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3 23: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真思考后,把思想解放视为“救国之要道”。于是他们( )
A、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B、创办《申报》
C、掀起新文化运动 D、掀起洋务运动
2、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不满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 B、反对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3、鲁迅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它准确的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4、1919年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重心发生转移,斗争主力也发生转变,当时
的运动重心和主力分别是( )
A、北京、学生 B、上海 工人 C、上海 学生 D、北京 工人
5、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
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救亡图存
6、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于( )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南湖
7、“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
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充分反映学
生爱国精神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南昌起义
8、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中,最能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9、五四爱国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C、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D、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中共一大确定党当前的任务是( )
A、推翻清政府 B、达到帝国主义列强
C、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D、实现共产主义
11、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在(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新文化运动后期
C、五四运动前 D、五四运动后
12、下列历史人物中,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介绍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3、“他既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里的“他”是指( )
A、鲁迅 B、周恩来 C、毛泽东 D、陈独秀
14、中共“一大”通过的决议中,能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是( )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建立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5、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30分)
16、阅读材料:“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啊!”
回答:(1)该材料出自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该运动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在中国人民的斗争压力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对此事作出了怎样的回应?(4分)
(3)这场运动有何重大意义?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这样,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材料二“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共产党何时何地诞生?(6分)
  
(2)材料二是中共哪次会议的决议?(3分)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5分)
答案:
1、C 2、C 3、A 4、B 5、C 6、C 7、B 8、D 9、C 10、C
11、D 12、B 13、D 14、D 15、B
16、(1)五四运动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回应: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3)伟大意义(略);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17、(1)时间:1921年 ;地点:上海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3)意义:(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