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35页——第36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2.通过小组合作,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3.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平均数的应用。(出示课题)
说一说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平均数=总和÷个数(板书)
师:小胖想要知道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尺、绳子、…)
如果用走路的方法来测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一步的长度,走了几步)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什么是一步的长度?(出示图片)
一步的长度可以是脚尖到脚尖的距离,一步的长度还可以是脚跟到脚跟的距离。
一步的长度叫做步幅
这样量步幅可以吗?
一大步(×)B、一小步(×)C、正常的一步(√)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步幅?
师:姚老师的身高有1米73,她的步幅大约是0.51米。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步幅是多少吗?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量一量,并记录。
(学生互动)
师:怎样量一步的长度比较好?(正常的或自然的一步)
探究二
1. 小胖量了自己的步幅,又数出自己走的步数,把步幅×步数=一共的长度,他开心地说:“我测量出了教学楼A点到B点的长度。”但小丁丁不同意,他认为小胖这样算出的数据不够合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每步步幅的长度不一样,只走一步得到的数据不够合理,怎么办呢?
(可以多走几步测出小胖平均每步的步幅。)
(1)小胖走10步的距离是4.8米,小胖平均1步走多少米?(学生计算)
4.8÷10=0.48(米)
说说求平均步幅的数量关系。(总的米数÷步数=平均步幅)
师:知道了小胖的平均步幅,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步数)
(2)小胖的平均步幅是0.48米,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84步,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学生口答)
4.8÷10×84=0.48×84=40.32(米)
师:小胖觉得从A点走到B点只走了一次还是不够合理,于是他又走了3次,我们来看一看。
2.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走了4次,分别走了84步、82步、83步、84步,这座教学楼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米?
老师是这样算的:0.48×(84+82+83+84)=159.84(米)你们认为呢?为什么?
(括号里的算式表示总共的步数,相当于走了4幢教学楼的长度)
那么应该先算出什么?(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平均步数 (84+82+83+84)÷4=83.25(步)
总长度 0.48×83.25=39.96(米)
师:谁来说一下综合算式? 0.48×(84+82+83+84)÷4
师:(84+82+83+84)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再乘0.48求的是什么?
问:小胖从教学楼的一端A到另一端B为什么要走4次?
要测小胖从一端A到另一端B平均走了多少步。
3.小结:怎样求教学楼的总长度比较合理?
①先走10步,求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每步的平均步幅;
②再求小胖从教学楼一端A到另一端B的平均步数,
③最后根据教学楼长度=平均步幅×平均步数,求教学楼A端到B端的长度。
探究三
师:现在小胖请你么帮忙求步数会算吗?
小胖家到学校门口相距720米,小胖从家走到学校门口大约要走多少步?
(根据步数=总距离÷平均步幅,可以计算小胖家到学校门口大约走多少步。)
720 ÷ 0.48 = 1500(步)
总距离 平均步幅 步数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郭老师走5步的距离是210厘米,老师从教室的前黑板到后黑板走了16步,我们教室的前黑板到后黑板的距离是多少米?
练习二
判断:
1、小巧走14步的距离是5.88米,她从家到超市走了720步,求她家到超市的路程。算式是5.88×720。
2、小丁丁测量走10步的路程,测了4次,分别是5.2米,4.8米,4.6米,5.4米,求小丁丁的平均步幅。算式是(5.2+4.8+4.6+5.4)÷4。
四、本课小结
我们在利用平均数来推测结果时,为了使结果更精确,可以通过部分数据的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的情况。
用平均步幅乘平均步数来求出总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