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
考试范围:专题1专题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4分)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 )
A.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D.溶液中都含有OH-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k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C.1
mol水分子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
D.一个NO分子的质量是a
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是b
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
g·mol-1
3.下列有关氧化物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B
C
D
SO2
CuO
Mn2O7
NO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4.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汽车车灯照出光亮“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B.雾和霾都是混合物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往往呼吸阻力较大
D.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的污染物颗粒,该颗粒直径完全在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内
5.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 )
A.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
B.将22.4
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
D.10
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
mL溶液
6.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置0.100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7.实验室需配制480
mL
1
mol·L-1
NaOH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转移液体时,玻璃棒应紧靠容量瓶口
B.用托盘天平称量19.2
g
NaOH固体
C.容量瓶上标有温度、浓度、容积和压强
D.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会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
8.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采用该提纯方法的主要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B.操作Ⅰ是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是漏斗
C.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9.主族元素X、Y,已知X的质子数为a,X2+比Y2-核外少8个电子,若Y原子的质量数为b,则Y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A.b-a-4
B.b-a-8
C.b+a+8
D.b-a-12
10.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下列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是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CO+CuO
Cu+CO2
B.2Al+Fe2O3
Al2O3+2Fe
C.2O3
3O2
D.C12+2FeCl2=2FeCl3
11.下图是FeS2催化氧化关系转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I中,还原剂为Fe2+
B.反应II中,FeS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C.反应III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FeS2催化氧化关系中,NO是催化剂
1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冲可发生如下两个离子反应:Ce4++Fe2+=Fe3++Ce3+,Sn2++2Fe3+=2Fe2++Sn4+。由此可以确定Fe3+、Ce4+、Sn4+三种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Ce4+、Fe3+、Sn4+
B.Sn4+、Ce4+、Fe3+
C.Sn4+、Fe3+、Ce4+
D.Fe3
+、Sn4+、Ce4+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HCl和固体KNO3均不导电,所以HCl、KNO3均是非电解质
B.SO2和SO3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SO2、SO3均是电解质
C.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D.铜和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14.下列各组中两溶液间的反应,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的是( )
A.Na2CO3+HCl;
K2CO3+HNO3
B.Fe+HCl;Fe+H2SO4
C.BaCl2+Na2SO4;Ba(OH)2+H2SO4
D.NaOH+HCl;Ba(OH)2+HCl
1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银片上:2Ag+2H+=2Ag++H2↑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42-+Ba2+=BaSO4↓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
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16.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17.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比较,前者更强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
C.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前者不分解,后者分解
D.将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前者产生沉淀,后者无现象
18.
24mL
0.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
0.02
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5
19.Cl2、HCl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除大量OH-外,还有Cl-、ClO-、
ClO3-
,且这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2:1,则原混合气体中Cl2和HCl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3:1
D.1:3
20.实验室制备时有如下操作:①连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粉末;④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⑤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21.如图所示,将Ⅰ阀关闭,Ⅱ阀打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
②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NaOH溶液
④饱和碳酸钠溶液
⑤水
A.①③
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2.向四只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后,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CO2气体与HCl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忽略CO2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组合是
①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3
②Ⅱ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③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④Ⅳ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填空题
23.(每空2分,共12分)A.(1)在①稀硫酸
②铜丝
③NaOH溶液
④液氨
⑤Na2CO3固体
⑥
酒精⑦
熔融NaCl
(填写序号,下同)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萃取、⑤加热分解、⑥洗气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
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____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填写序号,下同)
(2)
乙二醇(沸点:197.85℃)和丙三醇(沸点:290.9℃)。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
(3)
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4)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
三、实验题
24.(每空2分,共14分)“84消毒液”是一种以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等的卫生消毒,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mol/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某同学量取100mL此“84消毒液”,按说明要求稀释后用于消毒,则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__mol/L。
(3)该同学参阅读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4%的消毒液。
