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0-15 13:03: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九单元 溶液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
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
学习研讨
一、溶液
【自主学习】
【实验9-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阅读】阅读课本P27——28
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碘酒中_________是溶剂,______是溶质。
【交流讨论】
1、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实验9-2】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9-3】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的现象 振荡前的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实验9-4】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9页最后一段至第30页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及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学情分析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
A. 溶液 乳浊液 溶液 B. 溶液 悬溶液 乳浊液
C. 悬溶液 乳浊液 溶液 D. 溶液 悬浊液 溶液
2、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
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 )
A、 气体 B、液体 C、固体 D、都可以
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
拓展提升
【必做题】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混浊现象?为什么?
【选做题】
50 g稀硫酸中投入5 g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溶液质量是( )
A、55 g B、大于55 g C、 小于55 g D、 无法确定
课堂小结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情境导入——趣味实验
在一只小烧杯中装入半烧杯水,在烧杯下面放一块小小的薄木块,并向木块上放少量水,将烧杯向上提,观察到木块没有被提起来;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硝酸铵,边加边搅拌,直到烧杯外壁有水珠凝结,这时又把烧杯向上提。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呢?
学习研讨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根据课本第30页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展示交流】
归纳整理:阅读P31第一段内容
吸热>放热 ;吸热<放热 ;吸热=放热 。
学情分析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矿泉水 C.汽水 D.液氧
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熟石灰
3.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清纯的井水 B.淡化的海水 C.净化的河水 D.实验室配制试剂用的水
4.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
5.分别将NaCl、NH4NO3、NaOH固体加入到水中,使它们充分溶解,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明显降低的是 。
6.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
拓展提升
【必做题】
请将下面B选项中与A选项中相关说法的序号,填在A项中对应的括号内。
 A项
 ①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 )
 ② 碘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 ( )
 ③ 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 )
 ④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 )
 ⑤ 用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 )
 B项
 a. 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
 b.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 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洗涤剂能将油污乳化成小液滴而洗掉
 d. 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
 e. 同种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选做题】
物质溶解于水时,有的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请用广口瓶、试管、弯曲成如下左图所示形状的玻璃管、合适的橡皮塞和水,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能用它研究物质溶解于水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画出装置图,并简述其原理。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1.D 2.C 3.D 4.B
必做题
(1)NaCl(2)不会。因为溶液具有稳定性,当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溶液中的溶质不会分离出来。
选做题 FeSO4;水;C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1.D 2.A 3.D 4.吸热;放热 5.NaOH固体;NH4NO3
6.蔗糖分子;碘分子;Na+ 、Cl-
拓展提升
必做题 ①——e ②——b ③——a ④——d ⑤——c
选做题
解析:可设计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在玻璃管中装入少量水,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按照图连接好装置。如果向试管中加入某物质A(如氢氧化钠等),充分溶解,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的水左低右高。这说明广口瓶内气压增大,则温度升高,所以,A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果向试管中加入某物质B(如硝酸铵等),充分溶解,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的水左高右低。这说明广口瓶内气压减小,则温度下降,所以,B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学生乙:可加水。学生丙:还可加热。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学生1:均一、稳定。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溶质现象水碘 水高锰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锰酸钾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教师点评)巩固练习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教科书P33习题。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课外拓展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硝酸铵固体 D.食盐
2.小琪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的水结了冰。她加入
的物质是
A.食盐 B.硝酸铵
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
3.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土 B.氢气 C.蔗糖 D.汽油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化空气 B.石油 C.蒸馏水 D.碘酒
5.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6.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7.将下列物质混合并充分搅拌后,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酒精与水 B.氧化铁与稀盐酸 C.植物油与水 D.奶粉与水
8.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氦气可用于填充安全气球
B.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是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9.下列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C.生石灰和水反应 D.金属镁和稀盐酸反应
10.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并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花生油 C.白糖 D.纯碱
11..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白糖 C.纯碱 D.食盐
12.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各种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
C.引用生理盐水可以为人体补充无机盐 D.水分子是保持NaC1性质的最小微粒
1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泥水 B.硬水 C.矿泉水 D.生理盐水
二、填空简答题题
1.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她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_________。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__________。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_________。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__________。
2.野炊过程实际上是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该项活动过程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的运用。某次野炊活动中,同学们携带了铁锅、牛肉、面条、西红柿、食用油、食盐、味精、食醋、去污粉(有效成份为碳酸钠)等物品。
(1)携带过程中,不慎将装食盐、去污粉的瓶子混淆了。若要将它们区分开来,适宜选用___________(填所携带的物品名称)。
(2)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小明生火后小心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 。
A. 使用焰心加热 B. 使用内焰加热 C. 使用外焰加热
(3)烹煮牛肉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小春同学取锅中少量汤品尝。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4)野炊结束时,小辉用干布抹去铁锅表面的水珠。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D. 2. B. 3. C. 4. C. 5. A. 6. A. 7. A. 8. C 9. B. 10. B.
11. A. 12. D. 13. A.
二、填空简答题题
1.(1)CaCO3
(2)CuSO4
(3)NaOH
(4)NaCl
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