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19: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统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15课 课内外阅读专项训练
一、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你到竹子林 高粱地里听声音 在叭叭的声响 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划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填空:第2自然段是围绕第_____句话来写的,紧扣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描写,写出了夏天动植物_____________的生长特点。
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请仿照文中划“_____”线的句子写一句话,要求写出夏天动物或植物的生长特点。
昨天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________________,明天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武汉的夏天
武汉夏天的热,好像尽人皆知。到底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热得有多么难受?武汉人倒没有外地人表达得传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问我:现在武汉的夏天热吧?我答:热。于光远先生说:热得怎样?我答:42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几个星期。
于光远先生笑着摇头,讲述了这么一段往事: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遨去武汉做报告。武汉三镇,数武昌凉快一些,有偌大的东湖,有几十所大专院校,校园都搞绿化,因此式昌比汉口、汉阳都要凉快。报告就安排在武昌讲。那个时侯,大礼堂一般都没有空调设备,电扇也不多,吹出来的还是热风,所以报告就安排在室外进行。到了做报告的时侯,于光远先生一看,是在东湖的游泳池里。于光远先生坐在游泳池边沿讲活,听报告的人黑压压一片,都站在游泳池里。听的人倒不错,独热坏了于光远先生一个人。于光远先生走遍天南海北,如今已八十多岁,所经历的最热也就是武汉的这一次了。
另一个朋友,北方人,大夏天不幸被派到武汉出公差。临行前害怕武汉的热,找到武汉人打听,去了武汉住哪里比较凉快?别人告诉他如果是出公差住不起大饭店,最好就住长江边的招待所,江边总是比较凉快的。朋友来到武汉,然就寻到长江边上的一家招待所住宿。到了晚上,又热又闷,人躺下不一刻,草席上就是一个人的印迹,汗水洇的。电扇打开,热风烫面,只好关掉,一夜辗转,痛苦难当。第二天的晚上,朋友困极累极,来到长江边上,只见江边坐满了乘凉的人,他也试着坐坐,不行,依然是热得要命,且还有蚊虫叮咬。万般无奈,朋友急中生智:到长江里头去睡。朋友寻来一段绳索,再连接上自己的皮带,一头系在江岸的铁锚上,一头套住自己的脖子,人就坐进江水里,在水面露出鼻孔呼吸,这样才迷迷糊糊地得以打几个盹儿。天亮之后,朋友不顾一切,仓促北逃。
从此,一提起武汉的夏天,朋友有如谈虎,必然色变。他这一辈子,无论如何,是绝对不会在夏天来武汉的了。
解释下列词语。
尽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中生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连用三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汉没有连续几个星期都是42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B.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邀去武汉做报告,是在江边做的
C.作者的朋友大夏天去武汉出差,晚上住在江边很凉快
D.作者的朋友到武汉出差,只待了两天就热得受不了,仓促北逃
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处细节描写主要写了________的情景,其作用是________。
本文围绕”武汉夏天的热”讲了哪几件事?请简单地概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讲述了武汉这个城市的一个特点:夏天特别热。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哪些特点呢?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种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酣畅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围绕着“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写出了青海湖景色之神奇。
画线句子列举了几大湖的特点,从而和青海湖形成鲜明的___,突出了青海湖___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短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巨大而奇美的画卷。作者能将青海湖描绘得如此美轮美奂、十分醉人,其原因是什么?用“√”选出。
A.运用叠词,如“黄灿灿”“水灵灵”,写出美好的感受,又具有音韵美感。( )
B.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青海湖自然质朴的美。 ( )
C.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使青海湖具有梦幻般的美,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
用“﹏﹏﹏”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奇特幻想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领全文,是文章的中心句
一 飞快的 跳跃的 活生生的 迅速
; 、 , ,
是一粒种子 是一棵小树苗 就长成了苍天大树
人人都知道。 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
加强语气,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为下文写武汉夏天的热作铺垫。
D
晚上,江边热得让人难以入睡,痛苦难当; 可以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当时“朋友”热的程度
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于光远先生做报告,听报告的人在游泳池中站着听(泳池中听报告);另一件事是作者的一个朋友夏天到武汉出差,夜晚在长江里入睡(长江中睡觉)。
昆明被称为春城,一年四季气候如春,适宜人们居住。
山脉接连不断,高低不平。 形容非常畅快。
碧绿的草滩 蓝色的湖水 深褐色的山峦 是鸟的世界,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对比 质朴
A√B√C√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
妙处:虚实结合,生动地表现了青海湖粗犷、自然、质朴的美,并增强了阅读情趣。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