①如图2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需要使用的是______(填仪器序号),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②下列操作中,容量瓶不具备的功能是_____(填仪器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b.贮存溶液
c.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溶液
d.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
e.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③请计算该同学配制此溶液需称取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
(4)若实验遇下列情况,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是______。(填序号)。
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
C.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
D.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
25.(每空2分,共10分)一氧化二氯()可用作氯化剂,其部分性质如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常温下,是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熔点:-120.6℃;沸点2.0℃
不稳定,接触一般有机物易爆炸;它易溶于水,同时反应生成次氯酸
实验室制备原理:。
现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制备少量,并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
(1)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若气体从左至右流动,则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每个装置限用一次)。
(3)装置F中盛装试剂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4)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装置D中收集到适量液态物质时停止反应,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装置B中的残留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每空2分,共20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课外调查时得知:制作糕点常用或做膨松剂。于是同学们对和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某和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称取样品10g,加到装置B中;
(3)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4)连接装置;
(5)加热;(6)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
(7)再次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
(数据记录)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实验前称得的质量/g
180.0
200.0
122.2
实验后称得的质量/g
176.9
201.5
124.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盛样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A,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小红同学认为,表格中三组数据都可以计算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但小张认为不能用装置C实验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王认为装置D实验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应增加一个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8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
考试范围:专题1专题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P-31
S-32
Cl-35.5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4分)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原因是( )
A.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D.溶液中都含有OH-
【答案】D
【解析】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由于二者电离产生了相同的阴离子OH-,均属于碱,故合理选项是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kg
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C.1
mol水分子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
D.一个NO分子的质量是a
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是b
g,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b-a)
g·mol-1
【答案】C
【解析】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B.国际规定: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故B错误;C.一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因此1molH2O分子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1
mol氧原子,故C正确;D.一个NO分子的质量是a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是bg,则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b-a)g,根据摩尔质量即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可知,氧原子的摩尔质量为(b-a)NAg/mol,故D错误;答案选C。
3.下列有关氧化物的分类错误的是( )
A
B
C
D
SO2
CuO
Mn2O7
NO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A.酸性氧化物为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SO2是酸性氧化物,选项A正确;
B.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uO是碱性氧化物,选项B正确;
C.酸性氧化物为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Mn2O7是酸性氧化物,选项C错误;
D.NO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不成盐氧化物,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4.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汽车车灯照出光亮“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B.雾和霾都是混合物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往往呼吸阻力较大
D.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的污染物颗粒,该颗粒直径完全在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内
【答案】D
【解析】
A.雾霾中含有的部分微粒直径在之间,则汽车车灯照出光亮“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雾和霾都是混合物,故B正确;
C.防雾霾口罩的原理与过滤、渗析类似,防雾霾效果好的口罩透气性较差,往往呼吸阻力较大,故C正确;
D.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的污染物颗粒,即粒子直径,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即,则的直径不完全在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内,故D错误;
答案选D。
5.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是( )
A.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
B.将22.4
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
D.10
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
mL溶液
【答案】D
【解析】
A.40g氢氧化钠物质的量为40g÷40g/mol=1mol,1L是溶剂水的体积,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L,NaOH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故A不符合题意;
B.HCl所处的状态不明确,故22.4LHCl气体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则所得溶液的浓度无法计算,故B不符合题意;
C.当密度不同时,溶液体积不能简单相加,故将1L?10mol/L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不是10L,则浓度不是1mol/L,故C不符合题意;
D.?10g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0g÷40g/mol=0.25mol,物质的量浓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配置0.100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答案】D
【解析】
A.
分液时,先将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正确;
B.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质量不变,碳酸氢钠固体受热分解,质量减轻,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可将二者区分开,B正确;
C.
配置0.100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为防液体洒到容量瓶外,应将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入容量瓶,C正确;
D.
