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东汉的兴衰练习题
一、单选题
小李同学要拟定一份关于《东汉的兴衰》的复习提纲,下列哪一项是不需要的
A.
光武中兴
B.
楚汉之争
C.
黄巾起义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
A.
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
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这反映出的东汉历史现象是(
?
?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有(?
?
)
A.
依靠宗教组织
B.
反对暴政
C.
推翻了专制王朝
D.
持续时间很长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
A.
州牧势力的膨胀
B.
农民起义的打击
C.
王莽施政的危害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 )
A.
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B.
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
C.
下达了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法令
D.
提倡节约和惩办了贪官污吏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深
B.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C.
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汉光武帝采取的政策中不包括(
)
A.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C.
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
整顿吏治,提倡节俭
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
释放奴婢
B.
建立刺史制度
C.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从侧面反映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严重的是
A.
B.
C.
D.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
黄巾起义
B.
州牧割据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大泽乡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盛世局面,请分别写出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
(2)根据材料一,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
(3)材料二中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由此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请分析其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以史为鉴,汉朝的统治政策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局面历史上称它为什么?该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反映了刘秀的哪些统治措施?历史上把刘秀的统治局面称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
【解答】
B.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故B错误。
ACD.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期间,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统治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人民流离失所,广大人民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在张角领导下爆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故ACD正确。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A正确。
B.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故B错误。
C.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故C错误。
D.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通过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经济和社会得到较好的恢复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的外戚与宦官,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戚专权,要求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者,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黄巾大起义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的不同特征,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东汉末年,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的传教,信徒已有数十万。184年,张角以此为基础,经过精心策划,领导了黄巾大起义。而陈胜吴广没有借助宗教。故A正确。
B.黄巾起义和陈胜吴广都是反对暴政的,故B错误。
C.黄巾起义和陈胜吴广起义都没有成功,故C错误。
D.黄巾起义只持续了9个月(余部坚持战斗多年),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王莽施政是在东汉建立前。
【解答】
C.根据所学知识,王莽施政是在东汉建立前,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由于王莽施政是在东汉建立前,所以王莽施政的危害不是东汉后期衰落的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是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7.【答案】A
【解析】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的含义.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时期政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BC.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皇帝昏庸不理朝政虽然都是表现,但是并不是最突出的表现,故ABC错误。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因为外戚和宦官把持着朝政,导致政局动荡,使东汉逐渐走向灭亡,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光武帝统治政策,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时释放囚奴,减轻刑罚,废除了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故A正确。
B.光武帝下令恢复西汉年间的三十税一,减轻了农民负担,故B正确。
C.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对官吏的监督,故C错误。
D.光武帝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选项B与汉武帝有关。
故选:B。
本题以“电视剧《光武中兴》”为切入点,考查了光武中兴。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
11.【答案】B
【解析】略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
?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C正确。
A.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A错误。
B.州牧割据的情况下,东汉已名存实亡,故B错误。
D.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1)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
(2)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
(3)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4)法令:“推恩令”;意义: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5)要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多次减免租税。文景时期还减轻刑罚,废除伤残肢体的肉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割据战乱的同时,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并下诏免罪徒为庶民,使社会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东汉初朝廷还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废除什一税制,恢复西汉文景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本题主要考查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要求具备分析概括史料的能力。据材料一“?汉高祖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可知,减轻赋税、重视农业生产是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
(3)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具备理解、归纳和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提到的“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取缔除儒家之外的其它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当时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样使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本题考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知识,要求具备分析概括能力。据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可知,材料三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推恩令。据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逐步减轻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汉政权等。?
(5)本题考查汉朝的统治政策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要求具备理解概括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发展、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等。
14.【答案】(1)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国家贫困。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局面:“文景之治”;措施: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3)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局面:光武中兴。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及出现原因,要求具备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国家贫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称为“文景之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措施有: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3)本题主要考查刘秀时期的统治,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可概括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光武中兴”。
第2页,共11页
第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