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课例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课例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2 21:20: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河中石兽》课例鉴赏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故事情节,品析人物形象,学习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明确一事一议的写法,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石兽向上游翻滚的理论的理解。
【教学过程】
解题导入
【板书】河中石兽
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会有什么疑问?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河中怎么会有石兽呢?石兽怎么到河里的?……
师:课文当中,有没有回答呢?找到这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师: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课文第一句告诉我们石兽的来历,也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的起因。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的故事。
二、读准字音,朗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表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想要读懂文章,前提是文句要读顺,读顺文句的基础就是读准字音。检测一下昨天同学们预习字词的情况。请这一列同学依次起立回答问题。
生1:圮(pǐ

生2:棹(zhào)
生3:曳(yè)铁钯(pá)
生4:木杮(fèi)
师追问:这个字笔画是几画?
生4:(思考后)八画
师:很细心。注意到了“杮”字右边中间是一竖。
生5:湮(yān)
生6:啮(niè)
生7:坎(kǎn)穴?
生8:臆断(yì)
生9:溯(sù)
生10:遂(suì)
生11:欤(yú

师:同学们读的很准,预习功课做得相当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将字音标注在书上,一分钟时间。
(生标注字音)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这
些生僻字,所以老师现在要给同学们推荐两个工具,第一就是我们的课下注释,第二就是古汉语字典。
【出示】两个工具:1.课下注释
2.古汉语字典
师:利用好这两个工具,就可以帮助同学们读准字音,从而流利地朗读文言文。现在分成三大组,一组一段,大声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不添字、不漏字。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朗读得已经比较流利了,可是我们要想感受到课文故事起伏的波澜,蕴含的意味,就要结合课下注释,一句一句来读。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段僧人找石兽的过程。
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
比较文章第一段,把握文章的波澜性。
【出示】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左边是原文,右边是删改后的文字,同学们快速找到左右两边的不同。
(生快速找不同)
师:同桌两人任选一处不同,品析哪处好?好在哪里?如何读出这个好?组成最佳拍档,展示时,一个品,一个读。
(生同桌两人讨论)
师:好,现在我们请这一组拍档先展示。
(生12读)生13:我们觉得“求”比“寻”好,“求”能让人感受到寺僧苦
苦追寻石兽的执着、迫切心情。
师:你说的太好了,那同桌能不能把寺僧这种执着又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生12:求石兽于水中(求重读且拖音)
(评委掌声)
师:读的真好,掌声说明了一切。
师:我们继续来展示,来,这一组同桌。
(生14读)生15:我们分析的是第三句,觉得有“竟”比较好,“竟”是“最
终、到底”的意思,最终没有找到,到底没有找到,说明了僧人找寻的时间之久。还有,“竟”里有着伤心,有着失落,有着苦苦找寻而不得的不甘心。
师:我觉得你分析特别到位,言虽短而意无穷,“求”字苦苦追寻,但“竟”字失落而归,把僧人的情感波澜一下子写了出来。现在我想请你带着你品析的情感,来读一读“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生14:“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师:恩,你的声音里有僧人的失落和不甘,很棒。来,这一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
(生16读)生17: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最后一句“寻十余里,无迹。”有逗号更好,突出了寻找的结果,还能隐隐体会出僧人的急切和失落的心情。
师:你们的看法跟我不谋而合啊,我也觉得这处我改的比书本上好。(评委掌声)还有三个动词没有同学分析,我们就一起来看下: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既简洁之至,又很生动。这些词用的多好啊!最后,同学们看PPT,来记下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语。(稍停片刻)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我们的理解读一遍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有感情读课文第一段)
师小结:同学们,这段文字短短39个字,却一波三折,言虽短而意无穷,一“求”一“竟”写出了人物情感的波澜,以为、无迹又写出了故事情节的波澜,这就是文言文言简义丰的魅力。
2.比较阅读第2、3段,感受人物的鲜明性。
师:那我们接下来看课文的2、3段,看看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出现,让故事又有了怎样的波澜?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发现2、3段中既有相同的句子、句式,又有相同的词语。我们现在来提升难度,找找“相同中的不同”。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要求:1.找出相同中的不同。2.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师:我们现在前后桌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探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
(生小组讨论)
师:刚才各位小组讨论得可真热烈,那么究竟形成了怎样的结论呢?我们拭目以待,请各组的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
生18:我代表我们组发言,我们发现的是相同的句子: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这是石头向上游转动的两个条件。
师:大家可别小看这两句话,“究物理”主要就体现在这两句话上。此外,除了这两个条件,老河兵还关注了——水的作用。大家注意,
“乃”与“盖”有区别吗?
生18补充:有区别,语气上不同,“乃”,可以看出讲学家神气活现的,有点看不起其他人。“盖”字是表示推论原因,说明老河兵经验丰富。
师:两个字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内涵,你们组真有水平。我们再来请下一组代表回答。
生19:我们找的是相同的句式:渐……渐……
师:谁渐沉渐深?
生19:
“石兽”。
师(面向大家):那谁渐激,谁又渐深呢?
