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态变化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夏天,加在鲜榨西瓜汁中的冰块化成水,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汽化
C.熔化
D.液化
.下列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
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照射下渐渐散去
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
.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锭熔成铁汁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的是
.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如图是甲同学在云南香格里拉风景区中拍摄的晨雾照片。雾的形成过程属于
A.液化
B.汽化
C.凝固
D.熔化
.图中花叶上有晶莹的露珠,露珠的形成过程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A.汽化
B.熔化
C.液化
D.升华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3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气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
B.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升华现象
C.水蒸气液化成水,分子间距离增大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烧开水后,看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规律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
.如图所示是一只自制温度计的装置,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像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将橡皮塞塞住瓶口。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____和____中,并注意观察______。
.在东北,人们冬季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很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_______后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在探究“萘的熔化”的实验中,测得萘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保持80℃不变,可知萘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萘在84℃时处于_________态;萘的凝固点是_______℃。
.当洗手后,将双手放在自动干手机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分快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因为这样加快手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高了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
.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高空播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落过程中___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所示,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三、解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小婕家的浴室里有一面除雾镜,如图所示。镜面背后有连接镍铬金属薄片的电路,接通电源一会儿后,就可以消除附着在镜面上的“白气”,使镜子保持清晰明亮。
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别解释镜面上“白气”的形成过程与消除过程。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体温时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读数是____℃,该同学的体温属于____(选填“正常”或“不正常”)范围。
现在,英美等国家多用华氏温度计。华氏温度计是荷兰人华伦凯特在1709年用酒精制作的温度计。他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用℉代表华氏温度,温度计刻度均匀,每格表示1℉。请利用这些知识得出体温计的读数也可以记作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小丽同学在做“海波的熔化”实验时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28
32
36
40
44
48
48
48
54
60
66
(1)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_____℃。
(2)海波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第6分钟处于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利用水给试管内的海波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水在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参考答案
1.A 2.D 3.C
4.
C 5.A 6.C 7.
D 8.
A
9.C 10.D 11.C
12.C 13.A 14.D
15.D
16.热胀冷缩
37.8
17.热水
冷水
水柱的高度
18.凝固
熔化
19.晶体
液
80
20.汽化
空气的流动
21.升华
凝华
熔化
22.水蒸气
凝华
会放热
内侧
23.盆中的水向冰冻的鱼放热,使水在鱼表面凝固;冻鱼向外界放吸热使冰熔化。
24.(1)洗澡水温度较高,汽化成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镜面上出现雾气;(2)通电后,镍铬金属薄片发热使镜面温度升高,小水珠又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消散在了空气中,使镜子保持清晰明亮.
25.37.2
正常
99.9
26.吸收
碘的温度
27.(1)48
(2)晶体
固液共存
(3)使海波受热均匀
28.(1)96
A
(2)98
(3)吸收
不变
(4)液化
温度/℃
时间/min
O
D
温度/℃
时间/min
O
C
温度/℃
时间/min
O
A
温度/℃
时间/min
O
B
冰水
热水
甲
乙
A.“飘渺的雾”是气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A.大雨
B.冰雹
C.霜冻
D.雾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乙
甲
丙
90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