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 (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统计(平均数的应用)沪教版 (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02 19:47:00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逐步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2、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配套教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我校用电量统计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师:请你计算我校每一季度平均每月用电量
师: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生:平均数=总和÷个数
2、师:我们知道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着,今天我们就学习平均数在生活的应用。(出示课题)
二、新授
探究一
1、出示情景图P34:
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两个机场7天里进出港航班大约有7210架
次。2006年春运期间,40天里上海两机场进出港航班大约有42440架次。问:
上海两机场2005年“十一”黄金周忙还是2006年春运繁忙?
师:从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学生尝试比较
师:你在比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没有共同点,所以无法比较
师:同桌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能够找出一个共同点来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00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
7210÷7=1030(架次)
2006年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
42440÷40=1061(架次)
答:上海两个机场2006年春运期间更加繁忙。
师:刚刚我们通过什么什么方法找到相同点?
生小结: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
探究二
A栏有9头奶牛,B栏有8头奶牛,每天这两栏奶牛的产奶量如下表所示:
A栏牛的产奶量统计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产奶量(单位:L)
17
15
16
13
14
16
14
17
13
B栏牛的产奶量统计
编号
1
2
3
4
5
6
7
8
产奶量(单位:L)
16
13
14
18
18
15
14
16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你会用什么方法比较?
请学生单独解题。
学生汇报:
A:(17×2+16×2+14×2+13×2+15)÷9
=135÷9
=15(升)
B:(18×2+16×2+14×2+13+15)÷8
=124÷8
=15.5(升)
15
<
15.5
答:B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
生小结:使用平均数的知识比较不同样本数量的两组数据的方法。
三、练习
练习一
苹果园:
红星农场中A苹果园6亩地共收获苹果9.6吨:B苹果园8亩地收获苹果12吨。哪块苹果园平均收获苹果多?
学生看题后独立解答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
练习二
下面是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投篮个数的统计表:
第一小队投篮个数统计表
姓名
张明
李江
王刚
杨波
林林
小胖
个数
16
14
20
0
18
16
第二小队投篮个数统计表
姓名
钱江
小丁丁
刘洪
小巧
小亚
个数
12
18
15
16
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投篮多少个?
第二小队平均每人投篮16个,小亚投篮多少个?
(3)
平均哪个小队投篮的个数多?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题目。
小结:
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使用计算平均数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练习三
15个同学分卡片,平均每人分到7张;这时又来了几个同学,大家重新分配,平均每人分到5张,你知道又来了多少同学吗?
小结
通过计算两组不同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得出合理的比较结果。
作业
1.可以事先写下班级中两组学生每分钟跳绳的个数,然后比较哪组学生平均每分跳绳个数多。
2.在班级中让学生进行拍皮球的比赛,记录下数据,然后比较哪组拍球数多?
板书:
平均数的应用
作用:比较不同样本数量
方法:计算平均数平均数的应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2、
初步体会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以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利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教学难点】?
?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师:1、谁知道我们学校两幢大楼之间的距离??
2、你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3、如果用走路的方法你能测出长度吗?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用平均步幅乘平均步数的方法测算总长度。(出示:主题图)
师:小胖要用自己的步幅测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认为该怎么测?
(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那么怎么才能知道一步的步幅呢?
出示媒体演示测量一步步幅的方法。
师:是不是只要测量出小胖一步的距离就能较准确的测出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距离呢?
(出示小胖走五步的过程)
师:同学们的看法我也同意,小胖的每一步的步幅可能有大有小,那么用某一步的步幅乘总共的步数,得出的长度可能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偏差。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师: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平均小胖1步走多少米?
师:我们已经知道小胖平均一步的距离是0.48米,那么要求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距离你认为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呢?
师:现在小胖从教学楼的A端到B端走了一遍,数了一下一共是84步,你会算出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距离吗?
师:小胖下课后想想啊不是很放心,于是又来到教学楼下从教学楼的A端到B端走了4次,走完后发现这几次走的步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分别是84步、82步、83步、84步。这下把小胖难住了,4次走的步数不是完全相同的,那么教学的A端到B端的长度该怎么算呢?
师:刚才我们根据小胖4次测得的步数,先求出了小胖从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平均步数,再用小胖的平均一步的长度乘小胖的平均步数也算出了教学楼的A端到B
端的长度。你发现前后两次算出的长度相等吗?
(不相等)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学校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长度是多少吗?
小胖去问了校长:根据学校的建造规划,学校教学楼的A端到B端的长度为40米。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两次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由于每一次测得的步数不相同,如果只用一次测得步数来计算可能不太准确,因此我们可以多测几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用小胖的平均步幅乘平均步数来测算出教学楼两端的长度。这样得出的结果更接近实际长度。
2、用总长度除以平均步幅估测总步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小胖解决了学校教学楼两端之间的长度的问题,放学了,小胖要回家了,你们看,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你会解决吗?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测算出了学校教学楼A端到B端的大概距离以及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的步数。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真不少呀!揭示课题
师:那么让我们继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模仿练习
1、小丁丁走120步的距离是60米,照这样计算,他上学从家到学校门口走了2400步,小丁丁家到学校门口大约是多少米?
探究二:
?1、小胖从箱子中取出5只梨,称出它们的重量共1500克,这五只梨平均每只重多少克?这箱梨共有24只,大约重多少克?
(独立完成后反馈)
1500÷5=300(克)??
答:这五只梨平均每只重300克
300×24=7200(克)??
答:大约重7200克。
师:如果小胖从箱子中取出的5只梨是最大的五只,那么刚才大家测算出来的总重和实际总重量相比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师:想一想拿出怎样的5只梨,估测出的总重量才能更接近实际的重量?
师(小结):有大有小的拿出5只梨也就是,随机的取出5只梨,用这5只梨的平均重量来估测一箱的重量才能更接近实际的重量。
2、请你选用一份合理的数据,估计出7月份大约有多少游客来游乐场?
7月份每周一的人数统计表
星期?一?一?一?一?一
人数(个)?1257?1074?893?1450?1125
7月份每周日的人数统计表
星期?日?日?日?日?日
人数(个)?6123?8643?7611?6493?7063
7月份某一周的人数统计表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
人数(个)?1257?3190?2635?1085?4263?5149?6123
(小结)像刚才的小胖10步的平均步幅、5只梨的平均重量、游乐场7天平均人数这些都是部分平均数,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依据部分平均数来估测总体的数量,为了使估测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选取的部分要遵循随机的原则。
三、情景辨析
师:那么根据今天我们的研究,我们来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合理?
判断
(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博物馆平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五(3)班同学为四川地震制作纸鹤,老师随机选出5个同学,用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制作的个数估测全班同学制作的总个数。
(3)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师(小结)在根据部分平均数估测总体时,选取的部分要遵循随机的原则,这样估测出的总体才更接近实际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平均数的应用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实践活动: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到操场上实际的测量一下学校两幢楼房之间的距离,用平均步幅乘平均步数来求出答案。
【板书】
平均数的应用
10步步幅的平均数――平均步幅????4.8÷10=0.48(米)?????????????
平均步数??????(84+82+83+84)÷4?
?
=333÷4?
?=83.25(步)?
总距离=平均步幅×平均步数?
83.25×0.48=39.96(米)?
???平均数的应用(例1)
教学内容:沪教版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P37(平均数的应用例1)。
教学目标:

会用巧算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来探究、理解巧算平均数的算法。

知道要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同类数据不同样本数的总体情况,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会用平均数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来探究巧算平均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秋游活动,大家在欢乐谷玩得开心吗?为了帮助欢乐谷准备万圣欢乐节活动,小丁丁班级的同学做志愿者,进行挂南瓜灯比赛。
二、探究新知
(一)
平均数概念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巧组、小胖组进行挂南瓜灯比赛,小巧组有5人,小胖组有6人。挂南瓜灯比赛的情况如下:
小巧小组
序号
1
2
3
4
5
南瓜灯(个)
57
56
62
58
57
小胖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南瓜灯(个)
56
57
58
55
61
55

提出问题。从例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哪个小组挂得多?哪个小组挂得快?

解决问题。

思考。要比较哪个小组挂得多,只要算什么?
两个小组人数不同,要比较哪个小组挂得快,要比较什么?为什么?

辨析。解决下面问题,是比较总数,还是比较平均数?为什么?

甲乙两人进行射击训练,命中环数如下,谁的射击水平高?
次数
1
2
3
4
5
命中环数
8.1
9.4
9.9
8.9
9.3
次数
1
2
3
4
5
命中环数
9.5
8.4
8.8
9.2
8.7

某班六个小组,每组学生的身高如下表,哪个组的身高比较高?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身高(cm)
137
140
136
137
141
145
149
146
147
148
145
144
152
150
155
154
158
151
151
160
157
155
159
158
160
161
166
(3)揭示课题
平均数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应用。
(4)独立计算小巧组和小胖组的平均数,学生交流。
(二)平均数的巧算

质疑。刚才大家算了两组平均数,你有什么感受?

