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课件(8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 课件(8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2 18: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猜谜激趣
点评一下我说的话(2字古籍名一)
《论语》
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知识链接“五经”:

《诗》、《书》、《礼》、
《易》、《春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
名字的由来
孔子,是他的父亲叔梁乞72岁时和他的第三个妾颜征在生的儿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山求子,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古时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不分伯仲)
孔 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
2、孔子思想
(2)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
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习目标
论语?? 说???? 愠????传 三省 逾 矩
罔??? 殆?????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
dài
huì
juàn

zāi
lún
yuè
yùn
wǎng
“悦”的古字,愉快
gōng
生字音形
xǐng
chuán

dān
hào

听读课文
温馨提示:
1、注意生字的注音
2、注意朗读的节奏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意朗读节奏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意朗读节奏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朗读背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疏通文义,研习课文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1、“单”变“双”(单音节的词加一字变成双音节):
学—— 朋—— 温——
乐—— 师—— 知——
思—— 见—— 改——
择—— 逝—— 舍——
学习
朋友
温习
快乐
老师
知道
思考
看见
改正
选择
流逝
舍弃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如无实义的虚词)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对多义词,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直译不通,用意译) 
分析文义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
连词,表承接
也是
同“悦”,愉快
按时
名词用作状语
温习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第一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却,表转折
生气,恼怒
了解
指有才德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一个有才德的人吗?”
志同道合的人
第一章
第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 牢固,学习之乐
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 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

每天
名词作状语
多次

谋划
却,表转折
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自己
自我检查、反省
竭尽自己的心力
却,表转折
诚信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第二章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章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表承接
迷惑,疑惑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上天的旨意
越过
法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顺从意愿
命令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旨意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就(可以)顺从意愿,但又不会越过法度。
第三章
课文内容
本章是孔子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三章
子曰:“温 故 /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
温习
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
表承接
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 )
它,指前面的内容
第四章
课文内容
谈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章
子曰:“学 而不思 /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
疑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却,表转折

第五章
课文内容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五章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品质高尚
能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六章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是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第六章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它,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的人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第七章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七章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名词作动词
弯着胳膊
表承接
乐趣
粗粮
冷水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第八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当手段
对,对于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八章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贪图不义之财,不可不择手段的追求富贵。
第八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
于此,在其中
表承接
跟从、学习
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第九章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 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九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流
往、离去
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语气词,表感叹
这,指河水
第十章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第十章
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
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改变
第十一章
课文探究
本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说明了什么?
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一章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很困难的。
第十一章
子夏曰:“博学 /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
表并列,并且
坚定
恳切
仁德
表并列,并且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第十二章
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第十二章
学习小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重点字词把握
1、通假字:
说yuè :通“悦”,高兴,愉快。
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字的读音和所通的字应该一样。)
2、古今异义:
时:按时
三:多次
善者:优点,长处
不善者:缺点
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
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可能、许可。)
4.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5.思而不学则殆(古义:疑惑。今义:危险、几乎)
6.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7.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3、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
饭疏食饮水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吃饭。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4、语气词:
乎———
相当于“吗”
矣——
相当于“了”
也——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5、虚词: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承接(表顺承),接着,然后
表并列:连接的词与词无先后,无轻重,与,和
表修饰: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所处状态或方式,地
表递进:意思更进一层,并且,而且,更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承接)然后
(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并列)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转折)
(表转折)
(表转折)
(表承接)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转折)
(表修饰)
(表承接)
(表承接)
(表并列)
6、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

为,替。(wèi)
为,做,当作。
为,是,就是。
(wéi)
一词多义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7、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
课 堂 检 测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开   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仲尼


礼治
入仕
私人
三千
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佝偻者承蜩(tiáo)

课外拓展阅读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选自《庄子·达生》)
注释
1、仲尼:孔子。2、适:到,往3、楚:春秋时国名。4、出,行走,通过。5、佝偻:曲背之病,驼背的人。
6、承蜩:粘蝉,把蝉黏住。承:《说文》:“受也”。粘取。蜩:蝉。
7、犹掇(duō)之:好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掇:拾取,用手去拿。
8、有道耶:有门道么?道:办法、方法、规律、窍门。
9、五六月:指学习经过的时间。10、累丸:累叠圆形小弹丸。累:叠起。
11、不坠:不掉(落)下来。
12、锱铢(zī zhū):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一两,六铢为一锱。此处喻极微少的数量。
13、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极少。14、 处身:立定身子。
15、若:好像。16、株拘:株:木桩;枸:曲木。枯树根。17、 执臂:举竿的手臂。
18、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能感知蜩翼,其他事物好象不知道、看不见。唯……之知:只注意。之:助词。起宾语(蜩翼)前置的作用。
19、不反不侧: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形容精神集中,不因外物影响而乱动。
20、以:因为。21、易:改变。22、谓:对……说。
23、用志不分(yòng zhǐ bù fēn)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指一心不二用,不分散注意力。志:心思;分:分散。
24、凝(níng):专注,专一。25、丈人:古时对年老的人的尊称。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翻译
拓展阅读
《论语》名句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总结归纳文言重点字词;
3.搜集关于孔子的故事;
4.阅读《论语》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