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3 08:49:30

文档简介

黄石市2020年高一年级十月调研考试历史
本试卷共6页19道题(含选择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卷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卷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卷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09年夏,考古人员在大冶市蟹子地遗址的房屋基址中发现距今4200年左右的炭化稻米14000余粒,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新石器时代黄石地区先民实现定居生活
B.
夏代水稻是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
C.
黄石地区进人文明时代稍早于黄河流域
D.
仰圭文化时期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蟹子地位于今黄石地区,该遗址发现了房屋基址,并在基址中发现大量稻米遗存,这都是定居生活重要证据。而遗址距今4200年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故A项正确;距今4200年夏代尚未建立,黄石地区的一处遗址也无法说明整个长江流域的情况,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证明黄石地区进入文明的时代,更无法与黄河流域对比,故C错误;D项也是时间不对。
2.
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不~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
B.
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
C.
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D.
书法成为一门自觉的艺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首先指出甲骨文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而拓片内容正说明商王非常关注粮食生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介绍了一片甲骨上刻辞的内容,无法得出商朝国家机构是否完善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五谷的种植历史,故B项错误;甲骨文拓片无法证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故D项错误。
3.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为了达成此目的,周代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A.
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
B.
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C.
确立更严格的礼乐制度
D.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规定有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方面的内部纷争,故D项正确;AB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排除;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非确立更严格的礼乐制度,排除C。
4.
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
A.
反映出百家争鸣后的思想趋同
B.
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
C.
表明统一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
为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从不同层面论证了天下终将归于统一,这些理论为之后国家统一以及采取维护统一的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D正确;各家论证统一的侧重点不同,恰恰说明当时正值百家争鸣时期,而非百家争鸣后,排除A;墨家代表的不是统治阶层,排除B;各个思想流派的主张不能代表所有人的主张,因此用“共识”表述不准确,排除C。
5.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反映的政治思想是
A.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
教化万民,实行仁政
C.
顺应自然,为而不争
D.
祸福相依,物极必反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故A项正确;教化万民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顺应自然,为而不争是老子哲学思想,故C项错误;祸福相依,物极必反是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属于哲学层次,故D项错误。
6.
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部分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
儒墨是百家思想源头
B.
韩非集百家思想之大成
C.
儒家居各家中心地位
D.
诸子思想有传承与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诸子等人思想相互联系,有借鉴和传承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部分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因此得不出儒墨思想是源头,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非诸子百家思想集大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居于中心地位,故C错误。
7.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废除了分封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
B.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
是君主专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材料强调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影响,故C项正确;AB均是郡县制影响,但与材料无关;D项君主专制侧重于削弱相权,排除。
8.
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A.
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
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
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
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东郡县民众纷纷奋起,官吏也加入其中”可知秦朝阶级矛盾激化,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六国贵族参与其中,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民众起义,没有提复国,故C项错误;农民起义源于秦朝暴政,不属于郡县制弊端,故D错误。
9.
当代史学家吕思勉说:
“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西汉初期采用这一“过时之制”酿成的后果是
A.
昌后乱政
B.
七国之乱
C.
八王之乱
D.
楚汉相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提到的“封建者”指的是分封制,即汉初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秦始皇废除的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时期齐国等封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故本题选B项;吕后乱政与郡国并行制无关,故A项错误;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故C错误;楚汉相争发生于汉朝建立以前,故D项错误。
10.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生真伪复谁知?”王非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
A.
宣官乱政
B.
何奴为患
C.
外戚干政
D.
儒家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汉时期人们将外戚辅政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导致汉代外戚干政现象非常严重,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以外戚身份总揽朝政,进而迫使孺子婴(刘婴)将帝位禅让己,故C项正确;A、B、D均与王莽篡汉无直接关系。
11.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曾提出“三年化疫”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备受重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
A.
作者是“医圣”张仲景
B.
书中提到了麻醉药麻沸散
C.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帝内经》从阴阳五行切入,其所提出的理论构成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黄帝内经》作者不明,故A项错误;麻沸散相传为东汉末年的华佗所发明,与《黄帝内经》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现有证据证明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故D错误。
12.
南北朝(420—
589)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下列王朝中不属于这一时期南方政权的是
A.
孙吴
B.
萧梁
C.
刘宋
D.
萧齐
【答案】A
【解析】
【详解】孙吴属三国时期,不属于南北朝时期,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齐、梁均属于南朝,排除BCD。
13.
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南方寺院经济发达,政府税收充裕
B.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C.
江南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D.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方寺院经济发达,与政府争夺劳动力会影响政府税收收入,所以A选项表述错误,也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B、C、D均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
14.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
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制度中可以用作该结论史实支撑的是
A.
郡县制
B.