检验NH4+时,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D错误;
故选D。
7.实验室需配制480
mL
1
mol·L-1
NaOH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转移液体时,玻璃棒应紧靠容量瓶口
B.用托盘天平称量19.2
g
NaOH固体
C.容量瓶上标有温度、浓度、容积和压强
D.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会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
【答案】D
【解析】
A.移液体时,玻璃棒应紧靠容量瓶内壁,A错误;
B.没有480mL容量瓶,应选择500mL容量瓶,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0.5L×1mol?L-1×40g/mol=20.0g,B错误;
C.容量瓶上标有刻度线、温度、容积,C错误;
D.定容时俯视液面,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溶液的配制、对仪器的认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8.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采用该提纯方法的主要原因是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B.操作Ⅰ是过滤,用到的主要仪器是漏斗
C.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答案】C
【解析】
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化,所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故操作Ⅰ是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
A.
采用该提纯方法的主要原因是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化,A错误;
B.
操作Ⅰ是溶解,用到的主要仪器是烧杯和玻璃棒,B错误;
C.
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所以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C正确;
D.
操作Ⅰ~Ⅲ总共需一次过滤,D错误;
答案选C。
9.主族元素X、Y,已知X的质子数为a,X2+比Y2-核外少8个电子,若Y原子的质量数为b,则Y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
A.b-a-4
B.b-a-8
C.b+a+8
D.b-a-12
【答案】A
【解析】
已知X的质子数为a,X2+比Y2-核外少8个电子,所以X与Y同周期,所以Y的质子数为:a+4,则Y原子核内中子数为:b-a-4,故选A。
10.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下列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是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CO+CuO
Cu+CO2
B.2Al+Fe2O3
Al2O3+2Fe
C.2O3
3O2
D.C12+2FeCl2=2FeCl3
【答案】A
【解析】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符合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A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中有单质参加也有单质生成,属于置换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反应为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图是FeS2催化氧化关系转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I中,还原剂为Fe2+
B.反应II中,FeS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C.反应III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FeS2催化氧化关系中,NO是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A.根据图示,反应I中,还原剂为Fe(NO)2+,故A错误;
B.反应II中,FeS2中S元素由-1价升高到+6价,是还原剂,不是氧化剂,故B错误;
C.根据图示,反应III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根据图示,FeS2催化氧化过程中,NO参与了反应,但经过反应后还变成NO,因此NO是催化剂,故D正确;故选D。
1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冲可发生如下两个离子反应:Ce4++Fe2+=Fe3++Ce3+,Sn2++2Fe3+=2Fe2++Sn4+。由此可以确定Fe3+、Ce4+、Sn4+三种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Ce4+、Fe3+、Sn4+
B.Sn4+、Ce4+、Fe3+
C.Sn4+、Fe3+、Ce4+
D.Fe3
+、Sn4+、Ce4+
【答案】A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Ce4+
+
Fe2+
=Fe3+
+
Ce3+中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则氧化性是Ce4+>Fe3+;反应Sn2++2Fe3+=2Fe2++Sn4+中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则氧化性是Fe3+>Sn4+,所以Fe3+、Ce4+、Sn4+三种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e4+、Fe3+、Sn4+,答案选A。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HCl和固体KNO3均不导电,所以HCl、KNO3均是非电解质
B.SO2和SO3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SO2、SO3均是电解质
C.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D.铜和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
【解析】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据此判断分析。
A.
液态HCl和固体KNO3溶于水均能导电,则HCl、KNO3均是电解质,故A错误;
B.
SO2和SO3的水溶液虽均能导电(生成的亚硫酸、硫酸能够电离出离子),但都不是本身电离的阴阳离子,所以SO2、SO3均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
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符合非电解质的含义,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故C正确;
D.
铜和石墨虽然能够导电,但均为单质,不是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易错点为D项,要注意单质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4.下列各组中两溶液间的反应,不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的是( )
A.Na2CO3+HCl;
K2CO3+HNO3
B.Fe+HCl;Fe+H2SO4
C.BaCl2+Na2SO4;Ba(OH)2+H2SO4
D.NaOH+HCl;Ba(OH)2+HCl
【答案】C
【解析】
A.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2H++CO32-=H2O+CO2↑,二者相同,A不符合题意;
B.
