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4 16:2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康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大考
地理、政治、历史试卷 综合
历史部分
41.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42.春秋时代,出现了“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的现象。这说明(   )
A.世袭制崩溃 B.分封制瓦解 C.宗法制巩固 D.礼乐制破坏
43.山西又称“三晋大地”,今天山西省的简称还是“晋”,这一称谓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45.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A.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 B.汉景帝实行削藩
C.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 D.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46.按照唐制,凡属皇帝敕令,必须经三省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因此唐代也就出现了“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现象。这说明唐代三省制下(   )
A.中枢决策的有效性加强 B.君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宰相之间彼此相互制衡 D.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
47.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
A.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48.汉代专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宋代设置通判监督州郡长官。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开创了监察制度 D.导致了地方割据
49.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
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
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50.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由此形成的机构被称为(   )
A.中朝 B.内阁 C.南书房 D.军机处
51.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反映了明朝(   )
A.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职权细化提高了地方自主权 D.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52.“广州一口通商禁令解除,上海港久被压抑的潜能得以释放。最集中的体现,是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打破广州一口通商格局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53.有学者认为:“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反映了(   )
A.革职林则徐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B.鸦片战争尚未真正惊醒沉睡中的中国人
C.鸦片战争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D.中国较西方在军事与政治方面优势明显
54.1858年,在商订《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 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 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55.下列哪一组通商口岸是在同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   )
A.重庆、广州、苏州 B.天津、宁波、广州
C.上海、南京、厦门 D.沙市、杭州、苏州
56.以下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发生在山东、直隶(京津冀)一带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左宗棠率军出征驱逐阿古柏
C.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D.义军和黑旗军的反割台斗争
5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8.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59.1940 年下半年,《新疆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在全国各战场相当沉寂的今天,华北出击胜利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它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与游击战的地位。”该社论所说的“华北出击”指的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大捷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60.朱自清在《这一天》中说:“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抗战胜利指日可待。”“抗战胜利指日可待”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 B.有国际力量的支持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日本是小国,资源匮乏
6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13分)
6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12分)
41-45 CDAAA 46-50 BAAAB 51-55 DABAD 56-60 CBBCA
66.(1)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9分)
(2)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4分)
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9分)
67.(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4分)
(2)影响:从破坏性和建设性角度作答。(12分)
政治方面:进一步破坏了国家的主权,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方面: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内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思想方面: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