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3 15:5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八中2020年10月高一年级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分 值:100分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小计60分。)
1.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元谋人已经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 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
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缧丝技术
2.我国最早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黄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5.《吕氏春秋》:“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
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 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C.商汤灭夏是以暴制暴 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
6.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7.夏启篡位,他从制度上确认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
A.“天下为公”局面 B.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C.实现了原始民主 D.首创王权专制政治
8.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戎狄蛮夷的消失 B.华夏文明优于周边民族
C.汉民族已经形成 D.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9.《〈战国策〉书录》:“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新兴地主阶级夺权 B.诸侯争霸激烈
C.诸侯国实力的增强 D.分封制的消失
10.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重农政策的推行
11.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表明他主张
A.重罪重刑 B.四民平等 C.重农抑商 D.以法治国
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礼崩乐坏的局面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3.孔子认为人生应扎根于社会现实,极力主张从道德领域解决人生及社会的一切问题。老子强调“清静无为”,主张从自然状态出发,从宇宙中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两人的人生观
A.蕴含着强烈社会责任感 B.是不同时代背景的折射
C.体现出思想核心的差异 D.适应了统治者统治需要
14.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15.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思想家的言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尚贤”
17.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
A.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B.全国通行文字是小篆
C.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 D.中央对地方有效管理
18.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19.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统一车轨 B.秦朝统一文字
C.秦朝统一货币 D.秦朝统一思想
20.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2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它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①统一六国②焚书坑儒③推行郡县制④统一货币、度量衡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⑤
22.西汉陆贾认为:“事愈烦而天下逾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可见,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
A.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B.泛滥的治国举措
C.六国旧势力的强大 D.官僚体制的缺损
23. “楚汉之争的性质属于
A.秦末反封建农民战争的再继续 B.刘邦反抗项羽残酷统治的正义斗争
C.争夺全国最高封建政权的斗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利益同刘邦的斗争
24. “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 B.汉 C.宋 D.元
25.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对灾民会采取多种救济措施。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
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 D.受与民休息治国思想的影响
26.《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27.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28.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专制原则
30.汉武帝时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仅在汉代民间流行
二 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小计40分。)
31.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14分)
32.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6)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秦朝皇帝制度有哪些特征。并用史实说明。(6)
(3)秦朝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何影响?(8)
答案
B 2.C 3.C 4.D 5.D 6.C 7.B 8.D 9.A 10.B 11.D 12.C 13.C
C 15.D 16.D 17.D 18.D 19.B 20.D 21.A 22.A 23.C 24.B 25.C
B 27.D 28.D 29.D 30.C
31.(1)区别: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
(2)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
影响:促进民族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32.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特征:皇权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举例 略
(3)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