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婴儿出生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撤,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基督教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基督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D.基督教对战争的影响
2.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如图中的人物克洛维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倒立基督教
B.建立法兰克王国
C.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D.创建查理曼帝国
3.“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没有体现中世纪的西欧( )
A.封臣对封君要忠诚
B.封君对封臣有义务
C.封君封臣的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
D.封臣封君的关系是绝对的
4.在西欧封建社会,教权和王权错综交织。下列有关法兰克王国教权和王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B.在克洛维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教
C.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D.教皇为克洛维加冕,称克洛维为“罗马人的皇帝”
5.“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以使用它们。”文中的情景出现于( )
A.希腊“古典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
C.孔雀王朝时期的印度
D.中世纪的西欧
6.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7.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里的居民不包括( )
A.领主
B.农民
C.农奴
D.商人
8.西欧封建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D.庄园法庭只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
9.下列图片反映的探究主题是( )
A.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B.西欧庄园制度
C.西欧大学兴起
D.西欧城市的兴起
10.11世纪初,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勒诺大学,108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博洛尼亚大学,这是西欧最早的两所大学。意大利出现早期大学的根本原因是( )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传统教育的崛起
C.地理位置的优越
D.城市经济的复兴
1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12.“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13.拜占廷曾经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最终灭掉它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14.下列有关中古欧洲国家建立的时间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②法兰克帝国③查理曼帝国④德意志帝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15.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16.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
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③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④统一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在幕府统治时代,武士集团是重要的政治力量,武士集团的首领称为“将军”,也称为幕府将军。在幕府时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
A.天皇
B.将军
C.大庄园主
D.贵族
18.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你认为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 )
A.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B.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C.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D.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19.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阿拉伯人著的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这两本书是( )
①《医学集成》②《黄帝内经》③《医典》④《本草纲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0.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1分,共50分)
21.(14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
﹣﹣《宗喀巴
显密次第科颂》
材料二: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
﹣﹣《圣经》
材料三: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三的出处补充完整。
(2)以上三段材料分别是哪一个宗教的教义内容?其创始人分别是谁?
(3)这三种宗教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哪一个宗教?发展成中古时代欧洲主导思想的是哪一个宗教?
(4)通过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性质、和作用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宗教的认知。
22.(12分)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大帝国的疆域图
(1)请写出上述两张图片的帝国名称。
材料二:两大帝国的文明
(2)分别说出图三和图四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
材料三:两大帝国的扩张。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4)请列举古代历史上横跨欧亚洲三大洲的帝国?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分田),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田令》
材料二:农民必须给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调)。
材料三:废除了官职世袭的陋习,设立了处理日常事务的二官和八个省(如图),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这一官制改革借鉴了中国隋唐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谁?
(2)概述材料一中日本《田令》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二看,农民要承担哪些负担?
(3)读材料三,指出改革后天皇处于怎样的地位。结合图示简析日本官制改革实现了怎样的政治目标。
(4)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已脐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学习了古代日本的这段历史后,你有何感想?
24.(11分)中古时期西欧的乡村与城市都有了质的变化,庄园和城市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现象。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们以“西欧的乡村与城市”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庄园出现】
材料一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图一信息,说说你联想到的生产、生活状况。图二中的分封的核心是什么?
【城市兴起】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镇并非现代城镇的缩微摹本;在我们自己眼中它们看上去仍是半乡村和不够开化的。街道往往未加铺砌,住宅里专有种菜的园子,圈里养着牛和猪。在经过一个大都会的街道时,你往往会碰上一群“咩咩”叫个不停的羊或一群伸着长脖叫唤的鹅……虽然具有上述各种弊端,城市居民很以其新的城市和生活方式为荣。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个著名的城市。
【大学诞生】
材料三“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者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3)列举出中世纪西欧的著名大学。
【关系探究】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庄园、城市兴起和大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5分)婴儿出生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撤,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基督教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基督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D.基督教对战争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对于一个基督教徒从生到死的影响,很明显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对于基督教要从创立、发展、影响及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掌握。
2.(2.5分)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如图中的人物克洛维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倒立基督教
B.建立法兰克王国
C.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D.创建查理曼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洛维的主要历史贡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克洛维的主要历史贡献的相关史实。
3.(2.5分)“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没有体现中世纪的西欧( )
A.封臣对封君要忠诚
B.封君对封臣有义务
C.封君封臣的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
D.封臣封君的关系是绝对的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没有体现中世纪的西欧封臣封君的关系是绝对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
4.(2.5分)在西欧封建社会,教权和王权错综交织。下列有关法兰克王国教权和王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B.在克洛维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教
C.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D.教皇为克洛维加冕,称克洛维为“罗马人的皇帝”
【分析】本题考查了法兰克王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
【解答】有关法兰克王国教权和王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教皇为克洛维加冕,称克洛维为“罗马人的皇帝”。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5.(2.5分)“农奴的房舍、可耕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以使用它们。”文中的情景出现于( )
A.希腊“古典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