.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Fe+2H+=Fe2++H2↑,二者相同,B不符合题意;
C.前者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后者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二者不同,C符合题意;
D.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二者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1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银片上:2Ag+2H+=2Ag++H2↑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SO42-+Ba2+=BaSO4↓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CaCO3+2H+=Ca2++H2CO3
D.氧化铁与稀盐酸混合:Fe2O3+6H+=2Fe3++3H2O
【答案】D
【解析】
A.银和稀硫酸不反应,故A错误;
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水,故B错误;
C.稀硝酸滴在大理石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
D.氧化铁和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D项正确;
故选D。
16.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A.、会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会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有关Na2CO3和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比较,前者更强
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
C.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前者不分解,后者分解
D.将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前者产生沉淀,后者无现象
【答案】D
【解析】
A、碳酸根离子水解能力强于碳酸氢根离子,所以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更强,故A正确;B、常温时水溶性:Na2CO3>NaHCO3,故B正确;C、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NaHCO3分解生成Na2CO3、CO2、H2O,故C正确;D、
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Na2CO3和NaHCO3溶液中都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故D错误,故选D。
18.
24mL
0.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
0.02
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
设还原产物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x,,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24L×0.05mol·L-1×2=0.0024mol;2,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2L×0.02mol·L-1×(6-x)×2,氧化剂与还原剂恰好完全反应,即得失电子数相等,所以有0.02L×0.02mol·L-1×(6-x)×2=0.0024mol,解得x=3,
故选:B。
19.Cl2、HCl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除大量OH-外,还有Cl-、ClO-、
ClO3-
,且这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2:1,则原混合气体中Cl2和HCl体积之比为(
)
A.5:2
B.2:5
C.3:1
D.1:3
【答案】A
【解析】
Cl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ClO﹣、ClO3﹣是氯原子被氧化的过程,化合价分别由0价升高到+1和+5价,Cl﹣、ClO﹣、ClO3﹣离子的物质的量比为9:2:1,可设物质的量分别为:9mol、2mol、1mol,则被氧化的Cl原子的物质的量总共3mol,Cl原子失电子的总物质的量为:2mol×(1﹣0)+1mol×(5﹣0)=7mol;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式相等,Cl2生成Cl﹣为被还原的过程,化合价从0价较低为﹣1价,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也应该为7mol,即被还原的Cl的物质的量为:=7mol,则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7mol+3mol)=5mol;由氯气生成的氯离子为7mol,总的氯离子为9mol,则氯化氢生成的氯离子为:9mol﹣7mol=2mol,所以原混合气体中氯气与HCl的体积之比为:5:2,故选A。
20.实验室制备时有如下操作:①连好装置,检查气密性;②缓缓加热;③加入粉末;④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⑤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①④③②⑥⑤
D.①③④②⑥⑤
【答案】D
【解析】
制备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试剂的添加一般先固体后液体,故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步骤: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在烧瓶中加入二氧化猛粉末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再缓缓滴入烧瓶中缓缓加热,使气体均匀逸出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尾气导入吸收剂中,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③④②⑥⑤,则D正确;
答案选D。
21.如图所示,将Ⅰ阀关闭,Ⅱ阀打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硫酸
②饱和氯化钠溶液
③NaOH溶液
④饱和碳酸钠溶液
⑤水
A.①③
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可知甲中液体可干燥氯气与吸收氯气,则:①浓硫酸干燥氯气,故①不选;②饱和氯化钠溶液抑制氯气的溶解,排出的仍为潮湿的氯气,干燥布条会褪色,不符合,故②选;③NaOH溶液与氯气发生反应,能吸收氯气,无氯气排出,则干燥布条不褪色,故③不选;④饱和碳酸钠溶液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吸收氯气,无氯气排出,则干燥布条不褪色,故④不选;⑤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小,排出的仍为潮湿的氯气,干燥布条会褪色,不符合,故⑤选;故答案为B。
点睛: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可知甲中液体可干燥氯气与吸收氯气,由此结合选项的性质来判断即可。
22.向四只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后,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CO2气体与HCl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忽略CO2的溶解和HCl的挥发)。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组合是
①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3
