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懦夫(nuò)
崇拜(chóng)
彼此(b?)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遁词(xún)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塑像(sù)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
繁植
倘若
众叛亲离
山穷水尽
B.惯通
卦辞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4.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
平庸 鲁钝 放任
B.
平凡 鲁莽 放弃
C.
平庸 鲁莽 放任
D.
平凡 鲁钝 放弃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7.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让孩子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和所给上句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0.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11.文中画线的词语该如何理解?
12.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13.“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山东省淮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4.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15.
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16.
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
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
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⑥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8日,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第③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分析本文标题的好处。
20.请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20课《创造宣言》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懦夫(nuò)
崇拜(chóng)
彼此(b?)
中伤(zhōng)
B.豢养(juàn)
遁词(xún)
和谐(xié)
卦辞(guà)
C.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塑像(sù)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答案】C
【解析】A.中伤——
zhòng;B.豢养——huàn,“遁”应读“dùn”;D.樵夫——qiáo;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塑像
繁植
倘若
众叛亲离
山穷水尽
B.惯通
卦辞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A.繁植——繁殖;B.惯通——贯通;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故选D。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
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A.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故选B。
4.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
平庸 鲁钝 放任
B.
平凡 鲁莽 放弃
C.
平庸 鲁莽 放任
D.
平凡 鲁钝 放弃
【答案】D
【解析】
“平凡”与“平庸”,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在于两者都含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意思,不同在于“平凡”多指社会属性,“平庸”多指个人特点,故(1)处应填写“平凡”;“鲁钝”的意思是。“鲁莽”指言行不仔细考虑,轻率从事。故(2)处应填写“鲁钝”;“放任”不加约束,听其自然。“放弃”指丢掉,不坚持。故(3)处应填写“放弃”。根据以上分析,故选D。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答案】B
【解析】ACD三项正确。B项“学士词”前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答案】B
【解析】A.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选项正确;B.画龙点晴: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C.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选项正确;D.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选项正确;故选B。
7.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答案】D
【解析】句①是作者关于“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的观点,其他各句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④的“甚至”表明应在②之后;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⑥是依据,③是推断,其顺序为⑥③;⑤是一句哲理名言。按照论证的一般结构进行组合,6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先说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再用哲理名言⑤加以佐证,最后得出观点①。排序为:②④⑥③⑤①。选:D。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答案】BE
【解析】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批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
错误观点,得出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的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让孩子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和所给上句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答案】(1)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杜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示例: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结论。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就近入学可以减轻学生压力;体现教育公平或杜绝腐败;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根据材料三可知,教育部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2)
本题考查学生续写的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依据材料内容,就会对出下句: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0.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案】一是“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另一个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细读选文,提炼文中表述的错误观点,可以提炼出第1、2段的段首句“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两句,即为作者反驳的两种错误观点。
11.文中画线的词语该如何理解?
【答案】被我们认为“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终归获得了成功。
【解析】通过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词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引出下文“要开出一条生路”,必须有智慧、信念和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12.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答案】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解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借歌德的话来论述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继续创造,点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13.“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解析】这句话是对上文引用事例的理论论证和总结,一方面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另外也点出了在“走投无路”时该如何创造。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山东省淮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4.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答案】14.
①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议论文要把握文章内容,先要把握分论点。标题“勇者不惧”给了论证范围,那么,从几个方面论证“勇者不惧”,就要看有几个分论点:②段从“‘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引入论证,列举蔺相如的故事论证“勇者不惧”“义以为上”“有义之谓勇敢”,结尾得出第一个分论点“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③段由“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开始论证,然后以孔子和子路的对话论证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从而论证分论点“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④段先提出分论点“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然后以孟子言论为道理论据,又以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的事实来论证这个分论点。
15.
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答案】15.
①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②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③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段先提出“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的分论点。然后用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时,孟子的一些言论来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接着用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最后总结“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
16.
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
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
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答案】16.
C
【解析】C.
有误。文章第③段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第②段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把大勇和小勇,鲁莽斗狠和真正的勇敢进行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故选C。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⑥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8日,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8.第③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举了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这一分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为论点服务的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本题中,画线句列举景海鹏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19.分析本文标题的好处。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论点更加形象鲜明。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表达作用。“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意思是:生命中存在无数的可能,永远不要说自己做不到,只要积极努力,向上向善,一切皆有可能。把生命比作树,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兴趣。
20.请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由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情况引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再出发”“求极限”“讨苦吃”三个分论点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举毛驴安于现状、终被蝙蝠杀死的例子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把握。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分别概括各层次的内容,最后用概括性语句组织语言进行解答即可。本文首先由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情况引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再出发”“求极限”“讨苦吃”三个分论点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然后举毛驴安于现状、终被蝙蝠杀死的例子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