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_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03 21: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现象是(  )
2.下列物理知识及其与生活用品的对应关系,都正确的是(  )
A.爷爷用来看书的老花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妈妈用来梳妆打扮的大镜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C.爸爸用来记录永恒瞬间的照相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家里汽车上用来增大视野的观后镜——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成虚像
3.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B.该透镜可以用做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做照相机镜头
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4.
小军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路灯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B.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光的折射现象
5.舞蹈训练室竖直墙壁上安装有平面镜,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平面镜前的位置如图所示,他们位置的连线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甲在直角顶点,乙、丙连线平行于平面镜。则(  )
A.甲与甲的像间的距离小于乙与乙的像间的距离
B.乙与乙的像间的距离大于丙与丙的像间的距离
C.甲的像与乙的像间的距离小于乙的像与丙的像间的距离
D.甲的像与乙的像间的距离大于乙的像与丙的像间的距离
6.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中有以下说法,对这些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
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因为这个像是虚像;
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7.现代天文望远镜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星,把口径加大的目的是(  )
A.会聚更多的光
B.成像更大
C.增大视角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探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9.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10.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
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1.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4
cm
B.当u=3.5
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5
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动到8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3.某小区楼道装有多功能电子门铃,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其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该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_____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
cm。
14.针孔照相机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我们看到的鱼,实际上是由于____________而形成的鱼的虚像。
15.一束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5°,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
16.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容易造成眼睛近视。矫正近视眼,应该戴镜片是________透镜的眼镜。
17.小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20
cm的凸透镜甲放在距发光体50
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__的实像。接下来她改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光屏应该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才能成清晰的像。小芳将近视眼镜放在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模糊了,她将光屏远离透镜,又在光屏上得到了发光体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18.如图所示,AB、CD是同一光源S发出的经过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请找出S点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射向与凹透镜主光轴平行的平面镜上,请画出:(1)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2)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四、实验与探究题(20题8分,21、22题每题10分,共28分)
20.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①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像如图②所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6
cm处,前后移动光屏,小明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4)小明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③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③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③丙中的(  )
21.公共场所中经常看到有人饶有兴趣地低头玩手机游戏,殊不知手机中还有很多其他功能。爱好物理的“620”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手机有一种“镜子”功能。于是,激起了他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兴趣。
【设计实验】
由于用手机中的“镜子”作为平面镜进行实验,无法找到像的位置。于是他们选用了玻璃板、规格相同的两个棋子、白纸等,组装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小华同学将棋子A移到玻璃板前某位置不动,小普同学在玻璃板另一侧帮忙移动棋子B,无论小普在水平桌面上怎样移动棋子B,小华都看不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重合。善于观察的小林同学发现这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________,调整后,小华便能看到棋子B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
(2)把棋子A在玻璃板前移动多次,同时调整玻璃板后棋子B的位置,每次都使得棋子B与棋子A的像的位置重合,这不仅可以找到像的位置,还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实验中还需要________,用来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
【分析与论证】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利用数学中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像与物关于镜面________。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1
30
15
2
20
20
3
15
30
4
5
(1)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____透镜。(均填“靠近”或“远离”)
(3)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
一、1.A 点拨:“小兔”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筷子在水中“弯折”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天鹅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C 3.C
4.D 点拨:路灯下出现人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平静的水面上有桥和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现象;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5.C 6.D 7.A
8.A 点拨:图中B、C、D模型都是左右对称,无法探究物与像左右位置的关系。
9.B
10.B 点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于一点,该点即为此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凸透镜的焦距为30.0
cm-20.0
cm=10.0
cm;图乙中,物距u=15.0
cm,像距v=30.0
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
11.C 方法规律:本题应用辨析法。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A错误;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形成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折光能力太弱,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用凸透镜矫正,B错误;白光由各种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程度不同,白光可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C正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错误。
12.D 点拨:当物距为4
cm时,像距也为4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
2f=4
cm,则f=2
cm,故A错误;当u=3.5
cm时,物距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当物距u=5
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
cm处移到8
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
二、13.倒立;缩小;20 点拨: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镜头的焦距是10
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2倍焦距即20
cm。
14.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 点拨:针孔照相机实质是小孔成像,是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制成的;我们看到的鱼,是由于光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15.35° 16.凹
17.缩小;靠近;发散
三、18.解:如图所示。
19.解:(1)(2)如图所示。
四、20.(1)9.5 (2)蜡烛的火焰、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3)能 (4)D
点拨:(1)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9.5
cm;(2)根据题图可知,像在光屏的上方,原因是蜡烛的火焰、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3)
16
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能成放大的实像;(4)凸透镜成像时,上下、左右都颠倒。
2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不垂直 (2)大小
(3)刻度尺;距离
【分析与论证】相等;相等;轴对称
22.(1)正立、放大的虚像
(2)靠近;远离 (3)远离
点拨:(1)由第2次成像的数据可知:u=v=2f=20
cm,故f=10
cm,当
u′=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