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河流与湖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类、作用,以及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内容以中国的降水分布特点为基础,又为学习后面水资源作出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结合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读中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了解中国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况,归纳出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中国主要湖泊的分布以及部分湖泊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读中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以及外流区、内流区的分布图的过程中,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2)在合作学习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中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的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掌握中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与水文特征。
5、教学难点: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特点以及分布原因。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贴图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诗句导入 引导学生以地理小侦探的身份找出《长歌行》中和地理有关联的诗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找出诗句“百川东到海”并解释其含义 以“百”“东”“海”三字为线索,串起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个线索“百” 课件展示“中国主要的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并引导学生列举中国河流以及家乡淮南河流名称,说明中国河流的数量之多。
课件展示表格“中国主要河流”并简单介绍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与第二长河(黄河)。
河流
长度
(千米)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长江
6300
180.9
9513
黄河
5464
75.2
661
松花江
2308
55.7
762
辽河
1390
22.9
148
珠江
2214
45.4
3338
海河
1090
26.4
228
淮河
1000
26.9
62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小结河流之于人类是母亲一样的存在,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孕育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说出中国主要的河流名称以及流经家乡的淮河。
观察得出我国最长的河流是长江。
通过思考得出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灌溉、航运、水能等。
通过使用图片与表格的形式,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示河流的数量众多。
通过思考河流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上的教育。
第二个线索“东” 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中的“中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中用红笔描出长江、黄河、淮河、黑龙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并观察河流流向,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河流如此流向的原因。
学生通过描绘中国的主要河流,观察并思考得出由于受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淌。 通过描绘我国的主要河流,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第三个线索“海” 小游戏“拯救鱼宝宝”: 三条鱼宝宝的家分别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他们趁鱼妈妈不在家,游入了河流中玩耍,情况十分危险,请你帮焦急的鱼妈妈找一找,她的鱼宝宝可能出现在哪些河流里。
河流
鱼宝宝
河流
鱼宝宝
黑龙江
怒江
淮河
雅鲁藏布江
黄河
额尔齐斯河
长江
塔里木河
学生通过观察“中国主要的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共同合作,上小黑板前贴上正确的图片,从而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分别注入哪些大洋。 通过小游戏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分别注入了哪些大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河流分类
播放音频文件:注入海洋的淮河与没有注入海洋的塔里木河的“自白”,引导学生给河流分类。
珠江——“大家好,我叫珠江,我跳过悬崖,越过险滩,穿过平原,哼着欢快的小曲汇入茫茫大海。
塔里木河——“大家好,我叫塔里木河,谁说我不向往大海?可沙漠比大海更需要水的润泽。
通过听两段音频得出划分河流种类的依据及外流区与内流区的概念。 用音频的表现形式将淮河与塔里木河拟人化,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特点
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中用红笔描绘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从而得出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特点。
通过亲手描绘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切实感受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特点。 通过描绘内、外流区的分界线,锻炼学生读图与动手能力。
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原因 合作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形”“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并讨论一个问题,然后由三大组的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原因。
对比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布图与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图以及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三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河流补给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通过分析“中国地形”“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感受并归纳出地形和降水对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的影响。 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问题——总结归纳,层层推进,使知识点清晰明了。
外流区内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外流区内的南北方河流的三个代表河流(松花江、长江、黄河)在汛期、水量等方面的水文特征,将答案填写在导学案中的表格里。
通过对比不同河流的在汛期、水量、含沙量、结冰期方面的水文特征,总结外流区内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方的河流的水文差异。 利用图片和表格多种形式来对比南北方河流的水文差异,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外流区内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 表格如下:
湖泊分布特点
猜一猜:通过介绍湖泊在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名称,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湖泊分布广泛的特点。
藏族称之为错或茶卡;满族称之为泡子;江苏、浙江人称之为荡;河北人称之为淀;山东人称之为泊。
火眼金睛: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中国主要的河流与湖泊”分布图中圈出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得出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并由此简单介绍安徽省巢湖与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在导学案图中圈出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并思考得出我国湖泊的分布特点。 利用湖泊的不同名称及火眼金睛的活动,展示出我国湖泊众多且分布广泛的特点,学生感受的更加清晰。
保护河流与湖泊的生态环境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以及它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从而引申到家乡的焦岗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献计献策:播放电影《私人订制》片段,感受人类对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引导学生为保护河流与湖泊献计献策。 谈一谈对家乡焦岗湖的了解并对保护河流与湖泊出谋划策。 利用介绍焦岗湖这种联系乡土地理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交流收获 引导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做出知识点的小结。 知识小结 复习归纳
教学小结 为学生颁发优秀地理小侦探的荣誉证书。
六、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流
1、“百”——“东”——“海”
数量 流向 注入
外流河——外流区
2、河流的分类 分布特点
内流河——内流区
3、河流的水文特征:汛期、水量、含沙量、结冰期
二、众多的湖泊
1、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和出长江中下游平原
2、湖泊的种类:淡水湖、咸水湖
三、保护河流与湖泊
七、作业设计
1、我国最长的外流河与最长的内流河分别是? 2、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与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分别是?
3、塔里木河汛期出现在夏季的原因?
4、我国南方河流有什么水文特征?
5、河湖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结合热点,充分利用学生已知并采取新媒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锻炼学生识图填图, 动手画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又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教学中部分学生仍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训练。同时,我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