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
在探究求“平均数”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灵活选用方法的能力。
3.
初步形成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估测能力。
4.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并合理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雏鹰假日活动
媒体出示:投篮比赛、游泳培训、才艺表演
二、引出课题,探究方法:
1、投篮比赛(每轮2分钟)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小胖
5个
5个
5个
5个
5个
小亚
4个
5个
6个
7个
8个
小巧
8个
8个
4个
7个
5个
小丁丁
8个
7个
4个
7个
谁的水平最高呢?怎么比?
预设1:求每个人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预设2:求每人平均每轮投进多少个球?
(2)比较一下这些方法,到底哪种方法最公平合理?
小胖、小亚和小巧都投了5轮,而小丁丁只投了4轮,因此比总数的话不公平。所以要比一比他们平均每轮投进几个球?
2、【揭示课题:平均数】
他们平均每轮投进几个球叫“平均数”,今天我们我们要学的就是“平均数”
3、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1)特殊数列的平均数
A.小胖投了5轮,这5轮的平均成绩是几个?
小胖每轮都是5个,因此小胖这5轮的平均成绩是5个。
B.小亚投了5轮,这5轮的平均成绩是几个?
小亚这5轮的平均成绩是6个。
(2)“移多补少”的方法
这是小亚5轮投篮个数的条形统计图,谁能通过移动的方法表示出平均数是6?
在统计图上验证小亚的平均数是否为6,得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板书:移多补少
B.出示小巧统计图,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找出她的平均数呢?【媒体出示统计图,发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余数。】
(3)“汇总平分”的方法。
A.学生尝试用计算的方法。
板书:(8+8+4+7+5)÷5=6.4(个)
B.那怎么会是6.4个呢?难道小巧投进了6.4个球?
答疑:实际投篮的个数是不能用小数表示的;平均数并不是指小巧实际投篮个数,而是把这5个数据的总和除以5,得到的商,这个商可能会出现小数。
C.独立小丁丁4轮投篮的平均数:
板书:(8+7+4+7)÷4=6.5(个)
D.观察两个算式,说一说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E.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求和平分,也就是用求出的总数
除以一共有的份数。
【板书:2.汇总平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F.看书P33
中间
找出平均数的定义。
三、探究影响平均数大小的因素
(1)小胖、小亚和小巧他们5轮的平均成绩分别是5个、6个和6.4个。小丁丁投了4轮,他
4轮的平均成绩是6.5个。
现在裁判要求小丁丁补投一轮,想一想,他补投一轮的话,平均数会不会变?
通过小丁丁补投一轮,探究他每轮投篮的平均数会不会变?
得出结论:
若补投篮数=6.5个,则平均数不变。(不可能,舍去)
若补投篮数>6.5个,则平均数变大。
若补投篮数<6.5个,则平均数变小。
(2)【媒体出示小丁丁补投的个数:0个】计算现在每轮投篮的平均数。
板书:(0+8+7+4+7)÷5=5.2(个)
为什么要除以5?
现在小丁丁投了5轮,即便是0,也是他第五个成绩,也就是他5轮的总成绩,要除以5,才是他5轮的平均成绩。
四、联系实际,情景辨析:
1.
选择题
(1)游泳池的水温在7时、10时、13时、16时各测得水温分别是24.5℃、27℃、29℃、25.5℃,这一天白天的平均水温是(
2
)℃.
①
20
②26.5
③30
为什么不选1和3呢?
最高水温是29度,最低水温是24.5,所以平均水温不会高于29度也不会低于24.5度。
正确的算式是(
3
)
①(24.5+27+29+25.5)÷(7+10+13+16)
②(24.5+27+29+25.5)÷12?
③(24.5+27+29+25.5)÷4?
