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测量长度和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和刻度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学:
1、活动:以手代尺,粗测长度。
二、自主学习:
(一)测量长度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2.
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针对练习1:1.65m=
cm=
um
针对练习2: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课桌高度为0.8
,一张纸的厚度为76
。(填上适当的单位)
(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常用刻度尺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2.刻度尺的使用:
(1)会看:看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注意:分度值是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所表示的量值。
针对练习3:量程:
分度值:
(2)会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满足需要即可.同时刻度尺的量程最好大于被测物长度。
(3)会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图
乙图
(4)会读: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刻度线垂直.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针对练习4: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读数为
2.78cm
(5)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针对训练5:物体长度准确值为:
估读值为:
单位为:
物体长度为:
。
针对训练6:
甲尺分度值
,
读数是
。
乙尺分度值
,
读数是
。
可得,分度值
(“越小”或“越大”)越准确。
注意: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选择清晰的刻度线与物体一端对齐,读数时,要用末位置刻度减去初位置刻度。
针对训练7:物体长度为:
(三)误
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2.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
练习: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是可以避免的
C.测量工具越精密,测量方法越先进,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二.合作探究;
1.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2.某物体长度是2.5cm.所用刻度尺分度值
读数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另一物体长度是2.50cm,所用刻度尺分度值
读数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
3.某同学三次测得课本长度分别为18.41cm.
18.42cm.18.40cm,则记录结果是
。
三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
。
四.作业:巩固本节知识,把微课《刻度尺的使用》
多学习几遍。
预习时间测量。
甲尺
0
cm
1
2
3
4
5
0cm
1
2
3
4
5
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