刺史制
C.
租调制
D.
三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所以唐朝宰相数量较多,正对应“委员制”,故本题选D项;其他三项均与宰相制度无关。
15.
唐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书画名家辈出,这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其中以骨力道劲的艺术特色(如图)著称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柳公权的楷书书法特点是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以瘦劲著称,骨力劲健。本题材料选自柳公权代表作——《玄秘塔碑》,D正确;王羲之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书法端秀清新,被后人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A排除;欧阳询书法整体来说笔法比较细腻,结字严谨工整而温雅,B排除;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雄厚挺拔,气势恢宏,有盛唐之气,C排除。故选D。
二、
非选择题:
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古代历史地图往往值含着王朝疆坡、民族关系、都城所在等重要历史信息。下列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中期、唐前期、唐朝后期)的形势图。阅读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请分别从图1、图2、图3中损取有效信息,并据此判断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信息:中原政权统治区域集中于中东部;定都“长安”;少数民族政权有“吐蕃”“回鹘”“南诏”等;吐蕃势力范围达到今新疆并临近长安;台湾称为“流求”。
时期:唐朝后期。
图2:信息:中原政权统治达到西域;定都“洛阳”;少数民族政权有“鲜卑”
“乌孙”等;台湾称为“夷洲”;在西域设置有西域长史府。
时期:东汉中期。
图3:信息:中原政权统治范围包围东北、西域,定都“长安”;边地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等机构;西藏政权为“吐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突厥”;台湾称为“流求”。
时期:唐朝前期。
【解析】
【详解】从图1可提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区域集中于中东部;定都“长安”;少数民族政权有“吐蕃”“回鹘”“南诏”等;吐蕃势力范围达到今新疆并临近长安;台湾称为“流求”。这符合唐朝后期的特征;从图二获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达到西域;定都“洛阳”;少数民族政权有“鲜卑”
“乌孙”等;台湾称为“夷洲”;在西域设置有西域长史府。这符合东汉中期的特征;从图3获取的信息是中原政权统治范围包围东北、西域,定都“长安”;边地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等机构;西藏政权为“吐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突厥”;台湾称为“流求”。这符合唐朝前期的特征。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话题
(针对上述材料的整体或者局部来拟定)
.井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话题简洁合理,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说明:请参照如下格式进行回答:
话题:
......
说明:
......
总结:……
【答案】(1)答案示例:
话题:统治阶层致力于国家统一
说明:战国末期,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三国时期,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唯才是举,统一北方,奠定国家再次统一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总之,统治者阶层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
(2)局部话题参考: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国大一统。
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为北方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魏教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结合所学展开论述即可。如根据“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阶层都致力于国家统一。可结合秦的统一、曹操统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并得出统治者阶层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统一作出了历史贡献的结论。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18.
史料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曾指出1980年代<-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手史料,
笔记中提到“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信息,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然而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的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周朝,“封建亲成,
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卿大夫一士”金宇塔型的等级结构,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但是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很多贵族在公田之外开垦了大量的私田,以求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些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而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各个奴隶主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大津招徕奴隶,使得公田无人力可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当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之前奴隶社会的制度受到冲击,即所谓的“礼脑乐坏”,同时,中国也在走向局部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大的诸候国只剩下了7个!这些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部族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天掉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贵族,会设置为县(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悬”的简写),集财政大权于一身,直接听命于中央!
泰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土脂瓦解,新的社会制度亟需重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他们四处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最后商鞅被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重用,进行了变法,成了当时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得以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车同轨,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楚书坑儒。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便是“周秦之变”,这次变革形成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据某中学学生柯汕的读书笔记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题格式如下:
【答案】
角度
信息
价值
政治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分封制;“春秋战国后设置县”反映了郡县制的产生;“中国由文化概念到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反映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到秦朝集权式统一的变革
经济
“强迫奴隶在土地上集体劳作”反映了周朝井田制;“铁制生产工具”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开垦大量私田,公田无人力可用”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文化
“礼崩乐坏”反映了周朝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反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反映了秦朝实行文化专制;“商鞅变法秦朝成为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反映了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观点。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文化制度的变革
材料选自学生读书笔记,属于二手史料,是周秦社会会制度变革的概述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就该中学生读书笔记说明其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读书笔记首先可以大致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从整体来看,这些读书笔记都属于二手史料,是周秦社会制度变革的概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政治角度来说,“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分封制;“春秋战国后设置县”反映了郡县制的产生;“中国由文化概念到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反映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这些都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政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到秦朝集权式统一的变革。其余经济、文化层面仿效如此进行分析即可。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有人认为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年青时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近代理学家曾国藩说到:“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唐太宗诞号文皇帝),宋之仁宗,元之世租,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摘编自(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拓土的皇帝》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位君主的认识。(要求:
表述成文,史实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答案】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汉武帝统治期间,政治上,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中朝、确立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强了政府财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另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的疆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总之,汉武帝的统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使汉王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即帝位后,能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重要制度,政治上出现了古代少有的清明局面;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使唐朝经济迅速恢复并有了很大发展;文化上,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也实行了许多推进文学艺术发展的政策,为唐代文化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总之,唐太宗是一位积极有为、开明勤政的封建君主,造就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评价汉武帝和唐太宗,结合这两位君主的执政贡献进行作答即可。如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汉武帝统治期间,政治上,通过颁布“推恩令”、设置中朝、确立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增强了政府财政收入;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另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的疆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唐太宗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即帝位后,能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重要制度,政治上出现了古代少有的清明局面;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使唐朝经济迅速恢复并有了很大发展;文化上,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也实行了许多推进文学艺术发展的政策,为唐代文化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基础。黄石市2020年高一年级十月调研考试历史
本试卷共6页19道题(含选择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卷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卷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卷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09年夏,考古人员在大冶市蟹子地遗址的房屋基址中发现距今4200年左右的炭化稻米14000余粒,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新石器时代黄石地区先民实现定居生活
B.
