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章第五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2、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3、通过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体会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总结、调查等方式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教学难点 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全新的情景中分析、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动画、白板、相关文档材料、课件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和小组活动(教法学法) 设计意图及信息化应用说明
课前提问
引入新课 物态的三态变化图
在播放舒缓音乐的同时,请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展示电冰箱和高压锅图片
展示火箭发射、返回舱降落时的图片
师:出示三态变化图。
生:将三态变化图填写完整。
师:这些自然景观都是自然界中哪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电冰箱是如何实现制冷的呢?而高压锅又是如何快速将食物煮熟呢?
师:航天技术中又应用了哪些物态变化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共同来完成今天的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复习旧知
铺垫新知
引入新课
激发思维
进行新课
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 师:展示教学目标
生:齐声朗读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探究
分组合作探究自然界中云、雨、雪、露、雾、霜、冰雹等的形成过程
分组展示合作探究结果
展示图片1-30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交流讨论:人类淡水资源有限,应节约用水,避免水污染
出示高压锅结构图
出示电冰箱结构图
师:播放动画
生:分组合作探究各类现象形成原因。
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过程。
师:出示问题,检测每组探究情况。
生:组内互相补充,组间互相质疑。
师:适时点拨。
生:简述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师:适当补充自然界中水是如何完成循环的。
板书: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包含的物态变化。
生:谈谈对地球上水资源现状的了解。
师:提出应该节约用水的现实意义。
生:说出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分组探究,并汇报高压锅能将食物较快煮熟的奥秘。
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板书:高压锅包含的物态变化。
生:分组探究,并汇报电冰箱的制冷过程。
生: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板书:电冰箱包含的物态变化。
师:关于电冰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师:启发学生说出“绿色冰箱”指的是什么?
激发兴奋,引起思维。
培养分工、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竞争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观察对比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增强协作、分工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和小组活动(教法学法) 设计意图及信息化应用说明
应用与拓展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运载火箭的液态燃料与助燃剂
飞船返回舱的“防热衣”
思考与练习
热管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分小组竞赛
学物理本节习题。
师:白板展示火箭结构图片。
生:分组探究,并汇报火箭在燃料与升空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
生: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板书:火箭燃料与上升过程包含的物态变化。
生:分组探究,并汇报返回舱下落时不被高温烧坏的奥秘。
生: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板书:返回舱的“防热衣”包含的物态变化。
生:分组探究,并汇报热管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
生: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板书:热管包含的物态变化。
师:白板展示板书重点内容,学生分组回答。
师:宣布竞赛规则。
生:积极参与竞赛。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分组公平竞赛
师:布置作业。
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便于理解。
分析问题能力。
识图表能力。
拓展学生知识面。
渗透遵守社会公德思想
培养竞争意识
使知识系统化
增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反馈矫正、知识巩固
板书 设计 第一章 第五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云 液化和凝华 雨 液化、熔化 露、雾 液化 霜雪 凝华
二、高压锅与电冰箱
电冰箱 汽化、液化 高压锅 汽化、液化
三、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运载火箭-液化、熔化、汽化
返回舱的“防热衣”-熔化、汽化、升华
热管—汽化、液化
教学 反思
该节课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探究,激发的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节水、环保、航天技术领域的物态变化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该节拓展及习题部分设计较多,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不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