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教案(2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教案(2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03 20:27:49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在有理数运算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仍然成立.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还成立吗?
【教学说明】
学生已经知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运算中仍然成立,很容易猜想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也会成立,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归纳结论】
乘法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即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有理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即(ab)c=a(bc).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即a(b+c)=ab+ac.
注意:同加法的运算律一样,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2.运算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
问题2计算: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交流,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律.
问题3
计算: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与同伴进行交流,熟练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
【归纳结论】
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一般把①互为倒数的因数,②便于约分的因数,③积为正或末尾产生0的因数先结合起来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时,不仅要注意把乘积形式a(b+c)转化为ab+ac,也要注意有时候逆用(即把ab+ac转化为a(b+c))会使运算简便.另外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再运用分配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注意:在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3.其他一些简算技巧
问题4观察下列各式:
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找出规律,再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一些简算技巧.
【归纳结论】
有时利用发现的规律也能使运算简便.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5×(-6)=(-6)×5运用的是乘法的
律,[(-3)×2]×(-5)=-3×[2×(-5)]运用的是乘法的
律.
2.计算(-4)×(-91)×(-25)可用乘法的
律和
律转化成(-91)×[(-4)×(-25)],结果是
.
4.计算:
5.已知:1+2+3+4+…+33=17×33.计算:1-3+2-6+3-9+4-12+…+31-93+32-96+33-99的值.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交换,结合
2.交换,结合,-9100
5.原式=1+2+3+…+33-3-6-9-…-96-99
=17×33-3(1+2+3+…+33)=17×33-3×17×33=17×33×(1-3)=17×33×(-2)=-1122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与运用.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感受乘法的运算律对于有理数仍然成立,到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对于有疑问的学生还需加强指导.
17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材第49页上方的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说明】
通过水位的升高和下降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有理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问题1你能写出下列结果吗?
(-3)×4=-12,
(-3)×3=

(-3)×2=

(-3)×1=

(-3)×0=
.
(-3)×(-1)=

(-3)×(-2)=

(-3)×(-3)=

(-3)×(-4)=
.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计算,与同伴交流,归纳有理数乘法计算法则.
【归纳结论】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2.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问题2计算:
(1)(-4)×5;
(2)(-5)×(-7);
(3)(-)
×(-)

(4)(-3)×(-)
.
【教学说明】
通过计算,学生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归纳结论】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3.倒数的定义
问题3
问题2中(3),(4)的结果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说明】由问题2中(3),(4)两个式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倒数的定义.
【归纳结论】
如果两个有理数的乘积为1,那么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倒数,也称这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数的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而符号不变.)
注意:0没有倒数.
4.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问题4计算:
(1)(-4)×5×(-0.25);
(2)(-)
×(-)
×(-2).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与同伴交流,归纳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问:(1)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0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2)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的相乘,而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计算(-2)×3的结果是(

A.-6
B.6
C.-5
D.5
2.|-5|的倒数是(

A.-5
B.-
C.5
D.
3.绝对值不大于4的所有负整数的积是
.
4.若|a|=1,|b|=4,且ab<0,则a+b=
.
5.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1,-2,1
,-0.3.
6.计算.
(1)(-8)×;
(2)45×(-)
×(-)

(3)
×(-)

(4)(-)×(-)
×0×

(5)×(-1.2)×(-)

(6)(-)
×(-)
×(-)
.
7.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求
-cd的值.
8.若a、b是有理数,定义新运算:
ab=2ab+1,例如(-3)4=2×(-3)×4+1=-23.试计算:
(1)3
(-5);
(2)[2
(-3)]
(-6).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有理数乘法的掌握情况,为后一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1.A
2.D
3.24
4.±3
5.这些数的倒数分别是1,-
,
,-
.
6.(1)-42(3)
(3)-
(4)0(5)
(6)-
7.因为a、b互为相反数,所以a+b=0,又c、d互为倒数,所以cd=1,所以原式=
-
×1=-.
8.(1)3
(-5)=2×3×(-5)+1=-30+1=-29
(2)[2
(-3)]
(-6)=[2×2×(-3)+1]
(-6)=(-11)
(-6)=2×(-11)×(-6)+1=133.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倒数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0”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有理数乘法与有理数加法运算步骤类似,即第一步确定积的符号;第二步确定积的绝对值.应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提升运算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