兴原因:(1)秦朝统治者残暴,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2)汉朝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出现了治世局面,而且汉朝统治者勤于整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
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料的展示,使学生明白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文景之治出现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一道理。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归纳总结: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活动。通过本活动,提升学生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
【本课小结】
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宽松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期,而汉代历经文景两代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逐渐强盛。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个总体上“天下怀安”的政治局面,为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