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2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1-04 16:3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强汉 !
导入:宋朝初印象
根据上述地图 ,根据两宋时期政治形势 ,思考为何宋代获得弱宋称号。
盛唐!
弱宋?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52年,后汉灭,禁军统领郭威经澶州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武将势大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君主集权
赵普
宋太祖
行政
军政
财政权
收权
分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队
财赋
刑狱
仓库
中央文官
牵制知州
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皇帝
六部
中 央 分 权
集权
削弱相权
增强皇权
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
抑武
罢武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崇文
“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太祖实录》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歌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地位
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
收精兵,换防
军权三分
崇文抑武
军事积弱
守内虚外
武将位低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黄仁宇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冗兵
冗官
冗费
募兵制
募兵过剩,军饷沉重
官僚队伍膨胀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守内虚外
统调分离
荒年募兵
冗官
冗兵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冗费
弊:
利:
结束分裂,巩固统治,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结果:触犯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核心宗旨:整顿吏治
范仲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
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从事商业经营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核心宗旨:富国强兵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王安石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增加了
大笔收入
变法操之过急,引起社会纷扰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例如青苗法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有些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下定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兵农一体,取代募兵制
淘汰老弱病残
提高了战斗力
用兵西夏依旧战败,效果不佳
“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
司马光
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法
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新党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北宋灭亡。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收兵权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与逃跑、求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弟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
宋高宗 赵构
本课所学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唐朝灭亡五代乱,前事不忘后事师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相权膨胀,二府三司化相权
藩镇割据,文臣通判分其权
兴文立教,改革科举纳贤仕
收起精兵
削夺其权
制其钱谷
祖宗之法
崇文抑武
积弱,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
肃吏道,范仲淹庆历施新政
革时弊,王安石熙宁行变法
靖康耻,武穆御金;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冤死;临安城,君臣偏安
防弊
治国得失
同课章节目录