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三)(中图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学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三)(中图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10-15 19: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三)
(第二单元)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用来预测种群的未来发展变化
B.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
C.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经常变动的
D.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相当,则该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明显变大
【解析】选D。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数量,而年龄结构预测种群的变化。种群是一个有机整体,处于经常变动中。当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密度变化不大。
2.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
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解析】选D。数量达到了最大值,所以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说明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两者均不为零,是一个动态平衡,此时的增长率为零;此时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老年数量不一定最多。
3.在森林中雀鸟总爱在上层采食,柳莺却爱在中层筑巢,只有血雉喜欢寻觅底层的昆虫与苔藓,这种现象从生物群落的结构上看属于( )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结构的分区 D.结构的组成
【解析】选A。题目中所叙述的是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4.(2010·滨州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某种群近期一段时间内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则该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
B.繁殖季节,两只雄梅花鹿为争夺配偶而发生竞争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解析】选C。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两只雄梅花鹿争夺配偶属于种内斗争;捕食关系也属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一种,所以对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5.下列关于优势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势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一定是最多的
B.优势种在资源的占有上具有优先地位
C.群落中的优势种一旦确定就不会发生改变
D.湖泊富营养化可以使浮游植物数量增多,但不会改变湖泊的优势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优势种的理解。优势种数量多,但是在特定的群落中个体总数并不一定是最多的,如森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某种乔木,但个体数可能不如草本植物的数量多;优势种能通过竞争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会导致优势种的改变,如富营养化会导致某些原来稀有的物种数量快速增加,成为优势种。
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B.千岛湖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C.天台山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D.杭州西湖中的全部生物
【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选项A中生物可构成一个种群;选项B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选项D没有非生物环境。因此A、B、D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7.如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解析】选A。蓝藻和腐生细菌都是原核生物,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腐生细菌为分解者。
8.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有三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
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
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
D.若c所含能量为5.08×109 kJ,d含1.3×108 kJ,则 a至少约含3.78×107 kJ
【解析】选B。图示食物网中含三条食物链;其中c为生产者,含能量最多,a处于最高营养级,一般个体数量最少;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受害最大的是a;若c含有5.08×109 kJ的能量,按10%的传递效率计算,第二营养级的b、d、e一共含有5.08×108 kJ的能量,由于d含1.3×108 kJ,所以b、e共含3.78×108 kJ的能量,则a含有3.78×107 kJ的能量。
9.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选B。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可以被反复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
10.(2010·福州模拟)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解析】选C。为了防止其他菌种的干扰,要进行灭菌处理;为了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取样液之前应振荡几次;因为培养曲线呈“几”字形,培养后期的酵母菌数目已大量减少,所以可以不用稀释即可进行计数;因为曲线是关于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所以要等时取样。
11.如图是某地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消费者
C.7月份出现高峰期的原因主要是气温较高、土壤干燥
D.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植被4
【解析】选D。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一般利用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大多数属于分解者;7月份出现土壤动物数量高峰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土壤较湿润;四种植被类型中植被4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所以供养的土壤动物也最少。
12.(2010·长沙模拟)据报道,栖息在洞庭湖区的约20亿只
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外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
稼,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用样方法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
B.农民捕杀东方田鼠,目的是降低其物种丰富度
C.为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可以从异地向湖区大量引进猫头鹰、蛇、黄鼠狼等鼠的天敌
D.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在食物链中,东方田鼠
处于第二营养级
【解析】选D。东方田鼠活动范围较大,所以应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农民捕杀东方田鼠的目的是降低其种群密度;为了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应适量地、合理地引进其天敌,但不能大量引入,若大量引入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东方田鼠以庄稼为食,所以应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1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有差别
B.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只有斗争没有互助
【解析】选D。群落具有物种丰富度及空间结构等特征,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丰富度也不同。群落空间结构上物种的分布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群落各生物之间除了存在竞争等斗争外,还存在互利共生等互助关系。
14.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不能够影响其进程
【解析】选C。生物群落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的演替;早期的生物群落一般以物种多样性低,群落的结构简单为特征;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1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单位:102 kJ/m2/年)。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为肉食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
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营养级
【解析】选C。由固定能量的多少可以确定食物链是:乙→丁→甲→丙,戊是分解者,由食物链可知丁是植食动物,丙的增加会使甲的数量减少;生产者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16.(2010·德州高二检测)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选C。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H处于第三、四、五三个营养级;由于B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所以种群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H有多种食物来源,所以当C的数量下降时,对H的种群数量没有太大影响,H的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17.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1+C2+C3
D.C3=B2(80%~90%)
【解析】选D。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B2是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所以B2=A(10%~20%)成立;A固定的能量最终会以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所以A=F+B1+C1+D1+E1成立;A-(B1+B3)=B2,它的去向有三个方面C1+C2+C3;B2的去向中(10%~20%)为C2,C1+C3=B2(80%~90%),所以C3=B2(80%~90%)不成立。
18.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
