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
一、导入?
1.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2008奥运开幕式上,2008个击缶手高声吟诵《论语》首篇中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彰显了悠远灿烂的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人迎接世界的谦恭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近孔子。
2.齐读孔子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二、讲授
(一)孔子及影响
1.孔子的名和字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名字:尼丘山。孔子的出生,就与尼丘山有关。
公元前551前,孔子母亲在尼丘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这个传说意味着什么呢?这个传说好像在告诉我们,孔子不是一般的凡人。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但他磨练意志,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他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一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对联评价孔子: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3.影响:同时代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摩尼、孔子。
(二)、《论语》及影响
1.《论语》是一部记录什么的书?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2、人们怎样评价这部书呢?
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梁漱溟: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和迁哲郎: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颜回对老师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孔子自己的评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三、分析
(一)治国思想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个“言”是指什么?对于孔子的解释,你有怎样的理解呢?到底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二)教育思想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孔子说:“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学习态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学习规律)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学习方法)
(三)处世思想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多次。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谋:办事。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7.孔子论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孔子做人格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魅力孔子
孔子有着常人的嬉笑怒骂,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严师慈父。孔子具有难得可贵的人文关怀。
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盍:为什么不;伐:夸耀?;善:优点;施:宣扬?;劳:功劳。
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裘衣和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年人能安享晚年,朋友之间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10.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恸,什么意思?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孔子最欣赏最疼爱的颜回去世了,颜回的父亲颜路来向孔子提出一个什么请求?
11.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弟子们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他们做得对不对?
小结: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颜回一贯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生活是最简朴的,可能营养不良造成疾病,29岁就死了。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会讲究那么多呢?何况颜回秉承孔子的礼法,也不会愿意自己的葬礼过分铺张不合礼仪。所以孔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啊?
己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绝对价值,或者说绝对标准呢?
12.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虽然看起来很节制,但他还是射了鸟,你怎样看?
我们来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诗:
爱鸟(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看看这首诗里,有没有绝对价值?
小结:人都会有弱点,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在内心深处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许做不到绝对完全,但他一直带着弟子们走在这条追求的路上。
(五)孔子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并影响着全世界各地。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2.对世界的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探究
1.思考: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有:同“又”。表示相加。“十有五”,即十加五,十五岁。②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规律的意思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社会;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到了七十岁以后,更能达到随心所欲,却不会超出规矩。”
2.?讲述孔子故事。
3.?说说收集整理的论语成语、俗语。
4.?指名学生背诵《论语》。
5.?评孔子的言论,你最喜欢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6.?配乐吟诵《论语》四则,感受韵味。
五、拓展
《论语》的名言警句和孔子的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收获。
示例:孔子说,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这只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最高标准,不是我们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们不能停留在动物本能上,我们也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们必须向着那个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路上的过程。这就是和迁哲郎所说的那个“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的孔子,那个从未把自己摆在神坛上、也绝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时候他会袒露自己生命当中真实的软弱和困惑,却仍然执著地走在那条追求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