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是什么?结局怎样?
2.实业救国是近代爱国企业家们的梦想之一,结局怎样?为什么?
近代工业强国之梦的破灭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前提。
计划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走自己的路
照搬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道路
经济模式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12)
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1953.1---1956.1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1966.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曲折发
展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期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本课知识结构
一、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过渡时期1949-1956)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
1、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2、文革时期(1966——1976)
思考: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怎样的形势?
材料二
:
旧中国被外国人讥为“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材料一
: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1936年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钢
135万吨
754%
46.2%
原油
44万吨
272%
材料三、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历史最高年份
材料四:1949年到1952年底,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工作: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④恢复发展生产;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必要性:
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前提条件
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经济基础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经验教训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
1、背景
2、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目的:
特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一体两翼”
一化:
三改: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同时并举
实质:
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2、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根据材料: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化
三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根据材料:
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
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
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一五计划”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2、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1)基本任务:
①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化”
②
有步骤地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改造”
(2)主要特点:
①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
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的新型喷气式飞机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1956年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8年宝成铁路通车运行
1955年发现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列举“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分析在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产业结构: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和轻工业共同发展;
地区分布:重点发展东北地区
材料三: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根据材料:分析
“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原因:
地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
资源: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
基础: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从工业部门看:独立的工业体系
从地区分布看: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1)对农业:
(2)对手工业: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民个体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从供销入手
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一次性合作化
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1)策略:
(2)步骤: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利用、限制、改造
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国家入股私营企业,并由国家派代表负责经营管理,企业性质从私有变成公私共有。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对资本家手中的股份进行赎买,使企业完全变成公有。
1、19世纪70年代前后
产生
2、甲午战后
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
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4、“一战”后
迅速萧条
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较快发展
6、抗战时期
沉重打击
7、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8、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
重获新生
9、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
)
消失
温故知新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目的:
2、内容: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经济上)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政治上)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
短短三年,我国就完成了三大改造,其中难以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但瑕不掩瑜,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胜利。
白天敲锣打鼓晚上抱头痛哭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
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
“大跃进”运动
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实行全民炼钢。
影响: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
探索中的失误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
探索中的失误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高指标、瞎指挥
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
1957年
535万吨1958年
1070万吨1959年
3000万吨1962年
9000万吨
钢铁指标
1月报道亩产2000斤
6月报道亩产5103斤
7月报道亩产9195斤
9月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浮夸风
“共产风”
“敞开肚皮吃饭”的人民公社堂。
②“大跃进”运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中的失误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1、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
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失误的原因是有哪些?
1、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
“左”倾错误的泛滥)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忽视落后国情
2、中共缺乏建设经验
3、受苏联的影响
②“大跃进”运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中的失误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
经济开始好转
(1962年底)
调整任务完成
(1965年)
1963年大庆油田工人欢呼第一口油井试喷成功
大庆“铁人”王进喜
1956—1966年:
成就与失误并存,成绩为主
洛阳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1958)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出万吨水压机
1959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四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大跃进”运动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76年)
成功的探索
①
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中的失误
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
④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国民经济的浩劫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失误:
①
1958
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③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1966—1976年的“文革”
课标一: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成就和失误)
课标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有哪些吸取借鉴的经验教训呢?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的客观
实事求是
★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
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
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遵循
规律,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
水平
生产力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50
~
70
年
代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53~57)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成功探索:
文化大革命
背景
内容
特点
成就
八字方针
中共八大
曲折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经验、教训: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巩固练习:
1、造成1959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
原因是
(
)
A
自然灾害的影响
B
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D
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文化大革命
2400万担
3400亿斤
比上年增长11.6%
实际达到
2200万担
3216亿斤
比上年增长8.5%
原计划
棉花
粮
农业产值
1962年
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
①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B
C
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是因为
(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A
6、人民公社运动“一大二公”的错误在于
(
)
A
违反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
B
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C
开始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路线
D
超越了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D
7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
总路线
(
)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
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D
8、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
(
)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
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急于求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C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运送铁矿石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修建土高炉
人民公社社员列队下地生产
鼓足干劲加油干
放开肚皮吃饱饭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龟裂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