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以表示
为甲→乙→丙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解析】选B。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图中的食物链为甲→乙。
19.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
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
种B直接的信息传递的方向
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解析】选C。A与B是捕食关系,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20.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解析】选C。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萌发,说明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昆虫散发性外激素和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维持种群的繁衍,属于种内关系;草与食草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
21.(2010·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
C.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使水质恶化
D.饮水不足或体内失水过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解析】选C。人体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关系,体内的含水量与抗利尿激素的关系,均属于负反馈调节;而受污染的湖泊会促进湖泊鱼类死亡,反过来鱼类的死亡会促进湖泊环境的污染,这属于正反馈。
22.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数据显示伴随着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增加,大自然已经展开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 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
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 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解析】选B。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进行生产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效益,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采伐树木和禁止捕鱼;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是保护生物的惟一手段,而是最有效的手段。
23.(2010·烟台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B.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生物的多样性
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选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生物圈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是多层次调节能力的基础,而维持稳定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湿地的蓄洪防旱等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4.(2010·潍坊模拟)近几年山东各地绿化面积逐渐扩大,下列有关绿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绿化时最好只用当地物种
B.植树造林不属于群落的演替
C.增加植物种类的同时,应保护和适当引入相关的动物类群
D.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绿地中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越好
【解析】选C。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应合理地引入非本地物种,而不是只用本地物种;植树造林的过程也属于群落演替的过程;增加植物的同时要合理增加动物的配置;只有合理配置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不是动植物种类越多越好。
25.生活废物中常有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料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入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养化
B.洗涤剂帮助杀死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有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C.生活垃圾是土地污染的主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严重,应减少使用
【解析】选B。污水处理过程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其中微生物主要是腐生性细菌和真菌。因此,B选项不利于污水处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2010·哈尔滨高二检测)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按月龄画成锥体,如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结构类型最接近于_____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解析】(1)比较施肥组与对照组可以看出施肥后月龄小的分枝比例明显上升,而月龄大的分枝比例下降。
(2)由于是在理想状态下,所以种群增长较快,应为“J”型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控制五趾跳鼠的种群数量的办法就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答案:(1)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J 增长型
(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②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7.(12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CO2减排协议。图中a图为碳循环示意图,b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据a图可知,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_______、增加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有_____条,其中螳螂属于_______级消费者。
(3)若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W kJ,则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4)分析b图可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的功能。
(5)蜜蜂与螳螂同属于益虫,其行为和语言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例如,蜜蜂在发现蜜源后,可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告知同伴蜜源的位置,这种信息属于____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降低CO2含量的途径就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2)b图中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
(3)当传递效率为20%时,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W kJ×20%×20%×20%×20%=0.001 6 WkJ。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均有体现,其中捕食过程中有双向的信息传递。
(5)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信息传递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1)⑤ ① (2)1 次
(3)1/625 W(或0.001 6W或1.6×10-3W)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行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8.(12分)下表记录了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所占比例。
(1)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形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各种原因,纵轴表示其所占比例。
(2)数据显示,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
(3)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为继续研究使鸟类受到威胁的这一“原因”是如何产生的,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出课题的题目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准确识别表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各原因的比例和具体的原因都可以从表格的数据中读出来。课题的提出要从影响鸟类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考虑。
答案:(1)
(2)丧失栖息地和偷猎
(3)丧失栖息地
环境污染与鸟类栖息地被破坏现状的调查[或气候的改变与鸟类丧失栖息地的关系探究或自然灾害(洪水和火灾)导致鸟类丧失栖息地的调查等]
29.(14分)(2010·浦东模拟)在上海郊外,一些学生利用样方法研究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同时还度量了三个地点的一些非生物的环境因素,所获数据如下:
(1)物种最丰富的地点是_____;山顶没有较高大的乔木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
(2)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需要具有科学性,请写出两项注意的事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关于地点A(山脚)的草被类型由A、B、C三类物种随时间演化成A、B、C、D的状况,其中草的类型A、B、C之间杂交不育,C与D之间可以正常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①_______(写出所有相关类型的编号)类型草之间的差异可称为__________多样性;
②________(写出所有相关类型的编号)类型草之间的差异可称为__________多样性。
【解析】(1)山腰中的物种相对齐全,丰富度最高,而山脚没有松树;与山腰相比,山顶上土壤深度差距较大。
(2)设计样方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大小的样方,在选择地点时要随机取样,而不能加入人为因素。
(3)由于A、B、C之间是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C、D之间是可以产生可育后代的,所以两者属于同一物种,只是遗传物质有差异。
答案:(1)B 土壤深度
(2)①样方面积相同 ②随机取样计算,求平均值
(3)①A、B、C(或A、B、D) 物种 ②C、D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