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 课件(幻灯片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 课件(幻灯片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10:2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同学们已经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的确,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长大。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曾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冰心文学奖等学术奖和文学奖30
余项。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
小说《草房子》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
1.走近作者
资料链接,了解“孤独”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
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可是一次意外事故降临了……
2.创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2.创作背景
一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
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
3.小说链接
孤独


人生经历
心路历程
孤独
旅程
4.解题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1、地点:从熟悉的油麻地到陌生的芦苇荡
2、心路历程:从惧怕孤独到成熟懂事
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速读课文·动手标记
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概括主要内容,并理清故事情节。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屏幕上显示的字词:
狗吠
胆怯
掺杂
给予
肥硕
撅断
嬉闹
稠密
戳破
凹地
恶劣

旧茬儿
撩逗
觅食
fèi
qiè
chān


shuò
juē

chóu
chuō
āo
liè
yōng
chá
liáo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戏打闹。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戳破】刺破。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天昏地暗】形容乌云密布或刮大风时飞沙漫天的景象。
(2)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辍学后,和父亲一起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结局
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父亲去放鸭。(1)
辍学离家(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写杜小康随父亲踏上放鸭之路,同时这也是一次孤独之旅。(2-27)
芦苇荡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
写杜小康在芦荡中放鸭、找鸭,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28-49)
终于长大
情节梳理
(苇荡遇雨,经受考验)
(与鸭共成长)
人物(主人公)
故事情节:
环境:
杜小康
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50-52)
搏击风雨
开端
发展
高潮
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谈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我从课文中学
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4)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进入角色,充满感情地读你画出的语句。读了之后,要把你们真实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1)现在,……一片茫茫的水。(11)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21)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29)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沉重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害怕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后来,父子俩……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33)
分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5)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48)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拿起笔来(8至33)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9)
从未见过的面孔(9)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10)
寂寞(10)
已无一户人家(12)
唯一的炊烟(13)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17)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28)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29)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29)
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33)
从这些“孤独”的词句,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磨难
孤独
恐惧
寂寞痛苦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2.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情感世界的孤独(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精神世界的孤独(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3)环境孤独(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
(4)生命孤独(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家庭中落、中途辍学之后,失去了校园和同学,没有了童年的欢乐,在远离家庭的牧鸭劳动中,经受住孤独寂寞、失望恐惧的艰难磨砺,迅速长大,成功完成了人生该走的一段历程。
精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段,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第11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第7、9段: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的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害怕和胆怯
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不同心理感受: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第29段: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在芦荡安顿之后
孤独、单调
在芦荡时间一久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面对孤独
习惯孤独
不再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天晴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坚强
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不同心理感受:
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心理变化过程:
在芦荡安顿之后:
在芦荡时间一久:
经历暴风雨后天晴:
不成熟
杜小康
孤独


长大、坚强
茫然、恐惧
害怕、胆怯
孤独、单调
不再忽然地恐慌
1、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段,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营造氛围
②衬托人物心情
③为后文作铺垫
④交代活动场所
⑤深化作品主题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1)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群,找出课文中描写鸭子的语句,看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第四段: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以鸭群的无忧无虑来反衬父子俩的孤独恐惧。
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拟人,表现鸭们的乖巧,间接体现杜小康此时的心态,用鸭们的表现来反衬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互相依存、相互映衬。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互相依存、相互映衬。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芦苇荡是杜小康父子放鸭的地方,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芦苇荡,找出课文中的描写,揣摩其作用。
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芦苇繁茂宽广、无边无际,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阴森的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24段:万顷苇塘,……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景如诗如画,给恐慌中的杜小康带来了些许平静与安慰。
芦苇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芦苇荡
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青森森一片
浩浩荡荡
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
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
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
宁静美好
广阔无边
带来宁静、安慰
烘托恐惧、害怕
(3)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试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这里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突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惧,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雷声如万辆战车滚动
歇斯底里
天昏地暗
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折断千万支芦苇
吹、卷鸭栏、惊散鸭群
暴风雨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雷声如万辆战车滚动
歇斯底里
天昏地暗
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折断千万支芦苇
吹、卷鸭栏、惊散鸭群
暴风雨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可怕

搏斗

成长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鸭群、苇荡、风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方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真实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笔自然朴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鸭群
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
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
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
广阔无边——宁静美好
可怕

搏斗

成长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第二步:分析环境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
②人物:(烘托人物……的心理、衬托……品质性格)
③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为下文……作铺垫)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试一试:这样确定方向:
第一步:分析环境自身特点
(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试一试:这样组织语言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气氛(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作用表达思路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地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课堂小结
语言赏析,品味“孤独”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4.“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5.“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联系生活,畅谈“孤独”
读书贵在感悟和联想,而作品贵在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让人感动。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示例1:孤独是一座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孤独是面对爱人欲诉不能的无奈,孤独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
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
示例2: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嬉闹的人群,却寻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孤独是我坐在豪华的餐厅里品尝着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谈笑。
清晨,走在上学路上,望着成群结队的同学,我常常感到孤独。孤独的我欣赏着街边的风景,孤独的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在孤独中自娱自乐。孤独是一种美。?
双休日,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段音乐,我独自在家中感受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
课下,独坐一隅的我,望着喧闹的教室,常常感到孤独。孤独的我无法和他们打成一片,孤独的我……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句段,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课后阅读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