探究巧算方法。

出示小巧组挂南瓜灯的条形统计图:

看图,这组的平均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现在假设平均数是56,比真的平均数是高了,还是低了?为什么?

根据这个假设的平均数56,是否有办法算出真的平均数?

学生讨论、探究巧算平均数的办法,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反馈、交流方法,教师引导、板书:
小巧组的平均数:56+(1+0+6+2+1)÷5
=56+2
=58(个)

小结。对!大家可以先寻找一个假设的平均数,再加上“零头”的平均数,就可以算出真的平均数。
3.试一试。用这种方法巧算小胖组挂南瓜灯的平均数。
4.总结: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两组不同个数的同类数据,需要用平均数来比。计算时,可以通过先找一个假设的平均数,再加上剩余“零头”的平均数来得到实际的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A栏有7头奶牛,B栏有6头奶牛。某天两栏奶牛的产奶量如下表所示,问A栏奶牛的平均产奶量高,还是B栏奶牛的平均产奶量高。
A栏奶牛的产奶量统计
编号
1
2
3
4
5
6
7
产奶量(L)
17
15
16
12
15
12
18
B栏奶牛的产奶量统计
编号
1
2
3
4
5
6
产奶量(L)
16
13
14
18
17
15

解决问题。
在小歌手比赛中,7位评委对争夺冠亚军的两个小选手进行了评分:
一号选手
9.5
9.2
9.0
9.2
9.3
9.1
8.5
二号选手
9.2
9.1
9.2
9.0
9.0
9.4
9.7
按照比赛规则,先要从评委的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请你当统计员,算算这两位选手谁是冠军,谁是亚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的应用(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我与姚明投篮比赛的情景”,学习新知。
2、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的平均数来进行比较。
3、通过试一试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并通过小游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评价目标:
能耐心阅读。主动理解混合着文字和表格的问题情境,并积极探究以尝试解决问题。
能读懂统计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文字描述,清晰识别出所蕴含的
“平均数应用”’问题。
能有效整合信息,选择相对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清晰规范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先让我们一起来和姚明来比赛投篮球?看谁投得更准?
(1)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比赛结束时,我投篮得了24分,姚明投篮得了18分,你们说谁投得更准?
(不能比,不知道两人投得次数。)
(2)那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投的次数,我投了20次,姚明投了10次,现在能比较出了吗?怎么比?
(行了,算一下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应用(一)。
板书:平均数的应用(一)
二、探究新知: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刚才投篮球的知识来看一看这个题目?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折纸鹤比赛,小巧小组有5人,小胖小组有6人,折纸鹤情况如下:
小巧小组
序号
1
2
3
4
5
纸鹤(只)
57
56
62
58
57
小胖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纸鹤(只)
56
57
58
55
61
55
1.哪个小组折纸鹤折得快?
学生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多,哪个小组就快。)
师:请你们就分别计算一下,两个小组平均每人折的纸鹤数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小巧小组
小胖小组
(57+56+62+58+57)÷5
(56+57+58+55+61+55)÷6
=【56×5+(1+0+6+2+1)】÷5
=
=56×5÷5+10÷5
=
=56+2
=
=58(只)
=
答:————————————————
师:做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
①由于两个小组人数不同,折的纸鹤数也有很大差异,使用折的纸鹤数比较,或使用人数进行比较都不能很好地反映折的纸鹤的快慢情况。
②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描述各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
③然后通过计算两个不同人数小组平均每人折纸鹤数(平均数)、比较,得出合理的比较结果。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10、小结:
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
三、试一试:
请看题目: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你会用什么方法比较?
根据上面学习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比较题目。
计算两栏牛的平均产量,然后比较。
请学生单独解题。
学生汇报:
A:(17×2+16×2+14×2+13×2+15)÷9
=135÷9
=15(升)
B:(18×2+16×2+14×2+13+15)÷8
=124÷8
=15.5(升)
15
<
15.5
答:B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
小结:
初步体会平均数在对两组不同个数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上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基础型练习
(一)苹果园:
红星农场中A苹果园6亩地共收获苹果9.6吨:B苹果园8亩地收获苹果12吨。
1)A苹果园平均每亩收获苹果多少吨?
2)B苹果园平均每亩收获苹果多少吨?
3)哪块苹果园平均收获苹果多?
学生看题后独立解答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
(二)电视机:
甲电视机厂上半年生产电视机如下表:
月份