把4次测得的水温总和除以4,才是这4次水温的平均数。
(2)国庆长假期间游泳池第一天入场1300人,第二天、第三天共入场5700人,国庆这三天游泳池平均每天入场游泳多少人?正确的算式是(
)
①(1300+5700)÷2
②(1300+5700)÷3
③(1300+5700+5700)÷3
先求3天人数的总和,再除以3,才是平均每天入场的人数。5700人已经是第二、第三天人数的总和。
板书:对应
求平均数时,这组数据的总和要与这组数据的个数对应。
2.游泳池水深
小胖的身高是135厘米,他在平均水深是120厘米的游泳池中学习游泳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B.参加游泳培训的同学平均身高是140cm,他们在水深130cm的游泳池中学习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3.才艺表演赛
小亚的表演:
评委的给分:
6.5
4.3
6.5
9.6
8.0
6.5
计算平均分
(4.3+6.5×3+8.0+9.6)÷6=6.9(分)
出示评委给出的最后得分:6.875分。
6.875分这个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五、举例总结:
举例身边的平均数。说说今天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汇总均分
对应
不小于最小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8+8+4+7+5)÷5=6.4(个)
不大于最大数
(8+7+4+7)÷4=6.5(个)
(0+8+7+4+7)÷5=5.2(个)第一课时:平
均
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P3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体会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
2.知道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
3.知道平均数的特征(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4.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多种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平均数=总数÷个数”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二、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小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姓名
张强
景小丽
王红
数量(个)
7
8
6
第二组:
姓名
董燕
赵勇
林伟华
刘艺
数量(个)
3
7
4
10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
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见ppt)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
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见ppt)
(1)估计平均数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思考:9月份5天的平均数代表什么?是某一天入园的人数吗?你怎样理解这个数?10月份的呢?这两个39万人的意义相同吗?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十一长假各天入园人数:25、39、44、43、43、30、22(万人),小胖计算了长假7天入园的平均数:21.9万人。
(
)
(2)
世博上海馆礼仪小姐的平均身高是168cm,其中某一位礼仪小姐的身高不一定是168cm。
(
)
(3)8月份世博园内平均气温31度,9月份平均气温27度,所以八月每一天的气温都要比九月每一天的高。
(
)
2.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先估再算)
3.分析题:一匹小马在过河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它的身高是1.6米,而河的平均水深是1.2米,请分析它能安全过河吗?
四、总结:今天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初步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大小,是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3.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大小,是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冬季锻炼就要开始了,老师在班级中请了几个同学进行了一次10秒钟踢毽子的小组比赛。请看:
2、课件呈现:甲队3人,分别是6、10、8;乙队3人分别是9、6、8
提问:请你来做做裁判,看看哪队获胜?
3、建立概念
(1)看看哪队获胜,怎么比较?
总数比较
比平均数
逐一比较
不管怎么比较,我们都发现甲队获胜了,老师就想帮帮乙队,也加入了比赛。现在乙队非常高兴,说他们获胜了,你同意这样的结果吗?
(2)数量不同的情况下,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在参加人数不同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比总数的方法,只能比较各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求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叫做他们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2、尝试求平均数
(1)尝试求平均数:
你能求求甲队和乙队踢的平均数吗?你是怎么求的?
(2)请你想一想:
●提问1:甲队平均结果是8,是不是甲队每个人都踢了8个?
提问2:这里有个同学正好踢了8个,所以这个平均结果8就表示这位同学踢毽子的数量,是不是?
提问3:那这个8表示的是什么呢?那位同学的这个8表示的又是什么呢?
小结:所以这个平均结果并不能代表某一个同学踢毽子的数量,他是一个虚拟的量,它指的是这三位同学踢毽子的总体水平。
●
提问2:乙队平均结果是7.5,明明是以“个”为单位,为什么答案却是个小数?
小结:因为平均结果是一个虚拟的数,在这里表示的是甲队跳绳的整体水平,它不是表示某个同学跳了几个,表示他们整体的水平可以用小数。
(三)尝试应用
1、体会平均数的处于一组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1)接下来,甲乙两队又请出5名同学进行了跳绳比赛。
甲队
1
2
3
4
5
个数
35
21
20
22
25
乙队
1
2
3
4
5
个数
23
40
22
19
21
(2)提问:甲队和乙队的整体水平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根表示平均数的线大概在哪里?会不会在这里呢?
(2)追问:为什么呢?
(3)提问:那么平均结果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呢?请你和你小组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小结:平均结果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会比最小的数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看到平均结果都是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
(4)列式:那么平均甲乙两队跳了几个呢?谁会来列式
甲队:(20+30+40+16+22)÷5=25.6个(板书)乙队:(23+40+22+19+21)÷5=25
果然,这个平均结果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看来,通过比较平均结果,甲队跳绳的整体水平略胜一筹。
(三)求平均数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请同你观察这四个算式,能用自己的来说一说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课件演示)
转问:谁听懂了?谁和他想的是一样的?
求平均数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平均数=总和÷个数)
二、巩固练习
1、模仿练习
为了参加冬季锻炼的跑步比赛,老师特意在五三班找了几个“飞毛腿”,他们在平时的一百米成绩分别是
15秒、18.5秒、16.5秒、15秒、14秒,17秒
这六名同学的一百米平均成绩是多少秒?
追问:能不能除以7?
2、判断:
(1)周青,金涛,代毅三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16秒,也就是说他们每人都跑了16秒(
)
(2)李想跑了15秒,彭涛跑了14秒,徐伟跑了17秒,所以三个人的平均成绩是19秒(
)
(3)五(1)班的平均成绩是17秒,五(3)班的平均成绩是16秒,也就是说,五(1)班每个同学的成绩都要比五(3)班的同学要低( )
3、情境题
小胖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锻炼身体,但他遇到一个难题
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2米,小胖身高是1.58米,他想在这条河里学游泳,却不知道会不会有危险,你认为他该不该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