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皇帝的新装》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皇帝的新装》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1 21: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的
1、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童话及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
2、体会童话的社会批判意义;
3、体会童话巧妙的构思和曲折的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这篇童话的批判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阅读课文,给“皇帝”加定语。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生于1805年,卒于1875年,一生写了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小学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将上述内容归纳为“名(姓名)、时(时代)、地(国别)、评(地位)、作(作品)”五个要点,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要点巩固、记忆。
接着,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给文中主人公(皇帝)添上一个适当的定语。
(说明:设计这一环节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若不认真地读课文,就无法给主人公添加定语;第二,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初步认识和评价文中皇帝;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第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第五,利用这一问题,作好课堂调查,据此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
二、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
当学生说出诸如“蠢、笨、新、骗”等字之后,老师教给他们用“排除法“去掉那些不是概括情节而是概括人物的字,再教给他们用“检验法”去掉那些不能概括全篇情节的字,最后让他们用“比较法”筛选出既能概括全篇情节又能突出本文情节“骗”字。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脉胳,把握情节的核心,辨明人物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把握情节的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化繁为简、高度概括的能力。)
三、找出文中不同人物与“骗”字的联系。
学生找出文中的人物,并分别概括这些人物与“骗”字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如下示意图:

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的理由是:第一,用一个字区别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第二,用一个字表示不同人物的不同作用,便于分辨众多的人物形象;第三,用一个字揭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醒目,突出,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第四,用一个字概括形形色色的人物,培养了学生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高度概括的能力)
四、传授阅读方法,理解童话的主题。
课文描写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等社会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时,我们要善于于困溯因,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叫它“析因阅读法”。教师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皇帝昏庸愚蠢,大臣虚伪逢迎、小孩直率坦诚的原因。
通过认真地研究课文,学生发表见解,大家懂得了皇帝受骗,大臣助骗是因为他们有‘私“,小孩揭骗是因为他无“私”。因此,课文的主题是“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
(说明:由果溯因是理解人物思想本质的有效方法。教师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传授阅读的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析因阅读法”能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领会课文思想,培养学生“研读原著”、认真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拓展
1、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皇帝和大臣们这样的人,如何看待?
2、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像皇帝、骗子、大臣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