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02 21:1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所选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光现象第二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两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其中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也是光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体现。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则是光的反射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教材通过故事和生活中常见的光的反射现象“倒影”引入课题,随后要求学生以探究性的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收集、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养成团队协作的意识。最后通过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学好本节课内容是对学生掌握光学知识,应用光学知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对理解将要学面镜的成像特点、光的折射等知识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现象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鉴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趣的。作为物理这一门学科,应该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和物理概念的建立,但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以免造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下降。本节实验探究部分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应注意跟踪指导,使他们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从而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认识背景、兴趣爱好。作为新课标下的教师的教学,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基于以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学情,我的设计思想如下:
以实验探究为主,辅以启发性讲解、练习等,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得出规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它还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学生学习自信心、毅力、兴趣和动机等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认识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入射点和反射面。
(2)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会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会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感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感受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发现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团结互助的团队协作意识,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4)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生产的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光的反射动画课件、激光笔、半圆形纸屏(带角刻度线)、平面镜(大小各一)。
学生准备:激光笔、带角刻度线且能沿法线转动的半圆形纸屏(学生课前制作)、平面镜(大小各一)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光的反射动画。(小明同学迎着阳光看向水面时,发现水面很刺眼。)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同学会觉得水面很刺眼?
学生:因为射向水面的太阳光在水面上发生了反射,反射出来的光线射向了人的眼睛。
教师:同学门回答得很好,但光不仅仅在水面上可以反射,所有物体的表面都能反射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人眼,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光的反射。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再进行一些补充,适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提出问题: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哪位同学能例举生活中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照镜子、潜望镜…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影片、图片等进行适当补充,同时讲述阿基米德利用光的反射击退敌人的故事。
教师:可见,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是否也想如阿基米德那样,利用光的反射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学生:想。
教师:然而,如果想要利用光的反射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光的反射的本质和规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不过在探究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七个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物理名词。这对我们将要进行的实验探究很有帮助。就让我们在下面的小游戏中认识它们吧。
师生互动:进行小游戏《猜猜它是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光发生反射时的光路图,并给出七个物理名词,让学生猜出光路图中的每一个部分对应于哪一个物理名词。游戏之后教师进行适当讲解。
(通过小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还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关于“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二角”:入射角、反射角;“一点”:入射点;“一面”:反射面这七个名词的含义。)
2、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在认识这七个物理名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猜想,光的反射现象可能存在哪些规律呢?
演示实验:利用激光笔、半圆形纸屏以及平面镜演示光的反射,同时不断调节入射角的大小。让学生观察现象。
师生互动: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两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猜想: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可能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挺合理。然而,科学是严谨的,猜想毕竟只是猜想,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们准备的实验器材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填写实验数据并总结规律。教师对学生进行巡视和指导,尤其注意学困生的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实验,及时肯定学生的成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并让学生亲手设计、操作、归纳实验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在实验中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
评估与交流:实验结束后,教师邀请一个成功完成实验的小组给全体同学作示范。从而达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同别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可贵精神。
总结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发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提出问题: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反射角会如何变化呢?
当入射角减小为0时(即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反射面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猜想可能的现象并动手实验寻找答案。
师生互动: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评估总结:完成实验后,教师请几个小组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①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②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反射面时,“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课堂小活动:教师请两位同学站在一块较大的平面镜前,让甲同学对着镜子里的乙同学看,同时乙同学也对着镜子里的甲同学看。观察并体验实验现象。
教师:能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吗?
学生甲乙:当我看对方的同时,对方似乎也正看着我。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镜子亲身体验一下,并思考为什么?
交流评估:教师请几位学生对此现象作出解释,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表示鼓励或肯定。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
总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的。
(通过课堂小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现象,还学到了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此外我们还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引导和肯定。
(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播放:练习画光路图
请根据光的反射定律:(1)作出入射光线;
(2)作出反射光线;
(3)作出反射面。
(1)
(2)
(3)
五、作业布置
1、教材第66页第1、2两题。
2、教材第66页第3题作为课后活动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1、反射现象
2、基本概念:“一面”:反射面;
“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反射角;
“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2、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注:①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②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反射面时,“三线”重合。即∠r=∠i=0.
③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小结与反思]
我想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实践者,不仅要不断补充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启发和引导,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
为此,我重新设计了《光的反射》的教学。同以往的设计相比,本节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性
在以往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所安排的课时为1课时,但总因为教学内容多而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将本节课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第二课时学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进行相关练习。这样一来,充分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这节课的主体更加鲜明了。
在介绍“一点”“一面”“两角”“三线”时,一改以往的直接介绍的方式,而以小游戏的形式呈现,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氛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让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有趣的,一举多得。
将光的反射的应用这一内容提前,列举了光反射在现代生活以及前沿科学中应用的例子,同时还讲述了阿基米德巧妙利用光的反射击退敌人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光的反射是有用的,有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2、探究性和启发性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给学生创设光发生反射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欲望。从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到得出结论都由学生完成,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学会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程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同学间互助交流的合作精神。另外还通过探究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这一重点内容。
3、趣味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设计上尤为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阐述光的反射现象这一环节,为了让这一理论不至于太枯燥,又能比较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特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此外还通过讲故事、小游戏、实验探究、课堂小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有趣的。
4、针对性
本节设计最大限度的迎合了中学生的认知和兴趣特点。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是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而精心设计的。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实现了我的设计目的。
往往成功的一节课总会让我从中获得无限的喜悦。这正如徐特立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就必须耕耘得好。”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