夏代水稻长江流域主要农作物
C.
黄石地区进人文明时代稍早于黄河流域
D.
仰圭文化时期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2.
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下图是其中某片甲骨文的拓片。不~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
B.
五谷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
C.
商代统治者重视农耕生产
D.
书法成为一门自觉艺术
3.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为了达成此目的,周代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
A.
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
B.
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C.
确立更严格的礼乐制度
D.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
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
A.
反映出百家争鸣后的思想趋同
B.
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
C.
表明统一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
为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5.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反映政治思想是
A.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B.
教化万民,实行仁政
C.
顺应自然,为而不争
D.
祸福相依,物极必反
6.
如图是某学者描绘的部分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A.
儒墨是百家思想源头
B.
韩非集百家思想之大成
C.
儒家居各家中心地位
D.
诸子思想有传承与联系
7.
《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废除了分封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
B.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
是君主专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8.
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A.
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
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
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
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9.
当代史学家吕思勉说:
“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西汉初期采用这一“过时之制”酿成的后果是
A.
昌后乱政
B.
七国之乱
C.
八王之乱
D.
楚汉相争
10.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生真伪复谁知?”王非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
A.
宣官乱政
B.
何奴为患
C.
外戚干政
D.
儒家衰落
11.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曾提出“三年化疫”的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备受重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
A.
作者是“医圣”张仲景
B.
书中提到了麻醉药麻沸散
C.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
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12.
南北朝(420—
589)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下列王朝中不属于这一时期南方政权的是
A.
孙吴
B.
萧梁
C.
刘宋
D.
萧齐
13.
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南方寺院经济发达,政府税收充裕
B.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C.
江南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D.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14.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
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制度中可以用作该结论史实支撑的是
A.
郡县制
B.
刺史制
C.
租调制
D.
三省制
15.
唐代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书画名家辈出,这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了许多新的风格。其中以骨力道劲的艺术特色(如图)著称的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二、
非选择题:
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古代历史地图往往值含着王朝疆坡、民族关系、都城所在等重要历史信息。下列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中期、唐的前期、唐朝后期)的形势图。阅读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请分别从图1、图2、图3中损取有效信息,并据此判断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话题
(针对上述材料的整体或者局部来拟定)
.井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话题简洁合理,史实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说明:请参照如下格式进行回答:
话题:
......
说明:
......
总结:……
18.
史料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曾指出1980年代<-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手史料,
笔记中提到“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信息,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2000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2000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然而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的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周朝,“封建亲成,
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卿大夫一士”金宇塔型的等级结构,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但是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很多贵族在公田之外开垦了大量的私田,以求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些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而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各个奴隶主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大津招徕奴隶,使得公田无人力可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当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之前奴隶社会的制度受到冲击,即所谓的“礼脑乐坏”,同时,中国也在走向局部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大的诸候国只剩下了7个!这些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部族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天掉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贵族,会设置为县(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悬”的简写),集财政大权于一身,直接听命于中央!
泰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土脂瓦解,新的社会制度亟需重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他们四处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最后商鞅被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重用,进行了变法,成了当时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得以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车同轨,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楚书坑儒。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便是“周秦之变”,这次变革形成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据某中学学生柯汕的读书笔记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题格式如下: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有人认为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年青时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近代理学家曾国藩说到:“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唐太宗诞号文皇帝),宋之仁宗,元之世租,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摘编自(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拓土的皇帝》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位君主的认识。(要求:
表述成文,史实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