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班级 姓名 计分: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箍桶(gū) 熹微(xī) 门楣(méi) 苋菜(jiàn)
B、招徕(lái) 囿于(yǒu) 荸荠(bí) 醅酒(pēi)
C、打怵(chù) 蘸满(zhàn) 起哄(chòng) 挑剔(tī)
D、斟酒(zhēn) 奶酪(lào) 腌制(yān) 譬喻(bì)
2、改正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4分)
A、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驰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 )
B、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荧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荧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
C、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压韵的吆喝。 ( )
D、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善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 )
3、下列知识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B、《端午的鸭蛋》——冯骥才——作家
C、《吆喝》——萧乾——作家、翻译家
D、《春酒》——琦君——作家
4、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8分)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5、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6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 ,让人____________ ;
语文是____________ ,让人____________ ;
语文是____________ ,让人____________ 。
6、能力拓展。(17分)
(1)古诗词中有许多句子与“节日”有关。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列两题。(10分)
①写出与下列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句子。(6分)
元旦:
清明:
重阳:
②将下列诗句与相应的节日连接起来。(4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除夕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七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寒食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元夕
(2)指出下列对联写的是何种职业。(2分)
新事业从头开始,旧现象一手推平。 ( )
(3)写出三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3分)
(4)我国民间风俗,每年有一个节日,人们都要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舟赛活动,还要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艾蒿,并用五色线扎成粽子状悬挂。请问这是哪个节日?它是为纪念哪位爱国诗人而形成的一种民俗?(2分)
节日: 纪念的诗人:
二、阅读(51分)
(一)(16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概括这两段的内容。(3分)
8、“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3分)
9、“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3分)
11、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4分)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二)(12分)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12、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2分)
13、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2分)
14、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2分)
15、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_特色。(2分)
16、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2分)
(三)莲花灯(12分)
林海音
每年农历的7月15日,是我最盼望的日子。
早在半个月以前,我就在惦记着这个日子哩。我常常想,要做一盏最别致、最好看的莲花灯,点上蜡烛,照亮了一瓣瓣的莲花儿,然后,我提着我的莲花灯儿,走到街上去,跟许许多多别人的莲花灯比一比。但是每一次去比,我都觉得自己的不够好,别人的又大,花样又特别,灯又亮。也总是想着,明年一定要做一个最好的。