②Ⅱ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③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④Ⅳ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向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当二氧化碳少量时,产物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当NaOH和CO2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物只有Na2CO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产物可能只有NaHCO3,也可能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Ⅰ、图中刚开始加入HCl就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溶质只能是NaHCO3,故①正确;Ⅱ、从图中看出刚滴下去盐酸一个单位后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此时碳酸根的量是一个单位(盐多酸少,碳酸钠和盐酸一比一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后来盐酸加了两个单位才把所有二氧化碳反应出来,说明溶液中总的碳酸氢根量为两个单位,但有一个单位的是之前碳酸根得来的,所以原溶液中碳酸根的量和碳酸氢根的量相等,即c(Na2CO3)=c(NaHCO3),故②正确;Ⅲ、从图中看出,滴入了两个单位的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且产生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盐酸也是两个单位,说明产物只有Na2CO3,物料守恒可知:c(Na+)=2c(CO32-)+2c(HCO3-)+2c(H2CO3);故③错误;Ⅳ、从图中看出,滴入了两个单位的盐酸后才开始产生气泡,说明产物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一个单位的盐酸和NaOH反应,第二个单位的盐酸和Na2CO3反应生成NaHCO3,后由图中可看出,NaHCO3又消耗了一个单位的盐酸,则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量之比是1:1,故④错误.由上分析知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填空题
23.(每空2分,共12分)A.(1)在①稀硫酸
②铜丝
③NaOH溶液
④液氨
⑤Na2CO3固体
⑥
酒精⑦
熔融NaCl
(填写序号,下同)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①过滤、②蒸发、③蒸馏、④萃取、⑤加热分解、⑥洗气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
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_______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填写序号,下同)
(2)
乙二醇(沸点:197.85℃)和丙三醇(沸点:290.9℃)。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
(3)
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
(4)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A.(1)⑤⑦
④⑥
B.(1)
①
(2)③
(3)②
(4)
⑤
【解析】
A.①稀硫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铜丝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NaOH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液氨就是氨气,是化合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⑤Na2CO3固体是化合物,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⑥酒精是有机物,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非电解质;
⑦
熔融NaCl是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电解质。
综上分析,电解质是:⑤⑦;非电解质是:④⑥。
故答案为:⑤⑦;④⑥。
B.(1)属于固体和溶液分离,应用过滤的方法,故答案为:①;
(2)二者互溶,但沸点不同,可蒸馏分离,故答案为:③;
(3)NaCl溶于水,则选择蒸发法食盐溶液中的水,故答案为:②;
(4)碳酸钙加热分解生成CaO,则选择加热法除去,故答案为:⑤。
三、实验题
24.(每空2分,共14分)“84消毒液”是一种以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等的卫生消毒,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1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mol/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某同学量取100mL此“84消毒液”,按说明要求稀释后用于消毒,则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__mol/L。
(3)该同学参阅读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4%的消毒液。
①如图2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需要使用的是______(填仪器序号),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
②下列操作中,容量瓶不具备的功能是_____(填仪器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b.贮存溶液
c.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溶液
d.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
e.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③请计算该同学配制此溶液需称取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
(4)若实验遇下列情况,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是______。(填序号)。
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B.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
C.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
D.定容时水多用胶头滴管吸出
【答案】
(1)3.8
(2)0.038
(3)①CDE
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②
bcde
③
141.6
(4)AC
【解析】
(1)c(NaClO)=
mol/L=3.8
mol/L;
(2)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稀释后c(NaClO)=×3.8
mol/L=0.038
mol/L,故c(Na+)=c(NaClO)=0.038
mol/L;
(3)①由于实验室无480
mL容量瓶,故应选用500
mL容量瓶,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和装瓶可知所需的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故需使用仪器序号是CDE,还需要的是玻璃棒、胶头滴管;
②a.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a不符合题意;
b.容量瓶不能贮存溶液,只能用于配制,配制完成后要尽快装瓶,b符合题意;
c.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线,故不能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溶液,c符合题意;
