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复习2
——小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五年级(上册)第1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律和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2.应用相关知识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审题、灵活运用、细心计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混合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在第四、五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小数加、减、乘、除法的口算,用竖式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学习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道了整数的一些运算律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会用小数四则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情况。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设计】
【环节Ⅰ:直入主题,分类梳理】
谈话: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数的世界,复习小数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板书)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目录,哪几个单元是我们今天复习的内容呢?
学生打开书本目录,了解今天复习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师:大家看足足三十多页呢,看来这部分内容是我们这一册学习的重点。这么多内容,我们把重点提炼一下,再综合在一起,就融合成了书本111页这么一点儿内容了。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话: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
从厚到薄,这好理解,那又从薄到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体会体会!
师:咱们先不忙着做题,先来梳理一下仔细观察一下,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1:我认为第8题到第10题都属于小数的加减乘除的四则计算,可以分成一类。
生2:我同意他的分法,剩下的还可以分成两类。第11题都属于混合运算。第12到 14题属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师:谢谢你们!这样分一分,理一理,咱们就清晰了,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三个顺序复习。
分析:课始,引导学生浏览单元标题,使有关知识得以再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明确本课复习内容。同时,恰到好处地引出华罗庚“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知识的提炼过程,“由薄到厚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再通过对复习题目的初步分一分、理一理,细致梳理寻找知识的脉络,使学生自主地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整理、辨析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Ⅱ:预习交流,巩固方法】
师:关于小数四则计算,课前大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陆老师还特地安排了计算小调查,批了一组了解了一下情况。其他同学,咱们来校对一下。
统计全对的人数,了解学生的计算掌握情况。
师:小数四则计算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分别有哪些注意点呢?小组里交流一下?
哪一组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依据预习作业互相介绍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分析:预习交流的重点放在小数四则计算的方法提炼上,使学生在沟通比较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感受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
【环节Ⅲ:变式练习,比较沟通】
师:通过梳理,大家对于小数四则计算的方法更加清楚了。那你觉得哪类运算比较容易错?
生一致认为是小数乘除法。
师:的确小数乘除法相对比较复杂些,下面我们进行一个专项练习。
师:咱们把这一题5.9×2.7=159.3变一变。
出示:59×2.7=
师: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算59×27。
师:你能根据这一题的结果直接得出答案吗?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师:说得有理有据。再看,请你来编题,比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 )×( )=0.1593
生1:5.9×0.027=0.1593
生2:59×0.0027 =0.1593
生3:0.59×0.27 =0.1593
生4:0.059×2.7=0.1593
……
师:这么快,有什么小窍门吗?
生5:都是只要算59×27,再看乘数里边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师:看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很重要。
师:不过,在小数乘法中,有一种类型非常容易出错。课前每个同学都推荐了易错题。瞧!这是陈梓涵推荐的,我让他把原来的错例写了下来,大家看看问题出在了哪儿?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注意点。
师:下面我们把预习的第四题9.9÷0.75=13.2再来变一变。
出示:比较一下这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计算时,都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99÷75,先估一估,再直接根据中间这道算式推算出得数。
生2:我估计是1点多,根据中间算式推算出是1.32。
师:真会思考!下面这题0.99÷7.5,先猜猜结果是多少,再用竖式算一算。
收集典型错例132、0.0132、1.32,进行共同剖析,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针对除数转化成整数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以及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等易错点进行专项练习。
师:在小数除法中,有一种类型特别容易出错。这次易错题推荐中,很多同学都推荐到了这种类型,瞧!这是施奕辰推荐9.68÷1.6,大家不妨试着算一算。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算的答案不一致,那怎么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呢?
生:验算!
师:就请你在旁边快速地验算一下。
师:这道题到底难在哪里?我们一起再来算一算,体会体会。
明确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计算的注意点。
师:看来! 计算时,我们不仅要会算,还要细心算。
师:同学们,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关键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复习小妙招。
师:你们平时有整理错题的习惯吗?
和学生共同欣赏优秀的错题整理本(具体见ppt课件)。
师:看了这些错题整理,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我觉得这样的错题整理能有效帮助我们做到时常反思,避免再犯错误。
师:对啊!希望从今天开始,同学们也能养成错题反思的好习惯!
分析:此环节对教材习题进行了适度的整合、变式,通过预习题中算式的“一题多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进一步感受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典型易错题的分析与反思,错题本的建立与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错题反思和整理的习惯。
【环节Ⅳ:错例辨析,习得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继续复习第二部分:混合运算。
这里有四道题。有的是书上的,还有的是同学们推荐的。咱们不急着做。动笔算每一题前,你觉得我们先要做些什么?
生1:我觉得应该看清运算顺序。
生2:还要看看是否可以简便计算。
师:看来,在做计算题之前,也要先审审题!(板书:审题)
带着注意点,大家动笔算算吧。
小组校对,交流。
师:哪组有错例,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1.56-0.55+0.45,我在算的时候,先算了0.55+0.45。
师:现在知道错在哪儿了吗?
生:加和减是同级运算,需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所以应该先算除。
师:你已经有灵活计算的意识,这一点很好!但计算时,不仅要看数字特点,还要看清符号!
师:那这道题,怎样改动一下符号,就能进行简便计算了呢?
生:改成1.56-0.55-0.45。
生:我们组还想和大家交流这样一道题。
生:我们提醒大家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简算。
师:是啊!除了一开始需要仔细审题,想好了再算,算的过程中,别盲目地一直往前走,还应该停下来再看看,想想。做到一步一回头!
同学们,这三点是计算的三大法宝,掌握方法是基础,灵活运用是关键,认真细心是保证。牢记这三点,一定会让你的计算更扎实。
分析:会算固然重要,但巧算的发现离不开审题习惯的养成,教师对此作了有效的点拨,同时,让学生感受计算时“三大法宝”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环节Ⅴ:实践应用,练中提升】
师:同学们,小数的应用可广啦!这不,最近老师在准备圣诞节时就碰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请你帮助解决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交流。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圣诞节的情境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既有趣又有用。同时,注意问题呈现方式的变化,重视习题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应用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环节Ⅵ: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组织完成课堂检测,其中之前计算题全对的可以免作计算题。
针对学生交流后仍有疑议的题目,根据时间有选择地进行全班集体探讨。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做计算题时要先审题,不能拿到就做。
生2:我补充一下,做的过程中也要常回头看看,做到一步一回头。
生3:我要像刚才那些同学一样,准备一本错题本,及时整理错题。
……
师:看来很多同学不仅得到查漏补缺,还能温故而知新!这不就是让学习从薄到厚了吗?
当然,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让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起来。让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分析:精心设计课堂检测,并根据复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挑战自我,不仅提高了练习的热情,同时也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回顾反思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复习的“温故知新”之效,体会知识“由薄到厚”的升华过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