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03 16: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21课《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儒林外史》的介绍。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二)能力训练点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2.比较阅读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演艺界有一句话叫“歌而优则演”,是从哪句话引申过来的?
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二、作家、作品简介
关于作家作品,哪个同学搜集、整理了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稍后多媒体展示: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1、读这篇小说,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2、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还有什么性格?(二)乡邻们形象1、还有乡邻们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地写,但是可以从范进一家的遭遇去推知。2、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三)张乡绅形象1、中举以后的范进终于出人头地,一扫过去的懦弱潦倒,逆来顺受,连张乡绅也来拜访他了,看看张乡绅前后有何变化?2、默读范进与张乡绅会面的内容,思考其中的称谓,以及范进得到的财富。3、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4、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小结: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怎么样?对无钱无势的人怎么样?表现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四)
范进形象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是老实人。从哪里看出来他不是老实人?还从哪里看出他热衷功名?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又发疯了?在疯疯癫癫、昏昏沉沉之中,唯独记得考中了第七名,刻画出了这个人物满脑子都是什么?
还从哪一点性格中看出他不是老实人?小结: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四、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悲是喜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总结: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五、作业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令人感到好笑。2、看发下的讲义《孔乙己》,看看不能中举的读书人结果怎样,与本文的范进有何异同点。
一、导入课文回答:学而优则仕二、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介绍,与多媒体展示的大同小异。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回答:中举前
中举后2、回答: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1、回答:胡屠户2、回答:(1)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回答:“前倨后恭”回答: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回答:(2)嗜钱如命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踹”及“仅仅”、“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幅贪财虚伪的小人相。(二)乡邻们形象1、回答:中举前,范进乡试两天,母亲和妻子饿了两三天,中举那天,范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也只能由范进去卖鸡救命,可见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一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拿白酒来的,背了斗米来的,捉两只鸡来的。2、回答: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三)张乡绅形象1、回答: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之前的表现,“一向有失亲近”,可见中举前他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送钱又送房子。2、回答:称谓:世先生,晚生,世弟兄,弟财富:五十两银子
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3、回答:道貌岸然
老奸巨滑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4、回答: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回答:极力巴结奉承回答:冷漠无情(四)
范进形象1、回答:不是老实人。回答:
(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A、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B、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回答: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表面看是他在第三十六个年头才盼到中举,不可思议,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实质上是说明他多年以来一直渴望能够中举,然而常年不中,受到了太久压抑。回答:为了功名利禄,神魂颠倒的形象,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2)、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晋即将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喊胡屠户,中举前是“岳父”,中举后是“老爹”四、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悲是喜让学生充分讨论回答,是喜剧还是悲剧都说出各自的理由。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俗语导入,自然、贴切、巧妙,作用:一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起来。此处把这一教学任务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查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接下来分析人物比较多,此处对内容感知就很精略。把传统教法和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觉得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训练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作为一种资源,要让它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
屠户贺喜(引子)
范进:热衷功名利禄,虚伪
深受科举毒害
范进借钱(开端)
中举后
范进发疯(发展)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屠户治病(高潮)
众乡邻:嫌贫爱富,冷漠势利,世态炎凉
乡绅拜访(结局)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官官勾结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业设计
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令人感到好笑。2、看发下的讲义《孔乙己》,看看不能中举的读书人结果怎样,与本文的范进有何异同点。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