其他生:“水”渐激,“坎穴”渐深。
师:你来给大家具体讲讲石兽旋转至上游的原理吧?
生19:石头物性坚硬沉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的反作用力,必能在石头底下冲击泥沙成为坑洞。石头被水冲(陷得)越深,等冲到石头陷进一半之时,石头必定倒陷在坑洞中。像这样第二次再冲刷,石头又再转动,转动个不停,于是逆水而上了。
师:理解得非常准确,表达得也很清晰,这节课最难理解的问题让你们小组给解决了,必须赞一个!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有一个字的不同的?
生齐:“耳”
师:“耳”是罢了的意思。从这里看出讲学家说话时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生19:我觉得他有点空谈事理又自恃学问高的意思。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我们再看下一组同学的展示。
生20:我们找的是相同的词语:“笑”。在这一段中,老河兵和讲学家都笑了,但我们感觉笑的不同。跟前面一组对讲学家的评价一样,我们认为这个“笑”也有自高自大的意味。
师:那如果前面加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笑?
生20:轻笑,或者哂笑。
师:那老河兵呢?
生20:嘲笑。讲学家的认识是错误的,众人轻信讲学家也真是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经验丰富。
师:同学们品得非常仔细!经过大家的分析,讲学家也好,老河兵也好,全都是活灵活现的、真切可感的。如果说第一段一个字写出了一段波澜,这个笑字可谓一个字写活了两个人。叙述简洁明快,不多修饰,作者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师:好,让我们再积累两个古今异义词。
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
是非
(古义:这不是
今义:事理的对与错)
师:作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一千一百多则这样的小故事,请看屏幕,快速浏览。
生浏览:纪昀,字晓岚,学识渊博,曾任《四库全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5%BA%93%E5%85%A8%E4%B9%A6"
t
"_blank?)》总纂官,《四库全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5%BA%93%E5%85%A8%E4%B9%A6"
t
"_blank?)》编写历时十载,被称为世界出版史上的一部巨制。期间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大学士。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由一千一百多则故事汇集而成,每则故事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章——“姑妄听之”。
师:《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章——“姑妄听之”,“姑妄”是什么意思?
难道作者真的是姑且随便听听吗?
生齐:不是。
3.
逐字品析
师:那作者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我们来看文章的尾句,尾句字字珠玑,每个字都有价值,值得我们逐字分析。
【出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板书】据理臆断
师:“然则”:总结上文,承接下文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提出讲学家据理无错,错在臆断。
“多”:仅仅是讲学家吗?
生:不是。
师:还有谁?你怎么知道的?
生21:众人。“数小舟”的“数”、“众服为确论”的“众”。
师:所以纪昀要讲这个故事,谈这个道理了,因为天下盲目的人太多了。
“可……欤?”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看看怎么样?
生22(改后读,体会):不行,语气不够强烈,减弱了。
师:这么强烈的语气应该怎么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引导学生有感情朗
读尾句。)
师:最后一个字“矣”:与第一段“矣”字相比较。前一个相当于“了”,
后一个则表示——感叹。
四、讲事和理之间的联系
师:文章就找石兽这件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最后才恍然大悟,生发议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叙后议,画龙点睛。作者叙事后立足于实际,发出有针对性的议论。这种写法,对于我们写作一事一议的文章很有启发。用一副对联来总结:
讲故事一波三折言简义丰
明道理画龙点睛针砭时弊。
五、
引导科学精神
师:那我们如何才能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据理臆断”呢?
生23:实践,不只停留在理论
生24:敢于挑战权威
生25:面面考虑、关注细节……
六、小结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其实,你们所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科学精神”。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一字一字读准文言文,一句一句读懂文言文,之后可以一篇一篇爱上文言文,让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走入我们的生活。
七、布置作业
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姑妄听之”: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相信。对吧?
生:不是的,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师:联系课后第二题,同学们下去之后可以查资料,可以请教物理老师。大胆的质疑,……
下课。
生:老师再见。
【名师观察】
反复推敲,深入挖掘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这位老师的课堂却是很生动,这主要来自于她高超的教学能力和对教材的理解挖掘。
教师对课文解读深刻,巧妙设计问题,也真正做到了带领学生去仔细、踏实研读文本的目的。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注意到对文言文中的实词、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从而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
亮点是两个梯度的比较:第一个是“找不同”,找出不同来,第二个是“同中求异”找出相同之中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品析。层层铺进,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深意,带领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对文章的理解,既把握了文章的波澜性,又体会到人物的鲜明性。对作者纪昀的理解也随之加深。
最精彩的地方在尾句的逐字品析上,字字珠玑,每个字品得非常到位,并且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学生真正学会了“质疑”这种科学精神。是真正的教语文,教文学。
此外,就是注意到了老师,学生、教科书和教科书的编者,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这五方的对话,思维系统的扩大,让她结尾句的这个“理”在完善,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就会更科学。我们从里面可以看出作者他的智慧,这位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方面,很不错。但是我个人感觉到,没有讲透,或者说,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准确,这是个遗憾。
原文: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修改: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找石兽于水中,
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小舟,
拿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