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08: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020年秋初中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分钟)
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余挐(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hóng
zhēn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朗读课文,注意红字读音(3分钟)
自学指导二(8分钟)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要求:
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回答问题时,脱离课本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
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
日更定,余
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有
痕迹
罢了

消失
水汽凝成的冰花
(6分钟)
自学检测二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鸟兽的细毛
比喻船像草一样微小
裹、围
下大雪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相对而坐
怎么、哪里
尽力
酒杯
客居
等到


能够
不要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非常
不停地小声念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根据需要整理翻译(4分钟)
.
.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
.
.
.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一条小船,
裹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上上下下全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
.
翻译课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
我来到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我一起喝酒。我尽力的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别,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
一.解释下列红色字的含义。
①?客此??????????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余拏一小舟??????????????????
④及下船?
?????????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
⑦焉得更有此人?
??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当堂训练(10分钟)
客居?
消失
撑(船)
独自??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等到
酒杯
二、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上上下下全部是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当堂背诵全文
落实巩固翻译
第二课时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赏析文章写景运用的白描手法。
2、结合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分钟)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旧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自学指导一
6分钟
1、本文主要写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又为什么说湖中人“痴似相公者”?
3、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写作者的“痴”有什么用意?“痴”有什么深刻的内涵?(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1、本文主要写什么?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作者晚上八点左右独往湖心亭看雪。
“痴”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时间:“更定”(晚上八点左右)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
环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初更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独”写出了作者不随流俗的情调。
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
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为什么说“湖中人痴似相公”?
5)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比相公到得早;
2)铺毡对坐准备久呆;
3)在湖心亭煮酒赏雪;
4)见到“相公”,甚为欢喜,
拉着一起喝酒;
3、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写作者的”痴”有什么用意?“痴”有什么深刻内涵?(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作者“痴”
的赞赏,同时也衬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痴”包含着作者痴情于山水、自然;痴于偶遇知音之乐;痴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文中有两处能暗示出作者有对故国的思念:
一处是时间的暗示,一处是地点的暗示。
(1)用“崇祯”年号。(明思宗朱由检年号)
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2)用“湖中人”是金陵人。(金陵就是现
在的南京,明朝的国都
。)明朝灭亡了,在
这里遇到了来自国都的故人
,国破家亡的伤
痛萦绕在张岱的心头,故国之思自然流露。
理解赏析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否矛盾?
5分钟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客人的热情和喜悦。
二个字体现了作者与客人“天涯遇知己”之乐。
自学指导二
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像“舟子”一样的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反映
出作者的孤傲、清高。
重点探究: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这段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
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白描
白描特点:---
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又如《背影》里父亲的体态、衣着、动作描写,特点突出,形象鲜明,而又真挚感人。
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探、攀、缩、倾
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整体上运用的是白描写法
2、景物描写由面到点,由远及近。(视觉移动)
4、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整个西湖白茫茫一片的景象。
3、“痕、点、芥、粒”量词的使用,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以小衬大)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大雪三日”正面描写,雪下得时间之长,突出雪大。
(2)“湖中人鸟声俱绝”,侧面描写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景象,
(3)从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空旷、沉寂,使人感受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作者孤寂的情怀。
小结: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情感
2)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闲情雅趣。
3)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感伤情怀
5)偶遇知音的愉悦
全景:

特写:

小结:内容梳理
湖中
雪景
写景
亭上
奇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
叙事
叙事:相遇
相处
相别
抒情:意外地欣喜
(广漠)
(渺小)
写作者晚上七八点独自一人到湖心亭看雪。
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1、正面写雪大的句子是:________,侧面表现冬雪寒冷静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2
、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雪中景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体现舟子俗人之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能表现湖心亭知己相见意外惊喜的语句是: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当堂训练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人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下雪后西湖景色的优美,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B、作者写雪景,用了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C、量词“痕、点、芥、粒”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D、作者主要写赏雪,又写了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从而冲淡一点雪景的美,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看出他事先真的不知道里面有人。
D
2、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
3、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从视觉入手,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同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B、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现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C、文章对雪后景色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D、文章写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含蓄地体现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是作者写“痴”的一部分。
A
4.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B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B、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C、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D、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B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B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C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D“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的使用,于宏观中显出微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表现作者被迫勉强喝酒的心态。
B
“拉余同饮”
“拉”表现客人的热情和喜悦,写出了“天涯遇知己”之乐。
C
本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D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
A
“大喜”表现客人的热情和喜悦,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此处写出了“天涯遇知己”之乐,同时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8、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
和游湖人的雅趣。
B、本文将叙事与写景相融,使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
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
C、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
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自相
矛盾。
D、“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冰天雪
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C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