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密的山林》教学设计
教 材 岭南版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课
单元主题 大自然的奥秘
单元要点 体验利用空间与重叠的技法画有关山林的记忆画,学会同类色的组合,理解山林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 时 1课时
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界的状况,充分运用造型元素和基本形的组合排列来表现物象。 课前相关经验准备 研学案、课件、山林图片、作品、展板、绘画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观察与比较,能用语言评述大师、农民画家的作品以及摄影作品。②能应用重叠组合的方法构成画面,并能初步掌握同类色的运用和应用遮挡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
2、过程与方法:①感受大自然的美。②在探讨中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③体验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表现重叠的山林。
难点:应用同类色及遮挡手法来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
兴趣点: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和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运用基本型进行重叠组合画面,使作品产生次序美。
较高要求:能应用同类色及遮挡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使画面产生层次变化美。
个性探究:能尝试综合多种材料及工具进行绘画或剪、印、贴表现,并能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1、以较大篇幅呈现了东山魁夷的作品《山云》和农民画家孙佃珍的作品《树林里》,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欣赏、感受、比较,从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2、小博士介绍山林的作用。3、技能技法教学:遮挡法和同类色的组合及运用。4、学生作品欣赏。5、尝试与表现。
学情分析:
学生对色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喜欢用斑斓色彩表现画面,技能技法比较薄弱,儿童画味道浓郁。希望通过本课进一步突破创作有层次的构图和学会统一画面的色彩。
教学理念:
整个课程围绕“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先由教师制定研学案,学生根据研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产生的疑问通过生教生、师教生进行解决。
课堂设计教师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用评价贯穿课堂,使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效果走向成功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解决问题、整体提高是本课所追求的目标。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前置作业:提供研学案给学生自学。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成部分学习目标。 前置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导入 一、出示画家作品。
二、出示课题。
三、组织教学,查看研学案完成情况。
四、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研学成果。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 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分享、交流和解决研学案中的问题。
同学互助解决疑难问题。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检验学生的研学能力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堂发展 五、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研学案,引导学生汇报研学案中的问题:1、什么是遮挡法构图?2、什么是同类色的组合?3、山林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小结拓展。
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山林风貌和画家作品进行欣赏、感受、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手法表现的自然之美。
七、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山林? 请学生在黑板上简单的画出遮挡构图。并学会运用同类色排好自己的颜色笔。学会交流,能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
看一看画家作品、谈一谈自己感受。感受那重重叠叠的山林、那千姿百态的树林和那斑斓的色彩之美。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解疑的作用。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审美情感。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小组合作创作 八、欣赏范作,在欣赏中引导同类色的组合及遮挡的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在这里,教师做相应的局部示范。
九、根据自己对山林的认识和理解,在小组探索后集体创作一幅表现山林的画面。
十、引导学生创作。在巡视过程中留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引。 与教师一起了解、探讨同类色的组合及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使山林产生富有层次变化的作品。
作业要求:能应用同类色及遮挡手法表现山林的空间层次,尝试综合多种材料及工具进行绘画或剪、印、贴变现,并能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师示范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容易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和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在创作中体验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
展示评价 1、展示作品、共同欣赏。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表现山林。 小组长把小展板粘贴到指定展区位置。自己介绍创作心得。评价别人作品。 懂得欣赏,通过评价展示自我,提高表现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感恩。
课外延伸 与家人共同关注森林对地球和人类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从而激发大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茂密的山林》研学案
班级: 姓名: 日期:
一、研学目标:
1、能收集有关山林的素材、了解山林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
2、能运用简单的叶子的基本形体画出有遮挡、组合的画面。
3、能运用同类色的组合进行上色。
二、研学过程:
(一)填一填,很容易:
1、山林美吗?美在哪里?
2、比较画家大师东山魁夷的《山云》和②农民画家孙佃珍的《树林里》创作的山林,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
3、山林有什么作用?
(二)试一试,我能行:
回忆你见过的山林画面,在下面方框画出有遮挡效果的构图,并用同类色进行上颜色。
(三)想一想,选一选(课后填写)。
1、我创作的山林
□构图有遮挡 □运用同类色的组合来表现画面 □创作方法独特 □色彩构成漂亮
□其它
2、在创作山林时,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表现山林?
。
三、 研学拓展: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山林?
。
板书和课堂流程设计
1、板书设计:
2、教师课堂设计流程安排:
前置作业:提供研学案给学生自学。
(课内总共设计十个程序,预设花费37分钟,其中有3分钟教师自我课堂调节。)
一、出示余国良画家老师的作品。二、出示课题。(1分钟)
三、组织教学,查看研学案完成情况。小组交流研学成果解决研学案中的问题,并且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2分钟)
五、请学生结合课本和研学案,引导学生汇报研学案中的问题:(出示板书)
1、什么是遮挡法构图?(1分钟)
2、什么是同类色的组合?小游戏:比一比谁先找出找4支同类色的颜色笔。(2分钟)
3、山林的作用是什么?(1分钟)
教师小结拓展:
假如没有山林(出示图片)气候异常、物种没绝、水土流失、人类失去家园……
(小博士)山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能保护土壤、能涵养水源、能调节气候,制造氧气、能净化空气、能消除噪声。
六、欣赏美丽的山林风貌,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小组交流回答研学案中二(1)中的问题——山林美不美?美在哪里?(2分钟)
七、对比画家与农民画家的作品进行欣赏、感受与比较,小组交流后从回答研学案中二(2)的问题——画家与农民画家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感受?——色彩、构图、层次上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创作手法表现的自然之美,结合遮挡法和同类色分析画作)(2分钟)
八、教师简单示范。树干树枝画法、遮挡构图,同类色表现,(1分钟)
九、突显主体、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表现山林?小组创作。(20分钟)
十、评价: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评。课外延伸,组织下课。(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