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行合理的决策。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自主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三张统计图卡纸
学具准备:直尺、水彩笔、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老师收集了三组信息,你们想知道吗?(想)请你注意关注看大屏幕:刚才用哪种方式呈现的信息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呢?
学生:统计图表。
师:是啊,统计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人口普查调查员也用统计的方式,收集了一组某地区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根据统计表的数据也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如果要绘制某地区城镇人口统计图,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首先要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在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上表示的数据用来表示年份的(人数),比如说:1985年有30万人,就在1985年的上方对准30的位置,画出统计条,再标出数30。)
老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可以直观看出数据的多少。(板书:直观。)
老师:你又从这幅图中看出了什么?
学生:城镇人口越来越多。
老师:真有眼力。继续看第二幅统计图,你又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乡村人口越来越少。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 自主探究,合并统计图。
老师:老师也绘制了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哪一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最接近?哪一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相差最远呢?请认真观察统计图,静静地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呢?然后小组讨论。
老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学生:我们小组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的,1985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最接近,2000年相差最远。
老师:只看这两幅统计图(指着两幅单式统计图),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一下子就进行城镇和乡村人口数的对比?
学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预设一:将城镇和乡村的直条叠在一起。
预设二:将城镇和乡村两种单式条形统计图一一排列。(课件分别出示)
教师:对于这两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能一眼看出哪一年城镇多还是农村多吗?
预设三:将同一年城镇和乡村的直条靠在一起。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呢?平时我们怎样比身高的?请这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怎样比身高。谢谢!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呀?
学生:便于比较。(板书:便于比较)
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靠在一起比较的办法来把两幅图合成一幅图呢?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应该怎样合并?合并后会是个什么样子?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试着在答题卡上完成统计图。
2.对比分析、优化提升。
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让我们在鉴赏中完善自己吧。来,请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学生:左边的直条表示城镇人口数,右边的表示乡村人口数。
老师:说的真完整。他这幅图有个明显的特点,他画的都用( )
生:空白直条
老师:同样是空白直条,怎样区分城镇和乡村?你对他有什么建议呢?
学生:城镇用白色的直条,乡村用斜线的直条。
老师:真聪明。我们也可以用红色来表示城镇的人口数,用蓝色表示乡村的人口数(教师边演示1985年复式条形统计图)。谁来帮助老师完成其他年份的呢?(指名上台操作)
老师:现在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量,其他看图人能看明白吗?
学生:不能
老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眼就看清两种不同的量?
学生:还要做一个标示。
老师:是啊,我们自己是画明白了,可是其他人还不知道红色、蓝色分别代表什么呢?看来这幅统计图还要加上一个说明,通常可以在统计图的右上方用一个蓝色的小长方形表示城镇的人口数,一个红色的小长方形表示乡村的人口数。这就是这幅统计图的“图例”,有了图例,人们才能看懂统计图。所以我们说:小小图例作用特别——大。
老师:看看这两幅图,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学生:第二幅,因为它方便简单,让人一眼就看明白。
老师:这幅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简洁、流畅的美。
3、直观演示、小结步骤。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00页,同桌交流一下制图的步骤。
老师:我们一起看黑板,谁来完整地梳理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图过程。
学生: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先写出统计图的名称,然后确定图例。例如:蓝色代表城镇的人口,红色代表乡村的人口。然后确定横轴上的项目、纵轴上的刻度。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属于同一年的直条画在一起,然后按照年份一组一组地进行合并,并根据图例涂上颜色。(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师:请同学们对比这幅统计图与这两画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地方?
生1:之前的统计图只能表示城镇或者乡村,现在的统计图把城镇、乡村都合并起来了。
生2:现在有两根直条。
生3:现在的统计图有图例。
师:是的,有两种量。像这样可以同时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量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它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多少,也便于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
4.分析图意,解决问题。
师:继续观察,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哪一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生:1985年乡村人口最多,2000年最少。
师: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人口迁移。
师:分析的挺有道理的!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读:(2)哪一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生:2000年最多,1985年最少。
师:看来,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不断上升的。
(3)你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吗?(学生自由回答)
引导学生发现:该地区城镇人逐年上升,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
乡村城镇化。
(4)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05年人口分布数量吗?
师: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加强锻炼身体。
三、巩固练习,感受提高
1.体育锻炼统计图。
师:老师课前也对咱们年段同学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统计,请看大屏幕。
(课件: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统计表)
师:你能把这幅统计图补充完整吗?(出示图例都是空白的,让学生自己确定图例。)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试题卡。完成操作三,把它补充完整吧。(生动手补充统计图)
师:大家都画的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展示?(生展示)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用空白表示( ),阴影表示( )。首先,找数据,看,生物课外小组的男生有15人;接着,画直条,马上标上数据,再看女生有18人,继续画;最后根据图例涂颜色。
师: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生:要标上数据。
师:说的真不错,在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画整洁、美观。
师:那你们能回答以下的问题吗?请看:
(1)男生中体育锻炼哪个时间段的人数最多?哪个最少?
生:男生中体育锻炼约1 小时的人数最多,约30 分钟的人数最少。
师:不错。
(2)女生中体育锻炼哪个时间段的人数最多?哪个最少?
生:女生中体育锻炼约1 小时的人数最多,约一个半小时的人数最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体育锻炼约1 小时的男、女生人数共多少?
师:谁能解答他的问题?
生2:体育锻炼约1 小时的男、女生总数是123 人。
师:同意吗?请同学们算算体育锻炼在30 分钟的男、女生共多少人呢?你有什么建议想对这61 位同学说吗?
生:要加强锻炼。
师:是的,我们国家这几年提倡的“阳光体育锻炼”就是希望通过合理的锻炼增强我们的体质。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2.世界粮食生产与消费统计图。
师: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带来了粮食的短缺。看,这是老师收集到的2008—2011 年某地区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统计图。(课件: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每一年的产量都比消费量少。
师:说明什么呢?你的发现很有价值。还发现什么信息吗?
生:每一年的产量都在增加。
师:真善于发现,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每一年的消费量都在增加。
师:不错,很会观察。
师:哪一年的粮食产量与消费量最接近?
生:2010年。
师:哪一年的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差最多?相差多少?
生:2009年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差最多,相差1 亿吨。
师:是多了1 亿吨呢?还是少了呢?
生:是少了1亿吨,不够吃。
师:想像一下1 亿吨有多少?好多好多。你们知道吗?1 亿吨能足够让2 亿多人吃上整整一年啊!!(课件:饥饿中的人们)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仍有9.25亿的人因贫困而长期生活在饥饿中,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离开人间。
师:同学们,看完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生:我们要珍惜粮食。
师:是的,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其实同学们刚才发现了咱们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看,慢慢接近消费量了,这是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的结果,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水稻之父”——我国的科学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哪些地方想再与大家一起分享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 便于比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