电视机(台)
1234
1230
1240
1240
1230
1266
乙电视机厂一、二月共生产电视机2540台,三、四月份平均每月生产1245台。
问:甲、乙两个电视机厂平均每月生产电视机,哪个厂生产的多?
学生小组合作解答题目。
小结: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使用计算平均数的办法来比较不用样本数的同类数据。
(三)拓展型练习(小游戏):
可以事先写下班级中两组学生每分钟跳绳的个数,进行比较。
在班级中让学生进行拍皮球的比赛,记录下数据,然后比较哪组拍球数多?(课后)
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而不理解的情况。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为此,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的作用,发展统计思想。
3、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和计算平均数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平均数的教学是立足于统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地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四、教学环节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这节课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在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两队(人数不同)哪对投篮成绩好?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最高分、最低分不合理,它不能代表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也不公平;因此产生了“平均数”,
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求平均数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总数除以份数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够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向学生演示移一移、让学生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后面教师制造困难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加深“总数÷份数=平均数”的印象,使学生理解逐层深入,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练习具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有巩固“移多补少”方法的,有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有拓展型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平均数做全面练习,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感受平均数的作用,发展统计思想。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建构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五1班安排4名男生、3名女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投篮比赛,比赛成绩如下:
男队投篮个数:9
5
7
3
女队投篮个数:7
8
6
你认为怎么比才公平?
怎样算平均成绩?
探究阶段
1、建立平均数概念
(媒体出示女生队投篮情况)
思考:(1)你们有什么方法,计算女队平均成绩?
学生展示思维方法师归纳:(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投篮总数加起来再除以3,得到每人投进7个。
归纳出方法“相加求总数再平均分”。
②用移动的方法把多的移到少的上面去。
归纳出方法“移多补少”。
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想不想知道?(想)我的这种方法是以某一个数为标准,这里我以最少的数量6个为标准,然后把多出部分的球再平均分给3人,使每人的数量相等。(显示:以某一个数为标准)
师:刚才大家齐心协力想出了很多方法使女生队3人投篮个数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平均数)。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平均数”。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男生队平均投篮个数,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生反馈)
师:想想看,这里的平均数6是指实际每人投进6个球吗?(不是)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表示某个实际存在的数,它是计算得到的虚拟的数。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知识作练习。
2.探讨平均数范围。
(1)10和16的平均数是(
)。
(2)100、99、99和98的平均数是(
)。
(3)7、8、10、5的平均数是(
)。
(4)224、100、276的平均数是(

师:观察这些平均数的大小,想想平均数会不会比数据中最大的数还大,比最小的数还小?
小结:它的范围应该在一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三、巩固练习
过渡: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你知道什么地方要用到平均数吗?(生自由发言)
说生活中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1)平均成绩(2)人均消费(3)日均客流量(4)平均身高……
2.老师就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发现我们学校今年第二年季度用电的情况是这样的:
媒体显示:我校今年第二季度用电情况统计表
月份
四月
五月
六月
度数
1002
1013
1030
求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
思考后生列式解答并反馈。(媒体显示算式)
师: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
3.选择题(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1)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2辆,第二、第三天共卖出110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

(52+110)÷2
②(52+110)÷3
(2)自行车商店第一天卖出自行车52辆,第二天上午卖出28辆,下午卖出24辆。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辆?
①(52+28+24)÷2
②(52+28+24)÷3
反馈:
师:第1题的算式应该是①式还是②式,用手指表示。
问:为什么选择②式?(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第一题正确的算式应该是几呢?也请用手指表示。
问:这又是为什么?
过渡:看到你们都学得很认真,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再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
4.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30厘米,有一个小朋友身高150厘米,他不会游泳,不小心跌落在池塘里。如果排除其他因素,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个小朋友会不会淹死?请说明理由。
四、总结全课
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想不想带它进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就让“平均数”这个好朋友,为我们做更多有用的事吧!
五、课后作业
五1班学生去秋游,同学们自由结队,成立了4个小队,宇宙小队8人共花钱30元,太阳小队12人共花钱24元,月亮小队10人共花钱28元,星星小队6人共花钱26元。把四个小队的花费填入下表。求出平均每人的花费。
队名
宇宙小队
太阳小队
月亮小队
星星小队
总花费
总人数
平均每人的花费
平均每队的花费
花费
问:请你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问:平均每人的花费是多少?为什么是3不是27?
师:做好了这张统计表,每个同学就可以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多花钱。
五、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课堂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到位,说明了个人对于学情分析不深,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教师由于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有代劳的情况,不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性,今后要在组织好教学前提下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简洁、逻辑,把握节奏,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