C.孔雀王朝时期的印度
D.中世纪的西欧
【分析】本以“农奴的房舍、可耕地、森林、湖泊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使用它们。”为依托,考查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封建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的基层经济组织。庄园土地属于封建领主,但除部分土地由其直接经营之外,大部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奴使用。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必须定期在领主土地上耕种,或把份地上的部分产品以实物或货币形式交给领主,还要服许多杂役和交纳贡税。“农奴的房舍、可耕地、森林、湖泊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使用它们。”文中的情景出现于中世纪的西欧庄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6.(2.5分)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分析】本题以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为依托,考查西欧中世纪庄园。
【解答】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设有教堂、法庭,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欧洲庄园的佃户每周要给领主劳动3天,剩余时间从属于自己,按照勤劳的佃户计算,我们可以推断佃户的赋税负担约为七分之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相关知识。
7.(2.5分)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里的居民不包括( )
A.领主
B.农民
C.农奴
D.商人
【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庄园。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在欧洲庄园里生活的人包括领主、农民、农奴,不包括商人。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
8.(2.5分)西欧封建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D.庄园法庭只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了庄园法庭。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解答】关于庄园法庭的描述错误的是庄园法庭只是维护封建领主利益的工具。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9.(2.5分)下列图片反映的探究主题是( )
A.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B.西欧庄园制度
C.西欧大学兴起
D.西欧城市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兴起。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探究主题是西欧城市的兴起;10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内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后来成了文艺复兴的摇篮。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0.(2.5分)11世纪初,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勒诺大学,108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博洛尼亚大学,这是西欧最早的两所大学。意大利出现早期大学的根本原因是( )
A.教会势力的减弱
B.传统教育的崛起
C.地理位置的优越
D.城市经济的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知道意大利出现早期大学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复兴。
【解答】意大利的南部和北部出现了早期的大学主要是由于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那里的工商业迅速发展,即城市经济的复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5分)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
A.开展世俗教育
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C.自由探讨真理
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
【分析】本题以中世纪的一位教皇的评述为依托,考查欧洲大学的兴起。
【解答】据题干“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关键信息“中世纪的一位教皇”“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教皇的身份可以看出,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2.(2.5分)“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汉谟拉比法典》
C.习惯法
D.《十二铜表法》
【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解答】“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它”是《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11世纪末期,《罗马民法大全》的手抄本在意大利被发现,西欧开始对《罗马民法大全》进行研究。《罗马民法大全》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
13.(2.5分)拜占廷曾经是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为欧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最终灭掉它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分析】本题考查了拜占廷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廷),故称“拜占廷帝国”。
【解答】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通过53天的围攻,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沙场,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拜占廷帝国灭亡的相关史实。
14.(2.5分)下列有关中古欧洲国家建立的时间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
②法兰克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德意志帝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有关中古欧洲国家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476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也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王国的基础上,843年,根据《凡尔登和约》,查理曼帝国分裂为三部分,建立了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等国。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古欧洲国家建立的相关知识。
15.(2.5分)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第一次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书对日本记载为切入点,考查日本的统一。
【解答】依据所学,公元3世纪中叶,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一个叫作大和的政权,5世纪大和第一次统一日本。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日本的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2.5分)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属于该民族在公元7世纪为汲取外国文明而采取的改革措施的是( )
①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③将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④统一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下列能够成为这一观点的史实依据是日本大化改新。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内容与影响。
17.(2.5分)在幕府统治时代,武士集团是重要的政治力量,武士集团的首领称为“将军”,也称为幕府将军。在幕府时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 )
A.天皇
B.将军
C.大庄园主
D.贵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幕府统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的相关史实。
18.(2.5分)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哈特著有《人类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位人物排名》一书,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你认为他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 )
A.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B.他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C.他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D.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的主要贡献.
【解答】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公元622年(公元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伊斯兰教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因而穆罕默德排能位居榜首的主要原因是他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及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9.(2.5分)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阿拉伯人著的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这两本书是( )
①《医学集成》
②《黄帝内经》
③《医典》
④《本草纲目》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为依托,考查欧洲医学界的经典。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常说的“西医”,其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阿拉伯人的贡献。
20.(2.5分)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方式.
【解答】学生学习历史必须拥有的理解分析能力。在题干中中明确告诉了学生世界的交往主要有两种形式: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从选项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交往形式不同的。ABC很明显是暴力冲突的形式,都是战争。D就属于和平交往。
故选:D。
【点评】注意准确识记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有关内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1分,共50分)
21.(14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
﹣﹣《宗喀巴
显密次第科颂》
材料二: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
﹣﹣《圣经》
材料三: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
请回答:
(1)请将材料三的出处补充完整。
(2)以上三段材料分别是哪一个宗教的教义内容?其创始人分别是谁?