我一手提着莲花灯,一手拉着宋妈的衣襟,因为她还抱着我的小弟弟。我们一条街、一条街的逛下去,全是灯,照亮了满条街。提灯的人,都像我一样,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逛灯的人如果发现了好看的灯,就都围过来,啧啧的称赞。提了那盏灯的主人,就会很得意的停下来,让人参观。一盏又大又讲究的灯总是有支架的,架在地上,主人就可以站在旁边休息了,我这盏小莲花灯可不行,总是手里提着它,提得手都酸了,也没有人欣赏。
虽然每年的7月15日,我都没有做过什么出色的莲花灯,但我还是年年高高兴兴的盼望,高高兴兴的提着灯在人群里挤,高高兴兴的度过每一个节日,因为每次宋妈都会对我说:“赶明年,咱们再做一个更好的。”
因此,每一年,我都盼望着一个更好的明年。
许多个“明年”过去了,我长大了。不再点煤油灯,不再提莲花灯。回想起来,那些日子很甜蜜,但是没有消息的宋妈,却很使人怀念。想起宋妈,就会想起灯,她虽不识字,却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18、比较“每年农历的7月15日,是我最盼望的日子”与“因此,每一年,我都盼望着一个更好的明年”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3分)
19、文章第三段写“我”欣赏别人的灯,而别人却没有来欣赏“我”手上的“这盏小莲花”,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怎样的感受?(3分)
20、第四段中三个加点的“高高兴兴”体现了什么?(3分)
21、“她虽不识字,却告诉我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认为作者领悟了哪些道理?(3分)
(四)三道茶(21分)
①这次在大理下关,当接到“白族三道茶晚会”的请柬时,初始并未引起太大的兴趣。我以为这种表现民族风情的茶点,可能与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族的奶子茶相似。既称为茶会,免不了肩摩踵接,履舄(xì鞋)交错, 只好合尊促坐,吹弹侑
(yòu劝人吃喝)客,不容意念回旋,从容器味。同时,我还把“三道茶”同所谓“三饮知真味”的三碗茶混同起来。我真怕三大碗茶下肚后,像苏东坡那样“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整夜兴奋无法入睡了。实践证明,我犯了个主观臆断的错误。
②步入会场,便听得四壁风鸣,有一种波翻浪涌、身在浮舟的感觉。原来,下关这个地方处在点苍山的风口,因此,“下关风”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齐名,同为大理绝景。未必是有意为之,但客观上的确显示了一种时代洪潮激荡,人生变幻不居的警世意味。室内客桌作U形设置,有二三十人入座。开场前扩音器里奏鸣着江南丝竹乐,与室外的风声林啸恰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干戈化为玉帛,铁马秋风转作杏花春雨的舒泰感,大家的心境随之也宁静下来。
③主持人简约致辞,略云:中国的饮茶艺术,一向注重情趣和韵味,追求一种悠然自得、回味无穷的心理境界。说着,三个头戴艳丽的流苏,身着红领褂、白衬衫,腰系花围裙的白族姑娘,已经端着第一道茶穿花蝴蝶般地走了过来。这些“五朵金花”的后代,一个个美秀天成,端丽大方,分三路向客人彬彬有礼地献茶。我双手接过茶杯后,便仿效着古人的茶式,先闻茶香,再观茶汤色泽,然后小口品尝,使茶汤从舌尖到两侧再到舌根。原来这是经过文火烹煮的浓茶,异常苦涩。客人们一边慢慢品味着清苦之茶,一边观赏着白族男女青年表演的民族歌舞。第二道茶是甜茶,里面加了些红糖、核桃仁等,喝上一口,甜中带香。根据事先摸底,漂亮的白族少女为远道客人分别演出了几节客人家乡的舞蹈,令人分外感到亲切。第三道茶里添有蜂蜜、花椒、芥茉等作料,使人记起苏辙“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诗句。略一沾唇,便觉麻辣酸涩兜头涌来,可是饮过数口之后,细加品啜,却又颇像咀嚼橄榄,大有回甘之效,故称回味茶。三道茶饮罢,客人纷纷发表感想。
④白族三道茶会,原为欢送子弟外出求学、习艺、经商的一种礼俗习惯,后来演进成现在这种富有生活情趣,饱蕴人生哲理的待客方式。它融娱悦、审美、教化作用于一炉,为人们在紧张、喧嚣、粗犷、变动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了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丝温馨的抚慰。
⑤三道茶会,对于初出茅庐、乍涉世事的青少年颇有教益,三杯酽茶入口,苦苦甜甜,回味无限。即使是粗心率意的钝根庸质,也总能从中得到启迪,有所感悟,减除几分稚气,增加些许成熟,不至把原来复杂曲折的社会生活简单地看作笔直、坦平的“涅瓦大街人行道”。
⑥它也宜于老年。沧海惯经,风霜历尽,百般磨折过去,世事从头数来:绚烂归于平淡,浮躁化为澄静。丰实的阅历,多彩的生涯,翻过筋斗,勘透机锋的智慧与超拔,使他们如窖藏数十载的陈酿,味浓而香冽。经过几番回味,其间固然不无颓唐、退馁者流,所谓“五欲已消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白居易诗);但更多的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有人说,幸福感是经过磨折之后一种高扬的澄静。如果是,则这些老人的心境笃定是甘甜的。
⑦身处逆境者有必要啜饮三道茶。那种苦涩交汇,忧乐相乘的意蕴,有助于他们顿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妙谛,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的人生哲理,领略“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辩证思维,从而磨砺意志,振奋精神,立志做烈火中的纯钢,冻雪中的红梅,暴风雨中的雄鹰。
⑧对于那些万事亨通,一无窒碍,志得意满的幸运儿,三道茶也会有所裨益。他们在横绝四海,睥睨万方的奋进中,喝上一杯苦茶,当可澄心静虑,少一些浮躁,多几分清醒,懂得危机感,忧患意识之可贵,增强经受挫折,战胜困境的应变能力。