d.容量瓶不能受热,而浓溶液的稀释容易放热,故不能用于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d符合题意;
e.容量瓶不能受热,故不能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e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cde;
③质量分数为24%的消毒液的浓度为3.8
mol/L,由于实验室无480
mL容量瓶,故应选用500
mL容量瓶,而配制出500
mL溶液,故所需的质量m=c·V·M=3.8
mol/L×0.5
L×74.5
g/mol=141.6
g;
(4)A.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A符合题意;
B.转移前,容量瓶内有蒸馏水,对配制溶液的浓度无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未冷至室温就转移定容,则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C符合题意;
D.定容时水多了用胶头滴管吸出,则吸出的不只是溶剂,还有溶质,使溶液浓度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C。
【点睛】
本题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仪器的使用方法、误差分析等,注意仪器的选取方法和所需固体的计算,误差分析为该题的易错点。
25.(每空2分,共10分)一氧化二氯()可用作氯化剂,其部分性质如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常温下,是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熔点:-120.6℃;沸点2.0℃
不稳定,接触一般有机物易爆炸;它易溶于水,同时反应生成次氯酸
实验室制备原理:。
现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制备少量,并探究相关物质的性质。
(1)装置A中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若气体从左至右流动,则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___________(每个装置限用一次)。
(3)装置F中盛装试剂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4)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装置D中收集到适量液态物质时停止反应,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装置B中的残留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液漏斗
(2)F、B、C、D、E
(3)饱和食盐水
(4)
(5)取装置B中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滴加过量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再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装置A用于制取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装置F中盛装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吸收所制中混有的HCl气体;氯气在装置B中与潮湿的碳酸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NaCl、和,由于易溶于水,故可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因为沸点较低,所以可用冰水冷却进行收集,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为防止收集的与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装置D后还应接一干燥装置,故可用装置E进行尾气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1)根据装置A中仪器X的构造,名称为分液漏斗;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F、B、C、D、E;
(3)根据分析,装置F中盛装试剂的名称为饱和食盐水;
(4)根据分析,
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为证明装置B中的残留固体中含有,需先将装置B中残留固体溶于蒸馏水,滴加过量的溶液,排除碳酸钠的干扰,然后取上层清液再滴加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26.(每空2分,共20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课外调查时得知:制作糕点常用或做膨松剂。于是同学们对和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某和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称取样品10g,加到装置B中;
(3)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4)连接装置;
(5)加热;(6)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
(7)再次称量装置B、C、D的质量(含药品)。
(数据记录)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实验前称得的质量/g
180.0
200.0
122.2
实验后称得的质量/g
176.9
201.5
124.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盛样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A,会造成测定结果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小红同学认为,表格中三组数据都可以计算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但小张认为不能用装置C实验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王认为装置D实验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应增加一个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硬质玻璃管
(2)吸收水蒸气
右侧导管伸入液面以下
(3)
偏大
(4)装置A中逸出的水蒸气会进入装置C中
在装置A、B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干燥装置
(5)连接装置D前,缓缓鼓入空气
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
(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仪器结构可知,装置B中盛样品的仪器名称为硬质玻璃管;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除去水蒸气,洗气时应该是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所以右侧导管不能伸入液面以下。
(3)空气经过装置A时,其中的二氧化碳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若没有此装置,则装置D实验后称得的质量会偏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造成测定结果偏大。
(4)小张认为不能用装置C实验前后的质量差来计算,其理由是装置A中逸出的水蒸气会进入装置C中;改进方法为在装置A、B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干燥装置。
(5)小王认为装置D实验前后的质量差会偏大,应在连接装置D前缓缓鼓入空气,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气体。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