(3)这三种宗教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哪一个宗教?发展成中古时代欧洲主导思想的是哪一个宗教?
(4)通过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性质、和作用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宗教的认知。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三“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出自《古兰经》.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2)据材料“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佛教的教义内容;据材料“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愿主耶稣的恩惠,常与众圣徒同在。阿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基督教的教义内容;据材料“真主,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内容。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种宗教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是伊斯兰教,发展成中古时代欧洲主导思想的是基督教。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用方面,三大宗教都主张忍耐服从,放弃斗争,都成为了统治者麻痹人民思想,统治人民的工具。
故答案为:
(1)《古兰经》。
(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乔达摩?悉达多或释迦摩尼、耶稣、穆罕默德。
(3)伊斯兰教、基督教。
(4)如作用方面,都成为了统治者麻痹人民思想,统治人民的工具(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教义、经典以及建筑特色。
22.(12分)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大帝国的疆域图
(1)请写出上述两张图片的帝国名称。
材料二:两大帝国的文明
(2)分别说出图三和图四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
材料三:两大帝国的扩张。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4)请列举古代历史上横跨欧亚洲三大洲的帝国?
【分析】本题以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为切入点,考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洲三大洲的帝国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由“地中海成为国家内湖”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疆域;由“巴格达”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2)图三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帝国文明的代表;图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帝国的文明代表。图三: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图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有:①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4)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它也曾地跨亚欧非三洲。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是疆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故答案为:
(1)图一:罗马帝国,图二:阿拉伯帝国。
(2)图三: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不能回答“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图四:《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3)两大帝国共同特点:①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③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
(4)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洲三大洲的帝国的相关史实。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分田),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田令》
材料二:农民必须给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调)。
材料三:废除了官职世袭的陋习,设立了处理日常事务的二官和八个省(如图),每一级由中央在民众中选拔的官员管理。这一官制改革借鉴了中国隋唐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谁?
(2)概述材料一中日本《田令》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二看,农民要承担哪些负担?
(3)读材料三,指出改革后天皇处于怎样的地位。结合图示简析日本官制改革实现了怎样的政治目标。
(4)这次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已脐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学习了古代日本的这段历史后,你有何感想?
【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相关知识。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解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效法隋唐的历史改革是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2)材料一中日本的《田令》规定: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或对农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材料二看,农民要负担租、庸、调。
(3)读材料三,可知改革后天皇处于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日本官制改革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
(4)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它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
(1)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2)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或对农民分田、退田作出了具体规定)。农民要负担租、庸、调。
(3)天皇是最高统治者。打破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
(4)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善于学习是日本民族的特点。通过不断学习、改革和创新,日本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24.(11分)中古时期西欧的乡村与城市都有了质的变化,庄园和城市的兴起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现象。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们以“西欧的乡村与城市”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
【庄园出现】
材料一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图一信息,说说你联想到的生产、生活状况。图二中的分封的核心是什么?
【城市兴起】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镇并非现代城镇的缩微摹本;在我们自己眼中它们看上去仍是半乡村和不够开化的。街道往往未加铺砌,住宅里专有种菜的园子,圈里养着牛和猪。在经过一个大都会的街道时,你往往会碰上一群“咩咩”叫个不停的羊或一群伸着长脖叫唤的鹅……虽然具有上述各种弊端,城市居民很以其新的城市和生活方式为荣。
﹣﹣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上),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个著名的城市。
【大学诞生】
材料三“大学”一词的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者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3)列举出中世纪西欧的著名大学。
【关系探究】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庄园、城市兴起和大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分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
【解答】(1)观察材料一图一可知,西欧庄园以土地耕种为主,教堂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领主土地与个体农民土地交错在一起,庄园内有基本生活设施,如住宅、粮仓、磨坊、烤炉等,无须外出,因此相对封闭。图二反映的是西欧封君封臣制,这一制度是以土地分封为核心的。
(2)由材料二“中世纪的城镇并非现代城镇的缩微摹本;在我们自己眼中它们看上去仍是半乡村和不够开化的。街道往往未加铺砌,住宅里专有种菜的园子,圈里养着牛和猪”并结合所学知,当时西欧的重要城市有巴黎、米兰、威尼斯、琅城。
(3)由材料“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者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并结合所学知,中世纪西欧的著名大学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大学的诞生。
故答案为:
(4)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大学的诞生。
故答案为:
(1)状况:以土地耕种为主,教堂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领主土地与个体农民土地交错在一起,庄园内有基本生活设施,如住宅、粮仓、磨坊、烤炉等,无须外出,因此相对封闭;核心:土地。
(2)巴黎、米兰、威尼斯、琅城。(列举两个即可)
(3)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4)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瓦解作用;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大学的诞生。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掌握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