⑨健全的人生离不开真善美的发掘和弘扬。借鉴与吸收无疑是极端必要的,但总不能脱离民族传统的土壤。而且,正如某些民俗学家所指出的,现在有些艺术实践活动,尽管比较科学、缜密、有序,但总不如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活动那样清新活泼,意趣盎然贴近生活,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浑然一体,未能形成足够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因而不易获得整体的社会性认同与契合。单就这个意义来说,三道茶晚会也是颇有价值的。
2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第②段中“铁马秋风”和“杏花春雨”是古诗中化出的意境,请用你读过的两句古诗解读,意境有相关之处即可。(2分)
①铁马秋风: , 。
②杏花春雨: , 。
24、中国人一向重视饮茶艺术,他们追求的是怎样的心理境界?(2分)
25、读第③段,概括说明文题“三道茶”各指的是什么样的茶?(3分)
26、三道茶对不同的人有何不同的收益?可摘引原文,也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青年人:
老年人:
身处逆境者:
幸运儿:
27、第⑥段中说“幸福感是经过磨折之后一种高扬的澄静。”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积淀,说说你认为“幸福感”是什么。(2分)
幸福感是
28、从民族传统角度看,为什么说三道茶晚会是颇有价值的?(2分)
29、从全文来看,作者对三道茶晚会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4分)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检测试题(四)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15分)
1、(2分)C
2、(4分)A.驰——弛 B.荧——萤 C.压——押 D.善——擅
3、(2分)B
4、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养”去掉。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
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5、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 流连忘返
意境深远的油画 惊叹不已
旋律优美的音乐 听之动容
6、(17分)
(1)(10分)①(6分)如: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4分)除夕(儿童句) 七夕(柔情句) 寒食(初过句) 元夕(去年句)
(2)(2分)理发
(3)(3分)如: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4)(2分)端午节 屈原
二、阅读(35分)
(一)(16分)7、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8、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9、“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10、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11、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
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二)(12分)12、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
13、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14、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15、北京
16、充满了怀念之情。
17、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三)(12分)
18、(3分)前者更突出盼望日子的到来;后者更体现每年自己有新的美的希望。
19、(3分)小小的“我”有个美好心愿,可每次“我”的灯引不起大家的欣赏和称赞,心里不免有点失望。这样写更能突出自己的失望情绪。
20、(3分)尽管“我”的灯不如别人,但“我”仍旧很高兴,体现了“我”的天真单纯及对明天美好的希望。
21、(3分)写出自己的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四)(21分)
22、(2分)引起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分)如: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4、(2分)一向注重情趣和韵味,追求一种悠然自得,回味无穷的心理境界。
25、(3分)第一道茶是经过文火烹煮的浓茶;第二道茶是加了红糖、核桃仁的甜茶;第三道茶是添有蜂蜜、花椒、芥茉的回味茶。
26、(4分)青年人:减几分稚气,增加些许成熟。
老年人:几番回味,浮躁化为澄净的幸福。
身处逆境者:磨砺意志,振奋精神,在生活中砥砺自己的斗志。
幸运儿:澄心静虑,清醒时势,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增强斗志和战胜困境的应变能力。
27、(2分)要体现语言的形象性
28、(2分)三道茶晚会这个优秀的民族传统活动,清新活泼,意趣盎然,贴近生活,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浑然一体,发掘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真善美的部分。
29、(4分)富有生活的情趣,饱含人生哲理,它熔娱悦审美,教化作用于一炉,为人们在紧张、喧嚣、变动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丝温馨的抚慰。
口
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