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同步作业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10g水受热变成了10g水蒸气
B.
50mL水中加入50mL酒精,总体积小于100mL
C.
5g蔗糖溶于95g水中,总质量为100g
D.
蜡烛燃烧后质量比原来减轻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B.
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C.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D.
蜡烛燃烧后,质量虽然减轻但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
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20g过氧化氢和80g水
C.
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D.
碳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
B.
C.
D.
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
A.
B.
C.
D.
在化学反应中,与足量的Y反应生成了,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是(
)
A.
18g
B.
4g
C.
16g
D.
9g
钠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炭黑和一种白色固体,它可能是(
)
A.
碳酸钠
B.
硫酸钠
C.
碳酸氢钠
D.
氢氧化钠
过氧乙酸对细菌和病菌具有高效、快速杀灭作用,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消毒.右图为过氧乙酸的结构式,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过氧乙酸分子的化学式为
B.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
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D.
完全燃烧生成和
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甲表示反应前的状态,乙表示反应后的状态。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乙比甲原子总数减少
D.
甲、乙分子总数不变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X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
,乙可能是催化剂
C.
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是1:2
D.
丙可能是单质
R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合表达式为:,有关R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木炭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容器内有关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氯酸钾与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若充分反应后,得到
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
若充分反应后,得到
剩余固体,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____。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x
______。
乙可能是______选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
______是反应物。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______。
此反应属于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反应,丁一定是______选填“化合物”或“单质”。
如图所示,康康设计了三个实验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1个。
图甲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图乙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图丙实验设计的优点是______。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们曾经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
图甲中反应后天平的指针___“偏左”“偏右”“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符合”或“不符合”,图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乙中在实验设计时,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玻璃管上方系一瘪气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____填序号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分子种类??分子数目???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
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的金属锡粉.
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
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丝丝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
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______变化.
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______,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
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______.
(
2
)
(
1
)
参考答案和解析
1.【答案】D【解析】【解答】A.10g水受热变成了10g水蒸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选项错误;
B.50mL水中加入50mL酒精,总体积小于100mL,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选项错误;
C.5g蔗糖溶于95g水中,总质量为100g,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后质量比原来减轻,是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选项正确。故选D。
2.【答案】C【解析】解: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推广到其它物理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微观过程的宏观体现,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后,质量虽然减轻,但属于化学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3.【答案】D【解析】解: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B、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20g过氧化氢和80g水,不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C、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混合前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D、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反应的碳、氧气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12:32:44,则碳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故选:D。
4.【答案】C【解析】【解答】在化学变化中,五个“不变”:从宏观上看,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不变;从微观上看,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一定不会变化。
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物质的种类一定变;从微观上看,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
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即产生新的分子,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错误;
化学反应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即产生新的分子,所以分子数目可能发生改变,故错误;
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故正确;
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故正确。故选C。
5.【答案】A【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高氯酸铵的化学式,该物质由N、H、O、Cl四种元素组成,其组成中不含C元素;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而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则可判断高氯酸铵分解不可能产生由C、O元素组成的。故选:A。
6.【答案】C【解析】解:在化学反应中,24gX与足量的Y反应生成了40gZ,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X和Y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Z的质量,则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是。
故选:C。
7.【答案】A【解析】【解答】A.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因为反应物中含有Na、C、O三种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B.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硫酸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硫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白色固体不可能是碳酸氢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白色固体不可能是氢氧化钠,这是因为反应物中不含有氢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8.【答案】C【解析】解:A、由图中可知,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其化学式是,故A正确;
?B、由于其化学式是,所以其相对原子质量是,故B正确。
C、元素的质量比是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不等于原子个数比,故C错误。
D、由于其化学式是,含有碳、氢、氧元素,故完全燃烧生成和,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B【解析】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总数都不变,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故A错误。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甲中有6个分子,反应后乙中有5个分子,因此分子数减少,故D错误。故选:B。
10.【答案】C【解析】解:A、,反应后甲、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乙可能是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是:::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1.【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由题意“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和符合表达式可知,R中一定有C、H元素;水和二氧化碳中都含有氧元素,而参与反应的物质就有氧气,故R中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B。
12.【答案】D【解析】解:A、由于氧气过量,最终氧气的量不能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随着反应进行,二氧化碳质量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过程中物质总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过程中氧元素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13.【答案】??
【解析】【解答】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充分加热后,得到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克。
14.【答案】?
催化剂?
甲和丙?
14:3?
化合?
化合物
【解析】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同理可以确定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则。
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
由上述分析,甲和丙是反应物。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3。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故答案为:
;
催化剂;
甲和丙;
:3;
化合;化合物。
15.【答案】或?
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产生浮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装置是密封的,测定结果准确
【解析】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或;
甲实验中的烧杯是一个敞口容器,所以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乙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产生浮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故填: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产生浮力会影响实验结果;
丙实验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所吸收,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且也不会因为浮力影响测定结果,其优点是装置是密封的,测定结果准确;故填:装置是密封的,测定结果准确。
16.【答案】偏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符合;
?
????
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使装置密闭,缓冲气压,防止塞子被弹出;后一种???
【解析】
【解答】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导致烧杯总质量减少,故天平的指针偏右;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图乙中在实验设计时,锥形瓶底放层细沙的原因是:防止锥形瓶底部炸裂。白磷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白烟若装置不密封,则会逸散到空气中,放出热量,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故玻璃管上方系一瘪气球的目的是使装置密闭,缓冲气压,防止塞子被弹出;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未冷却称量时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气球膨胀,产生浮力。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一定改变的是分子种类。故填。
17.【答案】化学
?
?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解析】解:
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有新物质生成,锡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则参加反应的气体的质量为,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答案:
化学;
;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总个数不变,原子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